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基本问题研究述评
2017-03-11许家烨
许家烨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基本问题研究述评
许家烨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逐渐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对这段时期文化自信的内涵意蕴、本质特征、动力源泉、时代价值、现实困境、推进路径等主要理论成果的梳理,发现当前国内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还存在研究深度不够、交叉研究不足、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深化文化自信研究,应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研究的问题意识,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域外研究,有效整合文化自信研究科研力量以及努力拓宽文化自信研究路径。
党的十八大 文化自信 研究述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围绕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等先后组织多次集体学习。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第001版。,之后他在许多不同重要场合对“文化自信”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此后,学术界聚焦“文化自信”相关问题,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涌现出诸多思想见解和学术成果。本文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作一归纳梳理和简要述评,为今后深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
关于“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是什么?党的十八大以来,学者们尝试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去解读。有的学者从广义狭义角度进行界定,有的学者从文化心态角度进行抽象,还有的学者从内容构成、结构关系等角度进行概括,等等,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从广义狭义的角度来看
部分学者认为,应从广义层面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意蕴。孔润年认为,文化自信既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身的自信,即表现为对“以马为主,融合中西,贯通古今,多元一体,整合创新”之文化发展方略的坚持,同时也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孔润年:《文化纠结与文化自信》,《甘肃理论学刊》2013年第6期,第17页。沈壮海认为,文化自信除了表现在对文化方面的自我确信外,道路、理论、制度自信中也无不渗及文化自信。*沈壮海:《我们党要坚定什么样的文化自信》,《中国纪检监察》2016年第23期,第37页。也有不少学者将“文化自信”定义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仝兴华:《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中国教育报》2014年6月13日第006版。。这里的“文化”则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或者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和生产中所形成的规范、习惯、意识、思想、制度等的总和,是广义的文化概念。狭义的“文化自信”就是对当前一段时期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态度体现,具有鲜明的社会和时代指向性。正如郭凤志等学者认为,当前我们讲文化自信,主要指涉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因为它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范晓峰、郭凤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7期,第35页。
(二)从文化心态的角度来看
张允熠认为,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个民族和民族的一分子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怀有一种由衷、深沉、真诚的崇敬和热爱,对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抱有一种坚定、执着、永恒的信心和信念。*张允熠:《树立文化自信必须破除西方主义》,《光明日报》2016年8月31日第014版。这种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所作出的理性判断,它是一种理性的自信,既不等同于自恋,也不表现为自傲。*陈曙光、杨洁:《论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年第3期,第19页。王海洋认为,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走向自觉与成熟的表征,这样一种民族心态,也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心理准备和思想条件。*王海洋:《文化自信是民族成熟的标志》,《光明日报》2014年10月9日第011版。祝东力从文化心态形成原因的角度切入分析,认为“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对自身文化的优越性的意识,它产生形成于与其他文化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的环境之中。*祝东力:《也谈文化自信》,《中国文化报》2013年1月14日第003版。刘林涛从哲学层面进行剖析,认为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通过对象性的文化认知、批判、反思、比较及认同等系列过程,形成对所作用的客体的文化的稳定性心理特征,表现为对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与肯定。*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第21页。
(三)从内容构成的角度来看
有学者持“二维论”的观点,认为文化自信有两重基本含义,一是基于主体的,指鼓励主体要相信自己、要有一种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二是基于文化自身基本内容的,既指因文化独特而自信,更指因文化强大而自信。*易小明:《文化自信的内在意蕴》,《光明日报》2015年8月5日第013版。也有学者持“三维论”的观点,如刘芳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包括历史、现实、未来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肯定,对时代文化的自觉弘扬,对未来文化发展前景持有的信心和希望”*王喜国、刘芳:《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不断提升价值观自信》,《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11期,第11页。。沈壮海认为,文化自信是一种在文化问题上的积极精神状态,文化精神的自信、文化能力的自信、文化道路的自信,是其关键性的构成维度。*参见沈壮海:《文化自信的维度》,《求是》2017年第5期,第46页。持“四维论”的学者认为,“文化自信”主要包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的自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以及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的自信”*李江波、姚亚平、黎滢:《文化自信:理论维度与实践维度》,《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第218页。。还有学者从五个维度来理解,认为文化自信包括“对自身文化发展历史与现实的理性认知,对历史文化成就的崇敬与自豪,对自身文化长处和不足的了解,对自身文化创新和取长补短能力的科学认识,对未来文化发展前景充满希望”*何星亮:《民族复兴需要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15年8月14日第007版。。
(四)从结构关系的角度来看
在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自立、自强的关系问题上,郑治认为,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文化发展中的内在提升*郑治:《自省、自觉、自信: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之策略》,《学术交流》2015年第3期,第75~76页。。林剑指出,真正的文化自信不能离开文化自觉这一基石,否则这样的“文化自信”有可能在直观上表现为自信,在实质上反映的却是文化自卑与文化盲目。*林剑:《也论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立》,《学术研究》2013年第6期,第16~17页。刘水静认为,实现文化自立、文化自强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为前提。缺失文化上的自信与自尊,就无法实现文化自立和文化自强。*刘水静:《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的战略意蕴》,《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11期,第25页。另有部分学者从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的关系来解读,沈壮海认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均属于政治自信的范畴。政治自信与文化自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同文化认同对于政治认同具有基础性一样,文化自信对于政治自信而言,也具有基础性,是政治认同生成、强化的重要条件。”*沈壮海:《担负好涵养文化自信的教育使命》,《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Z2期,第10页。
二、文化自信的本质特征
文化自信的本质决定着它具有人民主体性、价值指向性、开放包容性、象征实践性等基本特征。只有廓清其本质特征,才能进一步探讨文化自信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地位及意义。
(一)人民主体性
王易认为,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人民对自己所创造的文化的信念与信心,具体表现在:第一,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自信的承担者和表现者;第二,文化自信是基于人民主体性的发挥不断获得的;第三,增强文化自信需要依靠人民,让文化建设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因而,文化自信的获得取决于人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文化自信的彰显需要通过人民来体现。*王易:《文化自信有赖人民主体性发挥》,《光明日报》2016年7月7日第002版。张春和等学者指出,文化自信实质上是文化主体立足个体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文化认知、情感、信念等实际而形成的一种主体性活动,这种主体性活动对内受到人们自身现象认知能力、情感调节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等的制约,对外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动反映。*张春和、张学昌:《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理路分析——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6期,第38页。
(二)价值指向性
在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内核,因而文化自信必然彰显着价值特性。刘林涛提出,“文化自信作为个体理性的精神价值追求,是以个体的明确价值指向性为尺度的”*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第22页。。田克勤等学者认为,理解和坚持“中国特色”要以文化自信为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对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一直都强调要有“中国特色”,这个“中国特色”的本质内涵就是指价值观特色。*田克勤、郑自立:《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维度》,《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10期,第11页。夏从亚等学者认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本质与灵魂,决定了文化立场、文化选择和文化方向,也正是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自成体系,才能从本质上与他国文化区别开来,文化才具有了“精气神儿”。*梁秀文、夏从亚:《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州学科》2016年第11期,第81~82页。因而从本质上理解文化自信,必须看到文化主体在文化选择过程中的一种价值诉求,这是洞察行为背后更深层意蕴的必然要求。
(三)开放包容性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开放包容性表现为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保持自我、吸纳外来、从容吐故的气度。李庆霞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和信心,永葆文化生命力需要我们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以及当代主流文化,以取精剔粕的态度看待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坚持在文化传播与文化整合中不断包容借鉴、发展自我。*张妍、李庆霞:《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家园“意义层面”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年第5期,第117页。易小明认为,文化自信的根本,既不主要在于主体纯粹心理上的良好准备,也不主要在于自身文化仅仅可供观赏的奇特与独异,而在于文化基本内容的扎实与优异。而这种扎实与优异,既基于文化的开放学习、整合调适能力,也基于文化的自我变革、自我发展能力。*易小明:《文化自信的内在意蕴》,《光明日报》2015年8月5日第013版。
(四)象征实践性
文化自信的象征性和实践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方面,民族文化产生伊始,其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必须通过具体的观念形态表现出来,如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价值体系、民族伦理道德等。*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第22页。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形成有其特殊性,首先需要中华民族及其成员通过对象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把自身所体现的文化符号转变为民族文化的客体存在形式,继而将基于这种客体存在形式的文化作用于文化主体,再转化为文化主体自身的理性心态、精神诉求和价值观念。*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第23页。此外,安晓静从文化的实践属性出发进行分析,认为文化实践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提出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代代相传;要推动革命文化建设,以革命文化带动整个社会心理和精神的重新建构;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消除人民文化认同的现实差异。*参见安晓静:《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人民论坛》2016年第25期,第229页。
三、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
学术界关于文化自信来源的讨论大都从时间空间的角度、文化自信内涵的角度展开。笔者尝试以“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主体与内容”为研究维度,对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作进一步的归纳。
(一)源自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形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相互作用。陈先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得中国文化的原有结构发生了改变,在新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民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人民获得了解放,中华民族的民族生命力和文化自信心也得以重新恢复。*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光明日报》2016年11月23日第013版。艾斐认为,党的领袖总能在革命和改革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做出顺应历史、贴合民意的科学判断和正确选择,根本原因在于其具备坚定而强大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产生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粹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对他们思想认知的丰富和提升以及精神视野的深化和开拓。*艾斐:《文化自信何以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红旗文稿》2017年第1期,第11页。毕耕等学者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毕耕、谭圣洁:《坚定文化自信 促进文化发展传播》,《红旗文稿》2016年第15期,第14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文化自信的生动展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二)源自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衬
陈俊卿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和展示的文化精神、文化气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源泉。*陈俊卿:《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0日第007版。郭永辉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创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汲取了世界优秀文化中的有利因素,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为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获得人民发自内心的支持与认可,释放出强大的自信力量。*郭永辉:《文化自信的底气从哪里来》,《党建》2016年第10期,第37页。还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确证、彰显和巩固,是建立在坚实稳健的发展现实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中国改革开放所创造的“中国奇迹”都是强有力的证明。*韩震:《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三种根基》,《北京日报》2017年2月13日第013版。如果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停滞、民生凋敝,文化自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陈先达:《文化自信与民族自强》,《人民日报》2016年12月5日第016版。
(3)源自主体与内容的相互关照
有学者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改变历史的雄浑力量。中国人民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实现者,是文化自信的承担者、表现者、维护者,是文化自信的主体发挥者、实践超越者”*郭永辉:《文化自信的底气从哪里来》,《党建》2016年第10期,第37页。。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在进行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人民作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同样担负着文化建设的重任。正如刘建军认为的,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中华文明的历史辉煌、当代中国的蓬勃发展、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汉语学术的崛起趋势。*参见刘建军:《论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来源》,《文化软实力》2016年第1期,第49页。这四个方面均属于文化内容建设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人民艰苦卓绝的建设,文化建设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在造福人民的同时,让人民收获自信。
四、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学术界普遍认为,文化自信对实现民族富强、国家兴盛、社会稳定、个人发展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艾文礼认为,一个民族要充满生机活力、实现繁荣富强、在世界上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巨大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中国文化蕴涵的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将成为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艾文礼:《深入把握和坚持文化自信》,《红旗文稿》2015年第5期,第13页。黄蓉生认为,纵观世界各国历史发展规律,任何国家与民族的复兴与强盛,必然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以文化自信为底气。*黄蓉生:《文化自信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1日第006版。因而,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曲青山明确指出,必须立足于文化自信,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精心耕耘,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文化遗产的智慧推进治国理政,用昂扬的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9期,第9页。
朱易的表现被公认为是以无可争辩的绝对优势主导整场花样滑冰锦标赛,令人印象深刻。英媒称,小朱易在这一级别的比赛中遥遥领先,独拔头筹。大名鼎鼎的美国《花样滑冰》杂志更是对这个00后华裔女孩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要素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杨修伟提出,增强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其前提是坚定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厚重的传统文化支撑,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根本原因。*杨修伟:《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辩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第13期,第50页。陈曙光等学者一致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关键性要素。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最硬”的软实力:“一个连文化自信都没有的民族不可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赢得世人的尊重;一条缺乏文化自信的发展道路不可能写‘中国’的名字,号称‘中国道路’;一个缺乏文化自信的国家也不可能突破西方的重重围堵,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陈曙光、杨洁:《论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年第3期,第25~26页。
(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在需要
当今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的斗争和较量愈发激烈,思想文化领域已然成为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并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为应对当前我国文化安全危机,曲青山认为,必须发挥好“文化自信”这一有力武器的作用,要敢于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亮剑”。只有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中坚守意识形态领域阵地,抵御腐朽、有害、不良文化冲击,不断实现自身的完善、创新与发展,在对外交流和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才能坚决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端正不良之风,确保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安全。*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9期,第10页。涂成林提出,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夯实核心价值认同的心理基础,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的关系,不断提高国家文化安全水平。*涂成林:《国家文化安全视域下的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第52页。
(四)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前提
曲青山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开展文化创造与创新,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以此来推动对内具有凝聚力、规范力、号召力,对外具有吸引力、竞争力、辐射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9期,第10页。此外,扩大文化的对外交流也是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关键一环,而这同样依赖于高度的文化自信。韩震认为,拥有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让我们具备了勇于学习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博大胸襟,具有了把文化差异转变为丰富自身构成、促成自身发展有利资源的强大动力。*韩震:《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三种根基》,《北京日报》2017年2月13日第013版。艾文礼指出,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才能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才能向世界证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人类优秀文明宝库的重要部分,才能使我国的对外交流获得强大的文化力量。*艾文礼:《深入把握和坚持文化自信》,《红旗文稿》2015年第5期,第13~14页。
(五)做好价值引领的根本保证
陈俊卿指出,文化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文化自信是价值观自信的基石,不可能离开文化自信,空谈价值观自信;也不可能脱离文化自信,做好价值引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认同的基础。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在价值观日益多元的新时期坚定方向、保持自我,团结一致构建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陈俊卿:《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0日第007版。沈壮海认为,当前阻碍社会进步的原因在思想文化领域主要表现为:一些低俗、媚俗、庸俗的文化现象仍然混迹于世,惑扰人心;一些不良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文化心理、价值取向,浸渗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因此,必须提振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厚植中华民族开创美好未来的文化优势,以此续写好民族复兴的新篇章。*沈壮海:《文化自信的维度》,《求是》2017年第5期,第45~46页。此外,何继龄看到了文化自信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出文化自信的价值肯定性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导功能在指向上是一致的。*何继龄:《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源》,《光明日报》2016年12月26日第011版。
(六)实现人的发展的内生动力
文化自信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化人”和育人作用。张曼指出,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文化,能提升个人的思想和观念,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赋予人奋发昂扬的正能量。先进的文化还能帮助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对个人的成长有着关键的作用。*张曼:《浅谈文化自信》,《人民论坛》2016年第8期,第200页。李忠伟肯定了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他认为,积极向上的文化能引导人们树立深切关怀国家和社会前途命运的意识,特别是当这种文化自觉意识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之后,就更能认知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形成文化自信,激发内在的精神力量,巩固理想和信念,就更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时代责任。*李忠伟:《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维度》,《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9期,第111页。
五、文化自信的现实困境
全面铸造当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展现自信的中国形象的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也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存在一些阻碍文化顺利发展的现象,需引起重视和关注。
(一)文化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张远新从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现状入手,认为“近年来,在文化建设方面,一些人主张要‘消解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告别革命’‘躲避崇高’,还有个别人鼓吹以儒学代替马克思主义”。*张远新:《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有关论述》,《兰州学刊》2016年第10期,第34页。彭劲松等学者提出,我国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无法跟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表现为“长期以来文化产业投入比较缺乏,文化市场开发不充分不到位,文化产品数量总体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供需不平衡,创新机制不到位。文化事业的定位不够清晰,公益文化事业发展不足,各种力量难以协调发挥,综合效益难以提升”*彭劲松、孙浚铭:《增强文化自信的思考》,《理论视野》2016年第9期,第20页。。该学者还指出,文化建设的不到位,使得文化市场竞争压力加剧;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有效提高。*彭劲松、孙浚铭:《增强文化自信的思考》,《理论视野》2016年第9期,第20页。
(二)文化心态存在非理性倾向
非理性的文化心态主要表现为文化自负或文化自卑。如果不能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文化自信就会缺失。邓泽球等学者指出,文化自负心理一旦形成,“不仅表现为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导致文化上的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还表现为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对新文化和外来文化不屑一顾”*邓泽球、魏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文化自信研究》,《人民论坛》2015年第2期,第182页。。还有学者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文化自卑心理,如陈伟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正面侵袭,中国传统文化式微,在此情形下,有人宣扬“全盘西化”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哪一方面都比不上西方文化。加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等现实原因,西方强势文化对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产生着深刻影响,一些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感到不自信,有的甚至恶意贬低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陈伟:《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谈谈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人民日报》2013年8月1日第007版。
(三)文化传播存在“引领力”不强的现象
“引领力”主要是指文化传播主体的活力和文化传播内容的价值导向力。有学者认为,人民群众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其自身的主动参与度稍显不足,且文化大众传播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文化宣传管理方式的适应性、有效性不够。*彭劲松、孙浚铭:《增强文化自信的思考》,《理论视野》2016年第9期,第20页。有学者指出,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而言,更有生命力、更富深远意义的,是国人文化意识的普遍觉醒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和文化建设能力的历史性提升。这种意识、素质和能力,是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复兴必不可少的条件。*沈壮海:《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9日第005版。还有学者对文化传播的内容作出了要求,认为我们在培养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只有这样才能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辨识西方敌对意识形态入侵的图谋,才能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真正实现文化自信。*邓泽球、魏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文化自信研究》,《人民论坛》2015年第2期,第183页。
六、文化自信的推进路径
文化自信的推进路径,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学者们立足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成果颇丰。
(一)从文化自信主体角度切入
沈壮海认为,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说是对文化创造主体创新发展能力的自信。没有这种自信,一个民族就不可能有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强烈愿望、自觉担当与主动行为。提振我们的文化能力自信,尤其需要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在当代的文化创新以及面向未来再创文化辉煌的能力。*沈壮海:《文化自信的维度》,《求是》2017年第5期。薛秀军等学者提出:“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传承创新、文化整合引领和文化传播融合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引领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具备深邃的历史视野、广阔的世界胸怀,善于打造既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又能被世界普遍接受的话语体系,并能坚持久久为功,持续推进。”*薛秀军、代清霞:《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东南学术》2016年第5期,第12页。李高山等学者认为,我们作为文化主体理应担负起文化使命,站在人类命运的制高点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我们既要有这样的文化自觉,也应具备这样的文化担当。*李高山、邢云文、杨建军:《以清醒的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红旗文稿》2016年第17期,第12页。
(二)从文化自信内容层面着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层面,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内涵的应有之义,因而增强文化自信可从这三个方面抓起。首先,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康震认为:“我们要深入领会、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要发自内心的尊崇、尊重、尊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传统文化走向时代化、大众化和国际化。”*康震:《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创新 贡献中国智慧》,《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Z3期,第6页。张远新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二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是加强文化交流互鉴。*参见张远新:《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有关论述》,《兰州学刊》2016年第10期,第35页。其次,要大力传承革命文化。一要加大对革命文化资源保护;二要加强革命文化宣传教育;三要把宣传革命文化与推动当前工作结合起来,用红色精神教育人,塑造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参见张远新:《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有关论述》,《兰州学刊》2016年第10期,第36页。再者,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朱永刚认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该认识到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也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髓和道德养料,又要从红色革命文化中获得精神砥砺和智慧补给。*朱永刚:《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路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8月23日第008版。
(三)从文化自信培育原则出发
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需要人们对历史怀有清醒的自觉以及对文化保有理性的认知。张允熠指出,我们要真正树立文化自信,就必然要破除西方主义对我们的精神束缚。无论面对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我们都要采取一种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西方话语霸权面前,我们更要主动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它以坚定的步伐走向世界。*张允熠:《树立文化自信必须破除西方主义》,《光明日报》2016年8月31日第014版。此外,增强文化自信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原则。焦连志等学者认为,网络化信息传播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过去单一的信息传播与价值传播渠道,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堵”或者切断其传播并非良策且不可能,我们需要做的是“疏”,是用一种更具包容性和能争取最大价值共识的价值观来统领和引导多元价值观,最终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也就从最核心的价值观上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焦连志、黄一玲:《文化自信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培育》,《教育探索》2016年第8期,第89~90页。
(四)从文化自信时代境遇借力
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互鉴是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邹广文认为,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与世界发展格局形成了二元张力,如何正确把握中国文化建设所处的历史地位显得至关重要。全球化时代,我们要树立世界性视野,克服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我们既不能一味固守传统,也不能盲目模仿别人,应大力破除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和文化防御心理,在与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相互交流借鉴中,逐渐找准复兴民族本土文化的发展路向。*邹广文:《用文化自信塑造现代人》,《光明日报》2014年3月28日第005版。沈壮海认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激发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创造力的内在要求。积极吸纳外域文明的优秀成果,积极走向世界、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都是文化开放性的表现。我们要融通外域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又特别关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国家形象的塑造、国际话语权的提高、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沈壮海:《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人民日报》2016年9月21日第007版。
(五)从文化自信保障机制入手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的形成,一方面需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来发挥作用。正如有学者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要解决好文化为了谁的问题,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就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按照市场规律来配置文化资源,实现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就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文化发展回应现实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隗金城、房广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人民论坛》2016年第23期,第17页。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创造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以及建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来实现。李江波等学者提出:“文化产品的创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要深入社会生活,贴近人民群众,努力创作出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将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优势。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积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推动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李江波、姚亚平、黎滢:《文化自信:理论维度与实践维度》,《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第222页。
七、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围绕文化自信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研究,总体看来,学者在关于文化自信基本问题的看法上无明显分歧,尽管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有侧重,但根本观点趋于一致。根据现已取得的学术成果,笔者以为仍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思考。
自“文化自信”提出以来,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涵盖了“文化自信”的内涵意蕴、本质特征、动力来源、时代意义、现实困境、推进路径等多个方面,研究视野日益开阔,研究成果快速增多,成果质量逐步提高。但是,新时期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时间不长,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政治宣传性研究成果多,学理分析性研究成果少;相似性研究成果多,突出代表性研究成果少的现状。究其原因,首先是研究深度不够。学术界这一时期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讲话精神解读、文件政策分析的层面,尚未对文化自信的基础性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文化自信是指要构建的某种自信,还是人们呈现出的文化心态?文化自信是否与“三个自信”自成逻辑?该从广义还是狭义的视角去把握文化自信?这些问题学界并未形成共识。其次,交叉研究不足。涉及文化领域的相关问题大都较为复杂,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较宽的理论视野和较高的科研能力。目前国内从事文化自信问题研究的学者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文学等学科领域,尚未实现跨学科合作研究,因而还有很多理论空白有待挖掘。而且“文化”是一个世界性概念,与相关专业背景的外国专家开展跨境合作研究也将是文化自信研究创新发展的有力突破口。此外,研究方法单一。从现阶段研究成果来看,权威经典研究法、理论思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历史分析法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些研究方法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研究方法。在这些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学术界更多地从宏观层面对文化自信基本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然而要想增强文化自信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光靠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无法实现的,拓宽研究路径应是学术界今后努力的方向。
基于此,笔者以为,学术界深化文化自信基本问题研究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研究的问题意识。要以宽广的视角对文化自信的基础性理论问题进行深度审视,通过系统梳理文化自信的发展轨迹,深刻剖析其在各个特定历史阶段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本质特征、运行机制和规律;细致研判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间的深层联系、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深层含义,不断提升文化自信研究的认识能力和水平。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对文化自信的现实问题作出积极回应,清晰揭示文化自信主体的责任担当、文化自信建设的总体布局、文化自信传播的话语体系等。
二是要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域外研究。要积极开展对美、英、法、德、俄、日、韩等国文化领域有关重要文献的收集、整理、编译和研究,以期为我们文化强国的建设提供比较清晰的国际参照。*俞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专访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沈壮海》,《半月谈》2017年第4期,第8页。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国外对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认识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三是要有效整合科研力量,形成多学科共同研究的合力。当前对文化自信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阵地”,亟待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积极参与,各学科领域研究者相互切磋、互激灵感,实现文化自信研究的整体推进。为此笔者建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尤其以中国文化建设、当代文化发展为研究方向的学者应牵头进行研究,并尽快与其他相关专业背景的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形成示范。
四是要拓宽文化自信研究的方法路径。从现有文献看,对文化自信的研究主要采用传统的、单一的研究方法进而导致了研究的创新性不足,且传统研究方法往往只能对问题进行宏观把握,无法从微观视角细致分析。因而深化文化自信研究,必须有意识地将传统研究方法与定性、定量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在全方位、多层面的研究方法体系下开展全面而充分的研究。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the Basic Questions about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XuJiaye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Wuhan,China)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Cultural Self-confidence” has gradually caught widespread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and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oretical academic circles. Through sorting out the main achievements on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with relation among its connotation,essentical characteristics,motivation and sources,contemporary value,realistic troubles and promotion ways in this specific period,several problems can be found in the research such as insufficient research contents,lack of cross researches as well as limited research approaches. Constantly raising the awareness of problems during the research,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foreign studies,integr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ers in an effective way and positively rich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hould be done for further research.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Cultural Self-confidence;Review
10.19468/j.cnki.2096-1987.2017.02.010
许家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