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众参观美术馆的动机、收获、满意度及其群体差异分析
——基于13个美术馆的调查分析

2017-05-15白昊卉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美术馆公众群体

陈 庚 白昊卉



公众参观美术馆的动机、收获、满意度及其群体差异分析
——基于13个美术馆的调查分析

陈 庚 白昊卉

美术馆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阵地。通过对11个省13个美术馆调研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群体参观美术馆的动机、收获、满意度评价存在差异,而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多个方面。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时,美术馆应根据公众需求和群体差异,加强内容品质建设,提高宣传能力,创新供给方式与呈现形式,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

美术馆 公众 文化参与 群体差异

近年来,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已成为国家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议程。2008年1月《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以及2011年1月《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的发布,使我国公共文化设施进入了免费开放的时代。美术馆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阵地。为进一步摸清全国美术馆服务的基本情况,了解公众对美术馆服务的满意程度,为探索财政支持美术馆建设提供基本的依据,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组织了30余人的调研小组,于2013年7—8月,分赴全国10余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13个美术馆进行了调研。调研以一对一指导的方式填写问卷、搜集样本,并当场回收问卷。样本分布及数量如表1所示:

表1 全国美术馆调研样本分布及数量统计表

一、研究综述

当前,学界关于美术馆的研究主要偏重于美术馆建筑及其设计、美术馆社会教育方面,但将美术馆置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语境中探讨公众参与的成果并不多见,多数成果仍停留于美术馆定位、功能、价值等基础理论层面,以及对国内外美术馆发展现状与特征、问题与对策的泛议性言说层面。

学界对美术馆公众的研究,主要从美术馆的公众性、美术馆与公众的关系、美术馆如何吸引公众、以公众为中心的美术馆新理念等层面展开。如梁洁通过追溯中西方美术馆的发展历程,发现美术馆的终极作用是联系观众与艺术的桥梁,是艺术欣赏与研究的殿堂,并提出美术馆要面对公众,走向公众,强调其公众性。*梁洁:《美术馆的公众性》,《美术报》2001年1月18日,第015版。宋玉麟认为相较于博物馆,美术馆和公众的关系应该更贴近、更密切、更具有亲和力,“互动”是美术馆和公众关系中最重要的特征,而目前我国公众主动参与美术馆的活动少之又少的原因即在于公众和美术馆之间缺乏互动的原始动力。*宋玉麟:《略谈美术馆的公众性》,《艺术百家》2005年第6期。马楚华讨论了观众与美术馆的关系,美术馆是为观众服务的,观众既是美术馆的服务对象,又是它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美术馆的社会价值主要是在为观众服务的效果中体现出来的;并认为不同层次的观众有不同的要求,只有研究和了解熟悉观众,才能更好地服务观众。*马楚华:《美术馆与观众》,《美术观察》2000年第4期。美周介绍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国内美术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及其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牌项目,指出不断创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应成为各个美术馆不断努力的瞄准目标。*美周:《美术馆如何吸引公众》,《中国文化报》2009年12月31日,第007版。深圳美术馆馆长宋玉明回顾了近年来深圳美术馆关于如何加强展览与观众互动性的不断探索,强调了美术馆的公共服务性,主张让美术馆成为公众生活的重要场所,和基层的观众建立联系,吸引他们走进美术馆。*宋玉明:《让观众爱上美术馆》,《中国文化报》2009年2月12日,第007版。北京今日美术馆馆长谢素贞认为观众的参观习惯应作为美术馆吸纳展览的重要考量因素,美术馆必须知道观众的需求是什么,只有得到观众的共鸣才是美术馆的幸福。*王静:《谢素贞:观众的共鸣才是美术馆的幸福》,《东方艺术》2013年第1期。朱亮亮、谢康利介绍了中国美术馆致力于使更多人享受艺术,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拉近美术品和公众的关系,满足公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并在每一次大型展览期间,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推出问卷调查,了解观众对于中国美术馆的要求,以调整自己的服务。*朱亮亮、谢康利:《中国美术馆:让艺术走进大众》,《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6月4日,第004版。范迪安以其多重身份及多年在不同领域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以公众为中心”的美术馆新理念*文婷婷、柳梦洁:《论范迪安以公众为中心的美术馆新理念》,《艺术科技》2016年第8期。。他指出美术馆应从单纯地为艺术家服务转向为公众服务,以公众为中心建立艺术品与社会的关系,有了这些,方可体现出美术馆的当代性*范迪安:《美术馆要回归公众》,《北京日报》2007年7月31日,第008版。;他还认为紧紧抓住“公众”这个对象,公共文化服务才有目标,措施方法才有针对性,追踪问效也有了依据*范迪安:《美术馆的天平要从艺术家向公众倾斜》,《北京日报》2007年9月25日,第008版。。马书林通过参与中国美术馆的多项策展认识到要转变美术馆为艺术家服务为重心的观念,确立美术馆为公众服务的文化理念,并真正建立起美术馆与大众、艺术家与大众、艺术作品与大众、美术馆与社会的无障碍平台。*马书林:《以公众服务为宗旨的美术馆文化理念》,《美术》2013年第7期。陈龙伟回顾了山东美术馆(新馆)的三年发展历程,提出美术馆不应沦为只为画家服务的展览馆,更需要为公众着想;在新的发展起点,要准确把握各阶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着力提高美术馆的利用率、公众参与率与满意率。*陈龙伟:《美术馆:从服务艺术家到服务公众》,《美术报》2017年2月4日,第017版。

总体而言,学界已经普遍认识到公众参与对于美术馆建设发展的积极驱动作用,对美术馆公众的研究亦逐渐受到重视,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的方法从宏观层面切入,概括总结美术馆与公众的关系结构,通过实证调查,从统计学、心理学等视角来研究美术馆公众的理论创新成果甚为罕见。因此,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对美术馆公众参与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模式进行探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二、美术馆参观群体的基本情况

(一)被调研者的基本情况

本次美术馆调查的公众共440人,其中男性占53.6%,女性占46.4%。年龄分布上,各个年龄层分布较为均匀,12岁以下的儿童27人,占6.1%;13~18岁的青少年55人,占12.5%;19~25岁的125人,占28.4%;26~40岁的99人,占22.5%;41~60岁的78人,占17.7%;60岁以上的56人,占12.7%。在文化程度方面,被调研者学历水平较高,以大专、本科生为主,其次是中学、中专水平,其余小部分为小学学历和研究生学历。在职业分布方面,学生人群最多,154人,占35%;其次是企业员工,66人,占15%;农民最少,5人,占1.1%。在收入方面,大部分被调研者的收入水平不高,这与被调研对象多为青少年有关,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29.5%,1001~2000元的占13.4%,2001~3000元的占14.1%,3001~5000元的占23.9%;高收入者较少,5001~10000元的占11.6%,10001元及以上的占7.5%。此外,被调研者中80.4%的人是美术馆所在地的居民,19.6%的人是外地人,参观美术馆的以本地居民为主。具体见表2。

(二)被调研者参观美术馆的基本情况

在交通工具方面,被调研者去美术馆主要通过公交车、私家车、自行车、步行四种方式,各占32.3%、18.4%、15.7%、15.7%的比例。从交通时间讲,大部分人在半小时左右可以到达美术馆,具体而言半小时以内到达的占34.1%,半小时至1小时的占35%,1~2小时的占13.9%,2小时以上的占1.6%。可见,美术馆的服务范围并不大。被调研者中,受过艺术方面专业训练的146人,占33.2%,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287人,占65.2%,有6人未填写。在参观时间上,在美术馆停留的时间大多为半小时到2小时之间,半小时至1小时的人最多,占38%,其次是停留1~2小时的占25.7%,再次是半小时以内的,占18.6%,停留2小时以上的占17.7%。

三、公众参观美术馆的动机、收获与满意度分析

(一)参观美术馆的动机及其群体差异分析

影响公众参观美术馆的动机因素主要包括兴趣爱好、学术研究、教育子女、陪同亲友、观光旅游、集体组织、好奇7个方面。调研显示,参观的动机因素因群体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而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包括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多个方面。

本次调研发现,参观美术馆的动机,75.2%的人是因为有兴趣爱好,18.4%的人是因为学术研究需要,20.9%的人是为了子女教育,陪同亲友的人占20.2%,观光旅游的比例是16.6%,集体组织9.3%,好奇14.1%,其他0.9%,见图1。

图1 参观美术馆动机的样本分布

从年龄对参观动机的影响看,参观美术馆的原因因年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以学术研究为参观动机的参观者年龄主要在19~60岁;因教育子女参观美术馆的参观者主要是26~40岁、41~60岁,分别占36.4%、34.7%;选择陪同亲友的参观者多是13~18岁、19~25岁、41~60岁,分别占30.9%、26.8%、22.7%;以观光旅游、集体组织为主要参观动机的参观者年龄主要分布在13~25岁;因好奇参观美术馆的参观者主要是12岁及以下、13~18岁,分别占25.9%、20%,这与青少年年龄小、好奇心较强密切相关。具体见表3。

从职业对参观动机的影响看,不同的职业参观美术馆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其中,选择学术研究动因的公众中,美术领域专业人员、教师或科研人员、学生人数较多,分别占46.2%、33.9%、19.7%;公务员、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人群中选择教育子女目的的较多,分别占45.8%、41.2%、32.3%;因陪同亲友参观美术馆的公众多是个体工商户、农民、学生,分别占47.1%、40%、25.7%;选择观光旅游的参观者主要有学生、教师或科研人员;因集体组织参观美术馆的公众多是公务员、企业员工;以好奇为参观动机的参观者主要是学生、公务员。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可得出,除农民外的其他职业参观美术馆的原因较为多样,而农民的参观动机较为单一,只有兴趣爱好与陪同亲友两种。具体见表4。

表3 年龄对参观美术馆原因的差异分析

表4 职业对参观美术馆原因的差异分析

从文化程度对参观动机的影响看,文化程度是影响公众参观美术馆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主要因学术研究去往美术馆参观的公众文化程度多在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分别占22%、33.3%;选择教育子女的参观者主要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48.1%;小学及以下的参观者主要以陪同亲友为参观动机,占40.5%;因观光旅游参观美术馆的公众文化程度多在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选择集体组织、好奇的参观者主要集中于小学及以下与中学、中专学历。具体见表5。

表5 文化程度对参观美术馆原因的差异分析

(二)参观美术馆的收获及其群体差异分析

参观美术馆的收获主要可分为丰富文物及艺术品的知识,欣赏喜欢的艺术品,提高生活品位、舒缓生活压力,增广见闻,休闲交流的好去处,了解当地特色文化及其他7个方面。

本次调研发现,对于参观美术馆的收获,排在第一位的是丰富文物及艺术品的知识,占61.6%;第二位是欣赏喜欢的艺术品,占56.1%;接着是提高生活品位、舒缓生活压力,占40%;增广见闻,占39.8%;休闲交流的好去处,占24.8%;了解当地特色文化,占24.1%;其他,占11.6%。具体见图2。

图2 参观美术馆收获的样本分布

不同的群体在参观美术馆后有不同的收获。通过计算获得相应收获的观众人数占所在群体的比例,可以简略分析该群体在该指标上的收获程度。

从年龄来看,不同的年龄段获得的收获具有一定差异。61岁以上群体在“欣赏喜欢的艺术品”上的收获最大,其次是“丰富文物及艺术品的知识”。13~18岁、19~25岁、26~40岁以及41~60岁四个群体的观众在“丰富文物及艺术品的知识”上得到的收获都最大,12岁及以下的观众和61岁以上的观众群体在“欣赏喜欢的艺术品”上的收获要大于“丰富文物及艺术品的知识”,这一结果与这两类人群的知识结构相关,他们对喜欢的艺术品的偏好更大。在不同年龄层之间的一个共同现象是,他们从美术馆“了解当地特色文化”的收获都较小,这与美术馆地方特色文化展览活动举办不足以及地方特色在美术作品中的体现难度有关。具体见表6。

表6 不同年龄层的群体获得收获的差异分析

从职业差别看,学生、企业员工、农民、美术领域专业人员、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几类职业的观众在“丰富文物及艺术品的知识”得到的收获更多,其中,美术领域专业人员在所有群体中居于首位,这与其工作和专业有关。而公务员、教师或科研人员两类观众在“欣赏喜欢的艺术品”上收获更多。大部分职业群体对美术馆作为休闲场所并没有太高的认同度。增广见闻、提高生活品位、舒缓生活压力在不同职业群体中都有一定的认可度。除个体工商户外,大部分群体认为很难通过美术馆了解当地特色文化。具体见表7。

表7 不同职业群体得到的收获差异

从不同文化程度群体的收获来看,一个共性特征是,无论是哪种学历的观众,在“丰富文物及艺术品知识”中的收获最大,其次是“欣赏喜欢的艺术品”,收获最小的都是“了解当地特色文化”。说明美术馆在地方文化特色展览展示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分类来看,小学及以下的观众在丰富文物及艺术品的知识方面的收获最大,占69.2%;其次是欣赏喜欢的艺术品,占53.8%;了解当地特色文化的收获最小,占28.2%。中学、中专学历的群体在丰富文物及艺术品知识方面的收获最大,占56.6%。小学及以下学历、大专、本科学历比其他两类群体更能从美术馆“增广见闻”,这可能与他们本身见闻相对狭窄有关。接近一半的小学以及下的群体认为美术馆是“休闲交流的好去处”,但学历更高的三个群体的大多数人却不这么认为,这也体现了不同学历层次的人的活动空间对其收获的影响。具体见表8。

表8 不同文化程度群体得到的收获差异

(三)美术馆的满意度评价

本研究通过相关调研数据整理,将社会公众对美术馆的评价划分为场馆环境满意度、设施设备满意度、服务内容满意度和服务水平满意度四个方面,并将公众的满意程度分值化,以数值1~5分别代表5种升序递增的满意程度,其中,1代表很不满意,5代表非常满意,以此类推。

1.整体分析

从整体上看,公众对被调研美术馆的满意度较高,均值达到4分以上。其中,对场馆环境的满意度最高,为4.48分,这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大力投入。其次,公众对服务水平也较为满意,达到4.24分。对设施设备的评分为4.21,对服务内容的评分为4.16,低于前述两大项。这说明,美术馆外部环境条件的改善远远快于内部功能设施、服务内容的提升。在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完善的情况下,内容服务、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应成为下一步美术馆建设的重点内容。

从二级指标来看,美术馆环境优美、整洁排名第一,得分为4.54分,第二是美术馆整体外观设计,4.48分,第三是参观等候时间,4.47分,第四是展厅的结构布局,4.41分,第五是参观秩序,4.38分。排名靠后的指标是,纪念品商店出售的商品,导览人员的讲解,展厅动画、电视等多媒体效果,展品的介绍资料、美术馆的宣传资料,依次得分为:3.90、3.96、4.06、4.14、4.14。从这些评价可以看出,公众对美术馆的外观、等候时间等较为满意,对美术馆的商品出售、宣传讲解等服务的满意度却不是太高。

公众对美术馆的整体评价见表9。

表9 公众对美术馆的整体评价

续表

2.分区域分析

对不同区域的美术馆满意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场馆环境满意度,东、中、西三个区域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168);对于设施设备、服务内容、服务水平这三方面的满意度,东、中、西三个区域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5)。具体见表10。

表10 东、中、西部地区美术馆满意度评价方差分析表

东、中、西三个区域间在设施设备、服务内容、服务水平这三方面的满意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通过进一步的事后比较来了解区域间的具体差异情况。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设施设备、服务内容、服务水平这三方面的满意度,呈现出一致的结果:中部地区高于东、西部地区具有显著性,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具有显著性,见表11。

注:*代表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从东、中、西部的满意度得分来看,在场馆环境上,三者得分相差不大,分别为4.51、4.5、4.38;在设施设备、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水平上,西部地区得分明显低于东部和中部,东部稍低于中部。在总体满意度上,中部地区的评价最高,达到4.45分,其次是东部地区,为4.31分,西部地区得分最低,为3.96分。中、东部地区得分较高,主要是由于整体经济水平较高,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要求也相对较高;东部满意度评价低于中部地区的原因可能是,中部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视相对较高;西部地区则因为经济水平较低,场馆硬件建设跟不上,导致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也难以令观众满意,因此整体得分较低,具体见表12。

表12 东、中、西部地区美术馆满意度得分

在二级指标方面,东、中、西部地区对美术馆较为满意的和不太满意的指标有相似之处。美术馆的环境优美整洁、等候参观的时间等都是东、中、西部地区得分较高的指标。公众不太满意的指标具有一些共性,展厅动画、电视等多媒体效果,导览人员的讲解,纪念品商店出售的商品等指标评分在东、中、西部都排列靠后。说明美术馆在场馆环境布置、维护方面的工作较为到位,而服务内容相对单一,配套服务方面有所欠缺,与公众实际需求脱节。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1.不同群体参观美术馆的动机存在差异

具体而言,青少年、以学生、农民等职业为代表、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公众群体,由于年龄、学识的局限,主要因好奇、陪同亲友选择参观美术馆。而青年、以学生、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职业为代表、文化程度在中学、中专、大专、本科的公众群体,由于空余时间、资金条件较为充足,参观主机主要包括观光旅游、集体组织;中老年、以公务员、教师或科研人员、企业员工等职业为代表、文化程度在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的公众群体,多以学术研究、教育子女作为主要参观动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均对公众参观动机产生显著影响。

2.不同群体参观美术馆的收获存在差异

具体而言,青少年、以学生、企业员工、美术领域专业人员等职业为代表、文化程度在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的公众群体,在“丰富文物及艺术品的知识”方面收获更多。而中老年、以公务员、教师或科研人员等职业为代表、文化程度在大专、本科的公众群体,在“欣赏喜欢的艺术品”方面收获更多。以自由职业者、农民等职业为代表、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公众群体更能从美术馆中“增广见闻”,这可能与他们本身见闻相对狭窄有关;该类群体同时认为美术馆是“休闲交流的好去处”,但学历更高的三个群体大多数人却不这么认为,这也体现了不同学历层次的人的活动空间对其收获的影响。

3.对美术馆的满意度评价区域差异显著

从整体上看,公众对被调研美术馆的满意度较高,均值达到4分以上。其中,对场馆环境的满意度最高,为4.48分,这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大力投入。按区域进行分析,中部地区的评价最高,达到4.45分;其次是东部地区,为4.31分;西部地区得分最低,为3.96分。东部地区得分低于中部地区的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较高,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要求也相对较高。西部地区则因为经济水平较差,场馆硬件建设跟不上,导致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也难以令观众满意,因此整体得分较低。

4.“以观众为中心”的策略尚未正式确立

国内的大多数美术馆尚未确立以观众为中心的策略,或者说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付诸实践。*高敏:《从藏品到观众——美术馆关注中心的转变》,《美与时代(中)》2010年第5期。调研发现,相较于博物馆、图书馆,公众较少选择美术馆参观,参与面较窄,参与程度也较浅。在新的发展起点,美术馆所需的发展空间更多要依靠观众来扩展,如果无法吸引更多的观众进入美术馆,也就意味着美术馆无法实现“以观众为中心”的社会责任和意义。因此对于美术馆来说,仅仅做好展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树立起“以观众为中心”的新理念,使观众感受到美术馆对自己的重视并且从中受惠后,才会成为建设发展美术馆的积极行动者*高敏:《从藏品到观众——美术馆关注中心的转变》,《美与时代(中)》2010年第5期。,从而积累一定的观众基数,所有的努力与投入才有意义,并为美术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几点建议

1.加强美术馆内容品质建设,提升美术馆吸引力

美术馆发展的核心在于内容质量的提升。当前的美术馆观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专业性人员,具有较高的忠诚度,对美术馆内容品质较为注重。但是,大多数美术馆仍存在缺乏固定陈列、藏品数不多、藏品品质不高的现象。调研发现,美术馆的展出作品比较有限,美术馆活动单一,参观作品不够丰富,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很多参观群众反映,馆内的作品更新次数太少,以至于很多观众失望而归。此次调研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特征,观众对服务内容的评价为4.16分,在所有一级指标中排在最后一位,明显低于场馆环境、设施设备和服务水平的满意度。美术馆内部功能设施、服务内容的提升应成为下一阶段美术馆建设的重点内容。

因此,必须加快美术馆在收藏、陈列、研究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建立长效的内容品质建设机制,通过举办培训班、征集作品、举办艺术沙龙等方式,丰富美术馆的服务内容,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参观。

2.加强宣传能力建设,提升美术馆在区域范围内的影响力

美术馆可以通过包括展品、资料、杂志乃至展品的陈列方式和美术馆相应基础设施中的文化氛围熏陶在内的各种渠道实现对公众的教育,并始终贯穿自身的艺术教育的特点——“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这就提出了美术馆的另一项新职能——休闲。随着当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娱乐和休闲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参观艺术场馆应成为城市居民新的生活方式,美术馆也日渐走进公众的日常生活。*陈炯:《美术馆的历史、现状及价值延伸》,《美术与设计》2012年第5期。诸多美术馆的馆长们认为,公众并非支付不起低价的门票,美术馆长期“寂寞”的原因在于老百姓普遍缺乏上美术馆去欣赏美术作品的文化传统和习惯,同时美术馆本身有坐等别人上门的习惯,宣传不够。*易运文:《美术馆为何遭到公众冷落》,《光明日报》2009年11月30日,第5版。

调研发现,大部分美术馆的参观人数并不多,这与美术馆的宣传能力建设密切相关。虽然美术馆都建立了多种宣传途径,如实地宣传、口耳相传、报纸杂志、互联网、电视、广告灯,但主要的传播方式仍是美术馆的实地宣传。本次调研显示,实地宣传活动占50%,其次是朋友介绍,占37.5%,再次是互联网,占37.3%,报纸杂志占26.8%,其他占16.8%,户外广告占13.4%,电视宣传占13.2%,旅游团推荐占7.3%。这种宣传模式对公众的影响力不大,来参观美术馆的也大多是本地居民,占80%。

美术馆免费开放后,需要做好宣传营销工作,充分利用口耳相传、网站宣传、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海报等方式,建立多位一体的宣传体系。同时,在美术馆实地宣传方面,应多举办大型的展览、培训班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群前来参与,扩大美术馆在本地甚至本区域内的影响力。

3.结合不同参观群体的特征,采取更具针对性的供给措施

观众是美术馆存在的终极价值所在,一个没有观众意识的美术馆,是无法在当代社会中生存的。*张子康、罗怡:《美术馆:Art Museu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前文提到参观美术馆的动机与收获因参观群体特征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同时,应坚持“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了解观众、服务观众,做好具有针对性的设施建设和措施强化。

在内容、服务供给等方面,应根据不同参观群体的特征,各有侧重。例如,对于家长群体而言,参观美术馆的动机以教育子女为主,而青少年学生群体在美术馆获得的收获以丰富文物及艺术品知识为主,因而美术馆可在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陈列、服务供给等方面予以重视,瞄准目标群体的实际需要。对于潜在参观群体而言,分析其参观动机及其希望取得的收获,调整内容与服务供给方式。

本次调研发现,在不同群体之间存在一个共同现象,即从美术馆中“了解当地特色文化”的收获均较小,这或与美术馆地方特色文化展览活动举办不足以及地方特色在美术作品中的体现难度有关,美术馆可试图在内容创新供给方面攻克这一难题,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让文化惠民展现更高水准。

4.以观众为中心,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

美术馆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公共空间形式,是市民社会中公众活动的重要场所和领域。发挥美术馆的公共性,提升美术馆在现代市民社会中服务社会的能力是美术馆本体属性的体现。

与博物馆相比,当前美术馆对公众的吸引力无疑很小。上文分析结果表明针对“子女教育”的美术馆活动存在力度不够、效果不佳的情况,美术馆活动在公共教育方面的作用仍旧较小。2010年,武汉大学对全国23家美术馆的调研显示,公众对“知识讲座”(51.8%)、“专业人员进社区”(34.8%)、“艺术爱好者与馆内专业活动的互动”(31.7%)、“志愿者活动”(24%)、“会员活动”(19.4%)等都有着较高的需求。*参见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课题组:《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调研报告》(内部调研报告),2011年。因此,在免费时代,美术馆的公共服务必须以“观众”为中心,开展多样化的美术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观众进入美术馆享受文化艺术的氛围。

An Analysis on Public’s Motivation,Learning,Satisfaction Evaluation and Group Differences on Visiting Art Museum —BasedonaResearchAnalysisInvolving13ArtMuseums

Chen GengBaiHaohui

(Nation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 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 China)

Art museum is an important place to provid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and a basic position to protect people’s basic cultural interests.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alysis involved 13 art museums,11 provinces,the paper finds that different groups have different motivations to visit art museums,and their learnings as well as satisfaction evaluations are of diversity. The factors that cause such differences include age,occupation,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so on. Therefore,when it comes to focus on constituting public service system of culture to obtain standardization and equalization,it is necessary for art museum to combine people’s demands and group differences so as 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nt qualities and publicity capabilities,innovate the way of supplying and the form of expression,develop a great diversity of social educations and services.

Art Museum;The Public;Cultural Participation;Group Differences

10.19468/j.cnki.2096-1987.2017.02.009

陈庚,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文化政策、文化产业。 白昊卉,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美术馆公众群体
少年美术馆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大同美术馆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去美术馆游荡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