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预防接种过程中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干预效果分析
2017-05-15梁滨沈宏王敬华
梁滨,沈宏,王敬华
(1.济南市天桥人民医院计划免疫科,山东 济南 250031;2.济南市天桥人民医院外科,山东 济南 250031;3.济南市天桥人民医院干部保健科,山东 济南 250031)
社区预防接种过程中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干预效果分析
梁滨1,沈宏2,王敬华3
(1.济南市天桥人民医院计划免疫科,山东 济南 250031;2.济南市天桥人民医院外科,山东 济南 250031;3.济南市天桥人民医院干部保健科,山东 济南 250031)
目的分析社区预防接种过程中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社区预防接种的278例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各139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分析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儿童接种疼痛感、配合度及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儿童接种时、接种后疼痛感F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儿童接种配合度分别为93.53%、82.73%,观察组明显更高(P<0.01)。观察组家长满意度为94.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89%(P<0.05)。结论社区预防接种过程中针对儿童心理特点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能减轻儿童疼痛感,提高配合度和家长满意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社区儿童;预防接种;心理特点;干预
预防接种指将疫苗接种在健康人体内,产生抗体,从而获得特异性免疫,该方法是提高机体免疫力,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1]。儿童心理尚未成熟,预防接种过程中往往因害怕、恐惧等心理出现不同程度的哭闹、抵抗,对接种工作的高效、顺利进行产生不利影响[2],甚至引发医疗纠纷。为此,本研究对2社区预防接种的278例儿童进行心理特点分析,并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社区预防接种的278例儿童,均为按期正常接种者,均经体格、智力等测试,并确认为身体健康(无器质性病变、无各类疾病急性发作期)、心理健康者(无社会交往障碍、无精神发育迟滞)。将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各139例,其中观察组男75例,女64例,年龄3~9岁,平均(6.03±1.35)岁;对照组男77例,女62例,年龄3~10岁,平均(6.05±1.34)岁。两组儿童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278例儿童进行心理特点分析,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包括了解健康状况、严格检查接种药物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心理特点分析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
1.2.1 心理特点分析 儿童对预防接种认识不足,多认为只有生病才会吃药、打针,无法理解不生病还要打针的原因,因此会有强烈的反抗情绪;部分家长平时以“不听话就要打针”来管教,使儿童潜意识认为打针是可怕的,故对医院及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有恐惧心理;儿童进入陌生环境会下意识的紧张、害怕;害怕接种时的疼痛而有明显的畏惧与排斥心理;有些家长对抵触、反抗的儿童采取训斥、恐吓、打骂等方式,使其对预防接种的惧怕、憎恨心理更甚。
1.2.2 心理干预方法 (1)健康教育:在候诊室张贴宣传画,发放健康手册并积极讲解预防接种的目的、接种前和接种后注意事项,与家长交流接种所遇情况;向有接受能力的儿童以简单、易懂的表述讲说接种的重要性,并安慰其配合的情况下并不会疼痛。(2)改善环境:以暖色调布置,墙壁、窗帘等设计为卡通画面,摆放儿童喜欢的图书、玩具等,适当播放欢快的儿童歌曲;室内保持宽敞整洁、空气流通、光线充足。(3)设置隔离,进行分组:将接种与尚未接种儿童安置在不同房间,分别设置候诊室、接种室、观察室,杜绝儿童间互相影响;对于接种室内儿童进行分组,避免大量集聚和拥挤。(4)掌握沟通技巧,予针对性心理护理:以真诚的微笑和温和的语气与儿童交流,并适当采用肢体语言,令其感受到友好,获取信任与合作;预防接种过程中积极强化鼓励、表扬,令儿童被愉快刺激,增强配合度;让家长拍摄儿童接种时的勇敢表现,并分享给其他人,通过榜样法鼓励儿童;指导儿童深呼吸,放松身体,引导其数数或唱歌,缓解恐惧心理;预防和及时阻止家长粗暴、威逼儿童的行为、语言,而通过信任的态度和积极的情绪感染儿童;准备一些卡通贴纸等小礼物,若儿童较为配合,则奖励一份,并强调这是荣誉,激励儿童,并给将接种的儿童做良好的示范与引导。
1.3 观察指标 (1)儿童接种疼痛感:采用面部表情分级评分法(FRS)[3]对儿童接种时、接种后疼痛情况进行评估,从快乐到痛苦分为6个等级,分别计0、1、2、3、4、5分;(2)接种配合度:无抵触情绪或反抗行为为配合,在家长和护士帮助下不乱动者为基本配合,抗拒、哭闹为不配合;配合度=(配合+基本配合)/总数×100%;(3)家长满意度:自制调查问卷表,满分10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儿童接种疼痛感 观察组儿童接种时、接种后疼痛感FRS评分分别为(2.81±0.57)分、(1.25±0.3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儿童接种时、接种后疼痛感FR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儿童接种时、接种后疼痛感FRS评分比较(±s,分)
项目接种时接种后对照组(n=139)3.77±0.60 2.16±0.41观察组(n=139)2.81±0.57 1.25±0.34t值13.68 20.14P值<0.01<0.01
2.2 儿童接种配合度 两组儿童接种配合度分别为93.53%、82.73%,观察组明显更高(χ2=7.74,P<0.01)。见表2。
表2 两组儿童接种配合度比较
2.3 家长满意度 观察组家长满意度为94.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89%(χ2=6.51,P<0.05)。见表3。
3 讨论
预防接种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基本国策之一,有计划的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对保护儿童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儿童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易出现紧张、害怕、恐惧、抗拒等负面情绪,阻碍接种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也可能给儿童带来心灵创伤[4]。因此,重视对儿童预防接种时负性情绪的干预,不仅能达到配合医疗操作的目的,也对其正确的就医感及身心健康产生积极意义。
表3 两组家长满意度比较
对于家长的健康教育是儿童预防接种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5],提高家长对接种相关知识的认识,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充分调动积极、主动性,提高完成接种工作的配合度;对儿童来说,免疫注射的每一个过程都属于外界刺激,均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反应,并有发作效仿作用,导致群体性癔症反应[6],因此,关注对环境的干预,一切以服务化为标准,转移儿童的注意力,消除负面情绪,同时避免哭闹的连锁反应,引起其他儿童的恐惧;心理因素对人的行为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时正确的心理疏导能控制儿童的消极情绪,调整其身心状态[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儿童接种配合度为93.53%,与对照组的82.73%相比,明显提高(P<0.01),究其原因,主要为根据儿童心理特点采取的针对性心理护理,通过分散注意力、积极强化表扬、榜样法鼓励、行为干预、奖励等方式,缓解了儿童不良心理状态,增加了主动接受的勇气和信心;另外,观察组儿童接种时、接种后疼痛感FRS评分分别为(2.81±0.57)分、(1.25±0.3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这是因为疼痛与人的意志力、性格、情绪等密切相关,积极情绪可使痛阈增高,对刺激的敏感性降低[8],故观察组儿童疼痛感更低;同时,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儿童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利于护患和谐关系的建立,减少纠纷。
综上所述,社区预防接种过程中针对儿童心理特点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能减轻儿童疼痛感,提高配合度和家长满意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1]魏宏玲.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4,28(2):722-723.
[2]骆军霞,贺建文,谭家泽.心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24(3):299-301.
[3]崔焱.儿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0-81.
[4]徐菊英,杨玉英,徐淑英.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5):424-425.
[5]李兰凤,张斯华,吕丽格,等.儿童家长在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心理及护理需求调查[J].河北医药,2016,38(9):1415-1417.
[6]李淑丽.心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7):1218-1219.
[7]杨宏丽.预防接种儿童的心理护理干预[J].药物与人,2015,28(1):295.
[8]关玉英.儿童预防接种中疼痛护理的临床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7):4064-406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