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常态化生活情境的创设

2017-05-15庄荷娟

江苏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常态化教学情境道德与法治

【摘要】自《品德与生活》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以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成了教学研讨的热点。法治教育,应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应创设常态化生活情境,如此方能培养既有道德情操又有法治精神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生活化;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7-0048-02

【作者简介】庄荷娟,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锦绣小学(江苏常州,213161)教师,高级教师。

从201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在2016年6月联合发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以基础性的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习惯的养成。笔者认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常态化生活情境”,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带领学生探究这些法律条文的意义与作用,引导学生感受全社会是如何遵守法律条文的。教学切口小,学生经验足,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可以使学生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法治教育源于生活,指导法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那么,教师应如何创设和利用常态化生活情境进行法治教育呢?

一、以常人为例,识生活常态

常人,指的是学生能经常见到的、熟悉的人,包括父母、老师、同学、亲戚、邻居等。

案例一:法律相伴一生,生活安全保障

师:以老师为例,我一生下来,就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保护,爸爸妈妈依法抚养我,不能遗弃我。上学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相伴相随。18周岁时,法律赋予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一名教师,我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结了婚,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保障和约束。退休后,我还将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保护,直到生命的终结。听完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们的一生都在法律的保护和约束之下。

生2: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原来它的背后还有法律在起作用呢。

熟悉的人身上发生的事,能拉近学生与法治之间的距离,让生疏、冰冷的法律规范变得亲近而温暖,这更利于学生价值认同感的形成。

二、以常事为例,知法律常识

常事,指的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或者是大多数学生知道的事。

案例二: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

师:2016年春节期间,常州游客陈先生在哈尔滨遭遇“天价鱼”的事情,你知道吗?(播放视频)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老板太欺负人了,必须严惩。

师:这件事能够顺利解决靠的是什么?

生:饭店老板涉嫌价格欺诈,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对他进行惩处。

师:是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解决问题不能靠武力,而应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该案例中,学生通过分析该事件的性质、处理方式和结果,不知不觉地在头脑中树立了依法维权意识和对违法行为的防范意识,了解了一些法律常识。日后,学生如果在生活中遇到此类事件,相信他们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三、以常景为例,明社会常理

常景指的是经常能看到的生活场景。这些熟悉的场景往往平静祥和,而场景的背后又是什么在维系着秩序呢?

案例三:依法办事有序,法律自在人心

师:中午,同学们在学校食堂吃了什么?学校提供的饭菜必须卫生、可口、营养,是哪项法律在约束食堂工作人员的行为呢?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师:是的。其实最主要的目的还是——

生:让我们健康成长。

师:对。制定这样的法律,是为了保障公民的权益。为此,学校专门设立了总务处,对食堂的物品采购、食物烹饪、清洁消毒等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办学至今,没有出过一例食品卫生事故。让我们为食堂工作人员鼓鼓掌吧!

以上教学,教师选取的案例极其普通。恰恰是这样的案例,恰如其分地显示了法律条文的意义与作用,体现了学校、社会、国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视。

四、以常伦为例,懂人之常情

常伦,指的是家庭关系。在小学低年段,学生应对家庭关系有初步的认识。

案例四:亲情遭遇法律,守法互谅并举

师:有位同学最近很苦恼,妈妈经常偷偷看她的日记。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怎么做?

生1:我觉得妈妈不尊重自己的孩子,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生2:直接跟妈妈讲,估计会吵起来,不讲吧,妈妈还会继续看日记。

师: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告诉你应该怎么办:你妈妈在不经过你允许的情况下看你的日记,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你应该耐心地向她说明这个道理,让她改正就好。你千万不要为这件事对你妈妈不礼貌,甚至横加指责,因为父母总是爱自己的子女的。另外,也许你的表现有些异常,但你又不跟妈妈及时沟通。那么,怎么改善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避免发生类似不愉快的事情呢?我给你或通过你给更多的同学提出如下建议:告诉妈妈私下看自己的日记是不对的,同时遇到问题要及时告知父母,免得他们担心……

家庭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严重伤害亲情。因此,在正确认识法律问题的基础上,如何有效解决,需要方法和艺术。互相尊重、互相体谅、换位思考等方法,能有效维护家庭关系,让家中既有法理,又有情理。

五、以常例为例,悟行动常法

常例,指常规或旧例。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如情法两难问题,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常规、旧例,借别人的智慧解决自己的问题。

案例五:情与法两难全,学古人有妙招

2015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题选自一个真实事件:2015年5月9日,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吴昌华 通讯员冯晶晶)“我要举报,我爸爸总是在高速上开车时接电话,家里人多次劝说无效,只有跟你们说了……”“湖北高速交警”官方微博突然收到一條来自小陈的私信……小陈遇到的,其实是一个情与法的两难问题。她陷入了“亲亲相隐”和“大义灭亲”之间的艰难抉择。情与法如何抉择?小陈最终选择了“大义灭亲”。这次两难问题的争论,是一次思想观念的碰撞与涤荡,也是一次法治教育。

该案例中出现了一个情法两难的困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选择,判断学生的道德水平,并在学生出现道德失衡时,引导学生了解更高层次的道德判断形式,从而让学生的法治观念向更高水平发展。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常态化的生活,让“道德”与“法治”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德润心灵、法护成长,培养既有道德情操又有法治精神的现代公民。■

注:本文获2016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猜你喜欢

常态化教学情境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