上海市《浦东县志》评述
2017-05-16沈永清
[摘 要]《浦东县志》问世于1960年10月,是上海地区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其志编修思想与编写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横列纵记的体例,序言、地图、表、录、志、后记皆备,志为主体;其编修实践、理论研究、人物事迹简介等具有探析价值,其资料翔实系统具有历史认识价值;其志亦为上海新方志的编修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指导思想;时代特点;体例特征;价值探析
浦东县位于长江出海口南,黄浦江东岸,1958年8月由上海市东昌、东郊二区合并组成,1960年11月撤销建制,行政区划仅存两年有余。1960年初,县委第一书记万景亮组织50余人成立县志编修小组,亲任组长,将《浦东县志》作为国庆11周年的献礼项目,经过7个多月的努力如期完成初稿,成为在上海地区第一部新编地方志书。
“《浦东县志》脱稿后,仅以‘初稿的名义油印成册,未公开发行。此次即据油印本重新整理出版,对其中的错字、病句、标点,作了尽可能符合愿意的改正。书中统计报表某些数字未能合拍,因无资料核对,故今仍其原貌,不作更动。”(1)
《浦东县志》卷首设目录、序言、地图,中立分志28事类,卷末后记。全志版面文字35万字。
《浦东县志》面世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此时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第一个编修地方志的高潮。“据国家档案局1960年的统计,当时就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30多个县开展了编修地方志的工作,其中约有250多个县写出了县志初稿,正式出版的有近30部,还有一大批专业志和基层单位的志稿。”(2)“这些都为新志的编修工作,打下了基础。”(3)《浦东县志》亦为其中之一,今将其作一评述。
一、指导思想与编修原则
《浦东县志》未设“凡例”,其编修指导思想与编修原则包含于卷首由县委第一书记万景亮撰写的《序言》和卷末由中共浦东县委办公室撰写的《后记》之中。
《序言》明《浦东县志》是“作为今后党和国家档案局里的一个卷宗,作为一件有关浦东地方的史料。”记载时限为“辑录了1851年到1958年百余年来浦东县人民的斗争史料,尤其是上海解放后十年来的史料。”记载空间是上海浦东沿黄浦江东岸的“一块158平方公里的土地”和“逐步出现了14平方公里的城市地区”。记载内容是解放前浦东县人民的苦难史,让“我们的下一代也只能从这本县志上再看到这种历史上的陈迹和劳动人民遭受过的这种痛苦了。”二是记录“勤劳勇敢的浦东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三是记录浦东县的城市化进程,“新型的农民新村也已经开始出现。……广大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了生产战线。……作为浦东历史上光辉的一页,这些伟大的成就,已经占有最多的篇幅载入了这本县志。”《后记》阐明编写原则:“一、必须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考证和反映历史事实。二、必须正确阐明‘五四运动以来,党在各个时期的领导作用,以及反映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作用。三、必须贯彻‘厚今薄古,古为今用以及‘志在教育的原则。四、必须反映地方历史特点。五、必须贯彻编写方法上的群众路线。”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为编修一部合格志书奠定了基础。
《浦东县志·序言·后記》中所阐述的编修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与1958年10月20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地方志小组制定并向全国发出《关于新编地方志的几点意见》精神相一致。该《意见》指出:“新修方志主要是为了反映我国各地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向自然作斗争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着重解放以后人民大众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上的新成就。借以系统地整理和保存资料,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达到教育干部和群众的目的。新志应贯彻执行厚今薄古的原则,内容上可以革命斗争史、经济建设发展情况以及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中的模范人物作为重点。”(4)即是说,《浦东县志》的编修指导思想与编写原则是贯彻落实《关于新编地方志的几点意见》精神的具体化。其志摒弃了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修志观点,而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考证和反映历史事实,记载内容突出反映了浦东县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史实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就,以具体史实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反映浦东县域社会变革和发展,表彰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历史业绩。这些多为新方志的编修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体例特征
(一)横列纵记
《浦东县志》主体设:一、疆域,二、地理(位置及地形、土地面积、土壤、河流、公路、桥梁、水闸、地下资源、海塘、水文、水陆公共交通),三、气象(气候),四、户口(户数与人口、宗教民族华侨),五、农村市镇·村宅(农村市镇、村宅),六、名胜古迹,七、“五四”运动前浦东县地方重大历史事件(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战争在浦东、浦东农民反对清朝反动政府抽布捐的斗争),八、“五四”运动后浦东县的人民革命斗争[几次自发性的罢工斗争、“五四”风暴在浦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1—1927年)的斗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的斗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5月)的斗争、浦东解放],九、解放后历次重大政治运动(抗美援朝运动、土地改革运动、贯彻婚姻法运动、普法运动及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三期镇反与肃反运动、粮食的统购统销、互助合作运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全民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人民公社运动),十、工业和手工业,十一、农牧副渔(农业、蔬菜、畜牧、水产、果树、药材),十二、农田水利,十三、交通运输(陆上运输、水上运输),十四、城市建设,十五、邮电,十六、商业,十七、财政金融,十八、劳动就业,十九、教育,二十、卫生,二十一、体育(浦东县破全国纪录、市记录及在全国、全市比赛中获得名次的运动或成绩表),二十二、科学,二十三、艺文,二十四、人民武装,二十五、城市里弄,二十六、农村集体生活福利事业,二十七、当代英雄谱(工业、基本建设、邮电、财贸、农业、文教、卫生、妇女),二十八、县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建制(中共浦东县委员会的成立、县级行政机关的建制、县级各人民团体的建制)。此为传统的类目体结构,全志设28类目55条目,部分条目下辖子目。从整体上考察,其志有类目一个层次,有类目、条目2个层次,有类目、条目、子目3个层次,即分别按类目、条目、子目3个不同层次进行横分后再竖写。
《浦东县志》在编写前后,首先是解决县志体例,分清史与志的联系与区别。认为:“志是史料的一种,这是联系,但两者又有区别。即区别于内容的广狭和区别于形式的纵横上。史的内容专一、精炼,志的内容广博包罗;史的形式垂直、系统,‘纵流而下,志的形式为大体(大纲)横列,编目纵记。根据这一见解,我们基本上采用了旧县志的传统体例,横列纵记,这不仅是志的本身的特点,而且也是用志方便的需要。”(5)“横列纵记”即是志界讲的“横排竖写”。横排竖写是方志学的最最基本的理论与方法。编纂方志离开了这一点最后形成的文本很可能“志将非志”,也难以名之为志,因此《浦东县志》“横列纵记”是方志基本体例的具体表现。
《浦东县志》所横列的28事类,按其先后排列顺序呈现的是:自然环境(疆域、地理、气象、户口、农村市镇·村宅)4.3万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12.4%,政治(“五四”运动前浦东县地方重大历史事件、“五四”运动后浦东县的人民革命斗争、解放后历次重大政治运动、人民武装、县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建制)13万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37.3%,经济(工业和手工业、农牧副渔、农田水利、交通运输、城市建设、邮电、商业、财政金融)5.6万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16.1%,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学、艺文、名胜古迹)5.2万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14.9%,社会(劳动就业、农村集体生活福利事业、城市里弄、当代英雄谱)4.5万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13.7%。
笔者认为,从横列的28事类顺序考察应作如下调整:(1)六、名胜古迹应移至二十三、艺文之后。(2)十八、劳动就业应移至二十五、城市里弄之前。(3)二十八、县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建制和二十四、人民武装应移至七、“五四”运动前浦东县地方重大历史事件之前。
从其各部类的记述量考察:似有重整治、轻经济之疑。
从其整体上考察:28事类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排列先后有序,记载一县地情的历史与现状提供合理的框架,即形式为内容服务。
(二)体裁以志为主,图表并用
《浦东县志》的体裁有序言、地图、志、表、录、小序(引言)、记构成。
地图,全志以浦东县全境图(上半)、(下半)开卷。其图是再现浦东县总体情况的综合性地图,向读者展示的是浦东县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城镇村庄、河流、水陆交通、毗邻接壤等自然和社会现状之简况,其图开宗明义,一开始就给读者一个总体的形象概念。其图设有图例和比例比,可见用图之规范。志书以全境图开卷为方志之传统体例,在首轮志书中得以传承,而第二轮志书卷首罕见全境图,大部分志书用行政区划图代替全境图,不能不讲这是第二轮志书卷首用图之不规范。
表,全志设《浦东县各类土壤面积表》等表50张,3.5万字版面,为全志版面文字的10%。表为方志传统体裁,有“揽万里于尺寸之内,百世于方册之间”的功能。其志用表大部分比较规范,设有“表题、表栏”,有的表还有表下“注”。例《人口变动情况表(按现浦东县地辖计算)》表,以此为表题,表栏有“年份、总户数、总人口、迁入、迁出、出生、死亡”,表下注:“总户数与总人口系年度平均数,其余項目是全年累计数”(6)。亦有少部分欠规范,例,十七、财政金融中的4张表(7)均无表题。
小序,其志在只设类目的“名胜古迹、工业和手工业、农田水利、城市建设、邮电、商业、财政金融、劳动就业、教育、卫生、体育、科学、艺文、农村集体生活福利事业”和设条目的“当代英雄谱”开篇的第一自然段是类似于小序的述体。在部分条目的第一自然段亦有相类似的小序。例1,廿六、农村集体生活福利事业的第一自然段曰:“农村集体生活福利事业是解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事业。”(8)例2,十一、农牧副渔·农业条目的第一自然段:“本县在农业生产耕作习惯上,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俗称‘年花年稻的轮作制。大熟是种植水稻、棉花、蔬菜、大豆、杂粮等作物;小熟是种植大麦、元麦、油菜、绿肥等作物。作物的分布情况:以金桥公社以东的远郊地区,种粮棉作物为主,兼种些蔬菜,以西近郊地区,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9)
其志在类目、条目中的小序(第一自然段)长则百字,短则十几字,总共5000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1.4%。
录,亦是方志传统体裁之一,它本身具有记载、抄写、抄录之意。《浦东县志》的录体有二、地理·水文中的黄浦潮候、黄浦潮候分四时表二条目10辑录自《同治上海县志》。全文2500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0.7%。
《浦东县志》序言、地图、志、表、录、后记、小序7体并用,以志为主,与传统方志体裁相一致。其不足是:缺凡例、大事记、照片等新方志的应有之体。
(三)用记叙文体作客观记录
《浦东县志·后记》指出:“文体结构上主要批判了史料录辑上的‘客观主义和‘自由主义,而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和以毛泽东思想的观点来串录材料。不是史料的堆砌,而是以观点统帅材料。……我们考察分析了几种文字体裁,如记叙式的、文艺式的(又有故事式的、散文式的)等,结果选定记叙式为宜。记叙式不简不繁,不描不夸,可以不失其真,如用文艺写法就会可能有过多的细节描绘。总的要求是记叙体,但有的部门在执笔时仍然偶有文艺笔法,虽然经过最后编纂时加以修改,也还不无留有痕迹。”即全志为记叙文体。记叙文体是以叙述表达为主,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为辅的文体,便于对事物的原貌记载与评价。例,对《抗美援朝运动》记载:“在1950年10月14日以中国共产党为首的我国各民主党派发表联合声明,支持全国人民这个正义的要求,从此伟大的中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大规模开展了。……浦东县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到处掀起了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和报考各种军事院校的高潮,出现了许多动人事迹。……1953年的7月7日,美帝在中朝人民的强大打击下,被迫坐下来谈判,并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全县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热烈庆祝了抗美援朝斗争的伟大胜利。”(11)在这样一个充满激情而又日新月异的时代,选择记叙文体能够鲜明地直抒人民的火热情怀,也符合县志编修宗旨。严谨朴实的语体文体,寓观点于记述之中的表达方式,都与时代特点不相适应,所以,记叙文体正是志书体现时代特点的必然选择。
(四)厚今薄古体现时代特点
《浦东县志》记事上限1851年,下限1959年底,少数事物为1960年上半年。“为了贯彻‘厚今薄古原则,确定应以解放之后伟大的十年为主,因为这十年来浦东的变化最大也最深刻,史料极为丰富,且有很大的现实教育意义。”(12)《七、“五四”运动前浦东县地方重大历史事件》、《八、“五四”运动后浦东县的人民革命斗争》2类目所记内容为1861—1949年5月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总文字量5万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14%。记载1949.5—1959年的文字30万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86%,正如其序言所说:“多么巨大的变化,多么光辉的成就!作为浦东历史光辉上的一页,这些伟大的成就,已经占有最多的篇幅载入了这本县志。”
“厚今薄古”的记述原则,亦是当时时代特点的鲜明反映。笔者阅读全志后认为:其志有关民国时期的史料还是较翔实、系统的,其志在贯彻“厚今薄古”原则同时也蕴含了“详今略古”之义,与“新方志要详今略古,古为今用,着重记述现代历史和当前现状”(13)的编纂原则相吻合。
三、价值探析
(一)县委领导、众手修志的编纂实践价值
《浦东县志》“在确定原则、定妥体例、拟好纲目后,即通过全县县级各机关专人负责收集材料,执笔起草,参加探访执笔的共达五十五人,形成集体分纲分目编纂。
这本县志能在短期内编写完成,……其特点有二:一个特点,整个编志工作没有设置专门机构。我国历代编志或修志的方法,总是设有专门机构非设馆即设局,集中一批人员来搞。我们没有采用这种办法,而采用全县动手、分工包干的群众路线办法。这样的充分调动和运用全县各个机构团体单位的力量,统一领导布置,分头探访编写。这样做法有几种好处:一是将编志工作作为全县的一个共同任务,而不被变成是某些专职人员的任务;二是各部门负责人对自己的任务要求,可以运用组织力量来保证又快又好地完成;三是加强了领导,各部分负责人都成为编志(某一个具体方面)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四是真正使编志和各部门的档案、全面摸底、业务总结等结合了起来,通过编写一方面的志,而对自己本系统的古今往来历史发展有了比较深细的了解,充实了部门领导者的知识,而有助于部门工作,同时还推进都一些系统地基层展开了写史工作。另一个特点是从拟定纲要、搜集资料、编写初稿、誊写审定、一直到打印校订,都是依靠了广大群众的劳动智慧,可以说这本县志是一个集体创作和群众劳动智慧的结晶。
此外,群众路线还要和统一领导、统一要求、专人负责相结合。我们编志虽然没有设置专门机构,但从县委一直到各部门都指定了专人负责,没有这一条也是不行的。在全面开始编写时,县委即指定县委办公室专人负责,拟定编志计划与县志纲要,对各部门都提出了切合他们业务的明确的写志要求,在这个前提下,各部门又根据一定条件,挑选并指定自己部门的编写执笔人,这一些执笔人也就组成为标志的基干队伍,依靠这一支基干队伍,实际上在不足三个月的时间内就基本上缴齐了初稿(第一稿),最快的在一个月内就交出了第一稿。在7个月的当中两个多月时间里由县委指定专门负责的县委办公室主任,陆续地审阅了第一稿,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再由各部门进行了修改补充,成第二稿。最后两个月时间,经过县委办公室及人委张副县长进行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后,交县委第一书记审阅。经县委第一书记(兼编志领导小组组长)提出修改意见后,在退给原稿编写部门进行修改补充,最后总纂成第三稿,即现在的初稿。在编纂中遇到内容上两个最大的问题,一个是用材料上没充分反映浦东的特点,一个是材料不足、不具体,抽象概念,泛泛议论,彼此重复。各部门都有此通病,在这两个问题上我们花了很大的力量来解决。
在编写的具体过程中,我们贯彻了‘六边办法。即边搜集、边学习、边编写、边补充、边审定、边打印。实践说明这也是一个多快好省的办法。”(14)
《浦东县志》县委领导、众手修志的编纂实践价值充分发挥全体编纂人员的智慧,有利于领导与专志编纂人员共同了解、熟悉地情,有利于缩短修志周期。编纂人员边收集资料、边学习业务、边编写志稿、边补充资料、边审定志稿的方法值得修志者学习借鉴。
(二)理论价值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编修新方志是在没有理论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浦东县志》开修之后,编纂者根据新方志的总体原则要求,想方设法学习借鉴传统方志理论与编纂实践。首先明确3个问题:(1)志与史的区别与联系。(2)对旧县志的体例的思考。(3)采用何种文体为宜。在此基础上选用“横列纵记”的传统体例和记叙文体。尽管编纂者并未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概括,但在序言、后记所反映出的理论观点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编纂方志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考证和反映历史事实,用决定取舍资料;(2)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传统方志横排竖写的基本体例,根据地情的變化因时设例,采用纲目体,类目、条目层次结构注重体现时代特点与地方历史特色;(3)坚持志书资料性的本质属性,力求志书资料翔实、准确。在这些理论观点的指导下编纂完成的《浦东县志》,呈现出了自身鲜明的特色,形成了新方志的基本形态。这些方志理论观点和志书编纂实践为新方志编修奠定基础,提供经验。
在编纂方法上,《浦东县志》除充分发挥记叙文描述事物的作用外,特别注重运用三种方法:(1)注重运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在记述事物时既注重面上的情况记叙,以时为序记叙事物发生变化的情况,同时注重选用记叙典型事物和典型人物深化记叙。例,《十九、教育》记载:“1935年浦东地方的中等教育有三所中学,学生只有607人。……1959年中学在校学生数二万二千多名。……二塘公社有个贫农出身的社员陆桂仙。解放前,她家是世代不识字的人家,现在她家九口人中,大哥已经大学毕业;两个弟弟,一个读大学,一个读高中……她自己在业余中学学习,变成一个‘文化家庭。”(15)从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中展示具有一县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再现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2)注重运用对比方法记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地情的深刻变化,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例,《十八、劳动就业》记载:“解放前的浦东地方和全国全市一样,失业情况及其严重,据1946年统计,在全县22万人口中无业人口达二万人,临解放前更高达三万五千人……乃至因饿寒交迫而倒毙在马路上。……解放以后,情况起了根本的变化,……在历次登记的18390名失业人员中,在1952年尚有15505人,1954年尚有10130人,1956年尚有6421人,而在1958年凡是有就业条件的全部走上了工作岗位,永远消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失业问题。”(16)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浦东地区劳动就业情况对比记载,从资料中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善于运用微观细节资料,通过以事写人再现人物的心灵。例,《抗美援朝运动》记载:“本县参干报名的青年学生总共9000多名,被批准162名。……朱经琨同学因为自己年龄不合格,就咬破手指写血书鼓励他的姐姐参干。学生会员朱关宝报名参干后,其母为了疼爱儿子不许参干,将儿子锁在房间里,……而朱关宝同学意志坚决,竟绝食二天不吃饭,感动了母亲,同意儿子的决定。”(17)通过微观细节资料展示当时的情景,在以事写人中突现人物的先进性与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实现“志在教育”的编纂宗旨。
(三)人物简介体裁的学术价值
《浦东县志·当代英雄谱》“主要是汇集了全县各条战线上被光荣授予全国、全市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称号的单位和个人,并简要记述了先进事迹。”(18)其志以人物简介形式,记录全国、全市先进生产者105人,其中全国先进生产者2人,全国“三八红旗手”9人,市先进生产者20人,市“三八红旗手”74人。每位人物简介在50—200字。例,全国全市先进生产者:“范玲娣,红星美艺品厂打样工,1959年全国、市、县先进生产者。她1954年还是一个文盲,根本不懂绘画与设计,在党的培养下,她刻苦钻研,学习了人物、人像、风景工笔编针的刺绣大型作品的创作。几年来她所设计的花样有300—400种之多,去年与组内同志共绣出了伟人像等20幅,为了庆祝建国十周年,轻工业局召开会议,她和其他人员共设计40余种图案,例如‘凤穿牡丹绣品共同设计后,经过她四天四夜不辞辛勤的苦战,送往人民大会堂应用。”(19)简而明地记载人物的主要事迹。《浦东县志·当代英雄谱》中的人物简介对于人物简介这一体裁的编撰具有开拓性的学术价值。
人物简介是在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实践中,为适应记载当代有突出事迹的各方面人物所需要采用的一种体裁。“新方志人物简介应限于收录在世人物,略记人物简历和主要事迹或成果。其要素为: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简历、重点事迹。”(20)《浦东县志·当代英雄谱》中的“人物简介”的编撰方法值得志界研究借鉴。
(四)资料价值与历史认识价值
“万景亮曾在回忆中指出:‘尽管浦东县时间不长,但也要在党和国家的档案里有一份关于浦东县的卷宗,有详细介绍浦东县的史料。可视为编撰本书的宗旨,《浦东县志》于抨击旧社会外,以浦东沿江地区于建国后十年来的变迁为叙述主体,重点展示该县工业、农业、商业、财经、交通、文教、卫生等各领域的基本情况,并对在此期间的历次重大政治运动作了平实的反映。由于该志产生于‘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跃进年代,自不免带上特有的时代烙印及‘乡土教材的政治色彩,但其所具的资料价值与历史认识价值是毋庸置疑的。”(21)
《浦东县志·后记》曰:“县档案馆的成立,在提供历史材料和参与编写工作、联系检查工作等方面都起了一定作用。仅仅在编志过程中就以供调阅案卷537卷又146件,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材料。不足之处,还及时向外县、市图书馆等各方面借阅资料,尽可能满足要求。”从中可见,其志资料主要来自档案、图书等文献资料,另外有部分历史资料还辑录、参考了相关的《同治上海县续志》(22)、《同治上海县志》(23)、1935年的《上海市鉴》等文献资料,并经考证入志,所以其志具有较高的资料性价值与历史认识价值。
《浦东县志》资料的显殊特点是详尽、系统且有具体地微观细节资料。现举例说明:
例1,《气候》目辖:季节变化、季风影响、湿度变化、雨水情况、气压光照、台风和大风、寒潮和霜冻、天气谚语等8子目,以6000字版面文字将一县之气候作了简而明地记载。
例2,《九、解放后历次重大政治运动》,(1)《抗美援朝运动》对浦东县优秀儿女参军参干、群众订立爱国公约、开展增产节约、捐款职员物资、写慰问信等均作了翔实、系统的记录,使浦东县人民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土地改革运动》详细记载了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定租、虚田实租、永佃押板、予召收租、押租、大量转户费车马费、高利贷等具体细节,从而展示农民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之历史画面。接着记载减租斗争、土改斗争、土改之后“全县粮食总产量比解放前增长了42%。……65岁的贫民王阿文,土改后脱掉穿了廿七年的破棉袄,做了一件新棉袄。”(24)其志对浦东县土地改革运动之全过程作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记录,其资料文献价值与历史认知价值由此得以显示。《浦东县志》对解放后历次重大政治运动的翔实、系统记录可补首轮志书对此记录之不足。
例3,《工业和手工业》始于“1881年由日本帝国主义在陆家嘴创设了日华纺织株式会社第一工场,這是浦东地区近代工业的开始”(25),后记1914年、1937年、1949年5月,“1949年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崩溃前夕……纷纷关停工厂。”(26)重点则记1949年5月—1959年的工业发展情况,“1959年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32.9倍,……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27)同时记载浦东地区手工业的发展历史、公社办工业与职工生活福利与文化生活。通过记述工业发展史,“完全证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是社会上最宝贵的财富,这和资本主义社会‘只重机器不重人、‘工人当牛做马的情况对比,真有天渊之别。”(28)在工业发展中展示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历史认识价值从中再现。
例4,《二十、卫生》起自1929年浦东地域内有“诊疗所三处,……1946年浦东设第七区卫生事处所。”(29)后记1946年流行过的3次霍乱,死亡率达19.2%。记1948年的妇幼保健情况,“解放前全县婴儿死亡率要超过20%。”(30)重点则记解放后浦东地区爱国卫生运动,“从1957年12月19日至1958年3月,仅城市地区就出动群租39万5千余人,进行挖蛹灭蛹、扑灭过冬蚊蝇、疏浜、清扫、改善环境卫生等活动。”(31)通过爱国卫生运动控制疾病,使全县从未发生过霍乱。人面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全县每年人口死亡率从1951年的19.6%下降至1959年的9.1%。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前的20%以上,下降至1959年的4.85%。”(32)然后再记载境内的1949年至1959年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中医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到1959年底止,全县计有综合性医院五所,公办医院及诊所28所,社办小医院16所,专科防治机构6所,城市地区联合诊所9所,工厂保健站53所,各中小学普遍设立卫生室。……全县有医师400人,中级卫生人员1214人,平均每千人口中有床位2.3张。1959年全年门诊四百十二万四千人次,比解放前增加十多倍。”(33)由此反映浦东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实现社会主义好的时代主题。
例5,《廿六、农村集体生活福利事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挥在那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事业。“至1959年底,全县共有农村公共食堂736所,参加户数31277户、占全县农户的90%,就餐人数127726人、占全县农业人口85%;幼儿园161个,入园幼儿5623人;托儿所656个,入所儿童14880人,占应入托儿童数81.25%。……严桥和张桥人民公社还试办了敬老院两所,有老人36人。”(34)集体福利事业的发展,对生产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解放了妇女的劳动生产力,发展了二农生产。其中除从面上记载农村集体生活和福利事业外,还从点上选择全县第一个“严桥公社同心生产队姚家宅食堂”和第一个农村托儿所“青浦乡黄家浜托儿所”分别作了微观记录,再现其优越性与成果。全篇以浦东县《农村人民公社福利请款统计表》收结,其表栏设有“公社、食堂、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等5个栏目,用表体录下全县凌桥等11个公社食堂、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等集体福利设施的现状。以此史料再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与浦东县的地情与时代之鲜明特色。
《浦東县志》资料翔实系统,宏观、中观、微观并举记载一县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与历史认识价值,是浦东县独有的资料性文献。
注释:
(1)余霞客:《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川沙县卷(下)附录〈浦东县志·整理说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2)诸葛计:《中国地方志五十年史事录》第17页,方志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3)来新夏主编:《方志学概论》第157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版
(4)转引自诸葛计:《中国地方志五十年史事录》第12页
(5)《浦东县志·后记》
(6)《上海府县旧志丛书·川沙县卷(下)附录·浦东县志》,第1172页,以下只标页码
(7)第1310、1311、1315页
(8)第1363页
(9)第1228页
(10)第1165—1166页
(11)第1220—1223页
(12)《浦东县志·后记》
(13)《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1985年4月19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全体会议讨论通过
(14)《浦东县志·后记》
(15)第1320—1325页
(16)第1317页
(17)第1222页
(18)第1370页
(19)第1370页
(20)沈永清:《人物简介是人物志记载在世人物的新体裁和新突破》,《宁夏史志》2013年第1期
(21)余霞客:《浦东县志·整理说明》
(22)第1153、1154页
(23)第1165、1166页
(24)第1232页
(25)第1270页
(26)第1272页
(27)第1273页
(28)第1277页
(29)第1331页
(30)第1331页
(31)第1335页
(32)第1338页
(33)第1339页
(34)第13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