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2017-05-15陈锐祝志刚郑燕黄丽华戴巍
陈锐,祝志刚,郑燕,黄丽华,戴巍
(上饶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西 上饶 334000)
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陈锐,祝志刚,郑燕,黄丽华,戴巍
(上饶市第五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西 上饶 334000)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hs-CRP)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在重症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诊疗的重症肺炎患者88例,对患者进行长达28 d的观察,根据患者的最终治疗结果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存活组46例,死亡组42例,对两组患者血清中的PCT、hs-CRP以及IL-6进行检测,并比较其水平差异。结果存活组患者的PCT值逐渐下降,死亡组患者的PCT值逐渐上升,与死亡组相比,存活组的PCT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的hs-CRP呈逐渐下降趋势,死亡组患者的hs-CRP值呈逐渐上升趋势,与死亡组相比,存活组的hs-CRP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的IL-6值呈逐渐下降趋势,死亡组患者的IL-6值呈逐渐上升趋势,与死亡组相比,存活组的IL-6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其自身的PCT、hs-CRP以及IL-6的成一定的相关关系,因此可将其应用到重症肺炎的诊疗中。
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重症肺炎患者;临床应用
肺炎是一种炎性疾病,其主要发病于患者的肺间质、肺泡以及终末气道。常见的病因包患者存在过敏、免疫损伤症状,或者受病原微生物感染以及药物影响,该病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以老年人为最[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重以及环境的大范围污染,我国的重症肺炎发生率较之前明显提高。重症肺炎致死率高、治疗难度大,因此其治疗方式成为了近年来临床上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2]。目前临床界普遍认为PCT、hs-CRP以及IL-6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的依据,因此本研究选取接受诊疗的重症肺炎患者88例,对患者进行长达28 d的观察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存活组46例,死亡组42例,主要探讨患者机体中PCT、hs-CRP、以及IL-6含量在重症肺炎的临床诊治中的重要意义,研究的具体情况及各项数据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来本院接受诊疗的重症肺炎患者共有88例,对患者进行长达28 d的观察,若患者在观察期间存活,则为存活组,若观察期间患者死亡则为设定为死亡组,存活组有患者46例,死亡组有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无其他对研究有所影响的因素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或由家属代签)。存活组46例患者中,男24例,女22例;患者年龄54~82岁,平均年龄(64.2±11.4)岁;死亡组42例患者中,男22例,女20例;患者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64.9±10.8)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患者分期进行3 mL静脉采血,采血时间为:患者入院时、入院后3 d、7 d、转科、死亡。采血后将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分离,离心转速为3 000 r/min,离心时间为10 min,获得所需血清。在检测患者血清中的PCT值与IL-6值时应用电化学发光法,在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s-CRP时应用免疫比浊法。严格按照要求步骤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PCT水平比较 不同时期的检测中,存活组患者的PCT值逐渐下降,死亡组患者的PCT值逐渐上升,与死亡组相比,存活组的PCT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PCT水平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PCT水平对比(±s)
项目入院时入院第3天入院第7天转科或死亡存活组(n=46)10.25±1.23 6.85±1.36 5.89±1.55 4.93±1.58死亡组(n=42)12.01±2.12 15.24±13.28 16.37±3.20 19.22±3.17t值4.8142 22.2900 19.8187 27.1164P值<0.05<0.05<0.05<0.05
2.2 不同时期两组患者的hs-CRP对比 不同时期的检测中,存活组患者的hs-CRP值逐渐下降,死亡组患者的hs-CRP值逐渐上升,与死亡组相比,存活组的hs-CRP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hs-CRP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hs-CRP水平对比(±s)
项目入院时入院第3天入院第7天转科或死亡存活组(n=46)72.47±12.70 68.66±1.54 49.78±9.25 36.86±9.57死亡组(n=42)89.65±10.80 93.01±10.11 94.79±11.45 116.98±3.12t值6.8032 16.1401 20.3622 51.7801P值<0.05<0.05<0.05<0.05
2.3 不同时期两组患者的IL-6对比 不同时期的检测中,存活组患者的IL-6值逐渐下降,死亡组患者的IL-6值逐渐上升,与死亡组相比,存活组的IL-6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IL-6水平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的IL-6水平对比(±s)
项目入院时入院第3天入院第7天转科或死亡存活组(n=46)82.43±19.34 52.42±9.22 47.65±12.17 31.92±7.63死亡组(n=42)162.01±10.84 84.75±10.23 42.06±8.38 39.89±11.35t值32.5014 15.5934 2.4863 3.8960P值<0.05<0.05<0.05<0.05
3 讨论
肺炎的主要致病病因包括患者受病原微生物入侵、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损伤、患者出现过敏症状或者受药影响等,若患者感染情况严重,则极易死亡。重症肺炎比常规普通肺炎的治疗难度更大,且致死率极高[3]。该疾病大多出现在老年人群中,因此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加重,肺炎发生率也大大提高,再加上我国大力发展工业,环境污染加剧,也进一步加大了肺炎发生几率。因此,如何降低肺炎的感染率,提高肺炎患者的诊疗效率成为了临床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究PCT、hs-CRP以及IL-6水平在进行重症肺炎诊疗时的临床意义[4]。
PCT隶属于无激素活性的前肽,其半衰期约为24 h,患者一旦感染炎症,机体就会因受炎症刺激而释放出能够诱导PCT持续表达的信号,进而使得患者血清内的PCT水平大量增加[5]。若患者感染肺炎的病理为细菌感染,则进行PCT检查具有高精准率、高敏感度的特点,且疾病的严重程度与血清含量相关性极大。hs-CRP属于急性反应蛋白,主要合成器官为肝脏,与PCT相同,若患者受细菌感染,其含量仍会增加,若患者有所治愈,hs-CRP在血清中的含量也会随之下降[6]。IL-6属于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分泌,该因子属于多功能蛋白糖,若机体感染炎症,则IL-6会在感染2~3 h内达到一定高度,但由于有研究发现集体若受非细菌感染,其血清内的IL-6也会有所增加,因此用其进行诊疗存在一定的争议[7]。
在本研究中,随着患者病情变化,存活组患者的PCT值逐渐下降,死亡组患者的PCT值逐渐上升,与死亡组相比,存活组的PCT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的hs-CRP呈逐渐下降趋势,死亡组患者的hs-CRP值呈逐渐上升趋势,与死亡组相比,存活组的hs-CRP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的IL-6值呈逐渐下降趋势,死亡组患者的IL-6值呈逐渐上升趋势,与死亡组相比,存活组的IL-6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重症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其自身的PCT、hs-CRP以及IL-6的水平有关,因此可将其应用到重症肺炎的诊疗中[8]。
[1]陈炎堂,赵英萍,杜云波,等.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6(15):4336-4340.
[2]吴文伟,翁钦永.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检测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23):3439-3441.
[3]王会芳,于彩霞,刘鹏年,等.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在不同年龄细菌性肺炎患者中的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1):81-83,86.
[4]刘金花,徐吟亚,付波.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8):2381-2382.
[5]高莉.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对鉴别肺部感染病原体价值的探讨[D].郑州:郑州大学,2013.
[6]刘宗英.细菌性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4, 12:190-191.
[7]苏群志,陈森雄,李洁云.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质及白细胞计数检测在重症肺炎中的临床效果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5):63-64.
[8]云瑞芬.肺炎患儿血清降钙素原、白介素6、C反应蛋白变化及临床意义[D].内蒙古: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2013.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4.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