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作品教学策略探析
2017-05-15王莉
王莉
“外国作品”指的是外国作者所写的译成汉语的作品,对于这类文学作品我们并不陌生。追溯历史渊源,外国作品进入语文课本已有80多年历史。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部分文人志士翻译大量外国名家的作品,借此启发人们的思想,推动白话文的使用。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先生在对当时语文教材的编写上就提出了以“原创为主,翻译为辅”的理念,他本人身先士卒翻译外国作品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作课文,以辅助学生学习白话文,了解各种文体,开阔学生的视野。
然而,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外国作品引入到语文教材中,在施教的过程中出现很多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要解决现有的问题,可以在教学活动的实践中,针对各种问题采取以下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外国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在自读时对文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
以《谈读书》为例,本文的内容围绕“读书”的话题展开,分别从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对人格的塑造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晰,语句通顺流畅,读起来朗朗上上口。学生朗读课文时,发现这篇文章和以往学习的课文有很大不同,认为这篇文章的结构不同于以往的课文,没有明确的分段,基本上是一气呵成,以至于读起来有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文章句子读起来“绕口”。
2.教师对作者以及文本的写作背景缺乏全面的介绍造成学生孤立地看待文本。
外国作品是由外国作家在特定的背景下所创作,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习之前教师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没有进行深入探究和介绍,就会造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面,甚至会出现“误读”“错读”“读不懂”等现象。以《谈读书》为例,学生对培根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对于他写作此文的目的及背景也不是很了解,特别是对于培根创作用的“essay”这种文体的意义以及这种文体的特点了解的也不是很多,因此学生无法把教材作为范例全面地进行学习,更很难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倾注的情感。
3.教师在教学中对翻译者的翻译笔法缺乏讲解和对翻译者翻译意图的忽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
外国作品出现在课本中是以汉语的形式出现的,因此保持外国作品的“原汁原味”成了每一位翻译家必须要做到和很难做到的事情。严复先生对于翻译外国作品提出了“信、达、雅”的三个简单而难以实现的要求,《谈读书》是由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翻译,王先生的译法可谓高超,他尽量回归文本特色,实现了对原文“形”与“神”的传递。王佐良先生的翻译采用的是半文言形式,真可谓对“信、达、雅”标准的逼近,全文翻译语言练达老成,读起来朗朗上口。假如在教学中缺乏对译者的“有意为之”的介绍,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法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还原文本的本来面目。
二、针对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以培根的《谈读书》为例,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1.教师在教学一篇文学作品之前,应该对作者以及写作的背景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介绍。
以《谈读书》为例,本文作者是培根,对于培根的了解学生最熟悉的是他说过的一句名言“knowledge is power”,这句话被翻译成汉语是“知识就是力量”,但是从“power”这个词入手,也可以把它译为“权力”。结合培根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大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的始祖,而且是一名大官僚。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对培根是这样评价的:“他拥有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把这种智慧用在一切对象中最有趣的那个对象,即通常所谓的人世上。在我们看来,这是培根的特色。”他的著作多是来自于他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很多著作是用拉丁文写的,“essay”这种文体因为篇幅短小,类似于摘记式短文才用英文写作。培根的随笔篇幅短小,充满深刻的人生见解,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字里行间充满他对生活的真知灼见。从文学史来看,培根是第一个把法国蒙田创立的随笔这一文学形式移植到英国的人,以此掀起了英国人对这种文体的喜爱。培根的随笔起句不凡,处处可见精辟警句,语言发人深省,充满诗味,以至雪莱称他为一个“诗人”。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应该积极全面地搜集相关资料,设计相关话题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针对不同的文本培养学生不同的阅读方式。
外国作品在教学中最大的劣势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差异造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透徹。因此,有效地开拓第二课堂,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相关的文本,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外国作品。
培根与莎士比亚处于同一个时代,培根《随笔集》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文章短小,有传言莎士比亚的一些作品事实上就是培根创作,莎士比亚本人在《哈姆雷特》一剧中借波乐纽斯之口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乏味的枝叶、肤浅的花饰。”培根自己也在《谈快捷》中说:“冗长而玄妙的讲话不利于快捷,就像长袍拖地不利于赛跑一样。”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莎士比亚的一些代表作和培根的作品放在一起读,感受作者文笔的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