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歌唱教学中的通感体验
2017-05-15姚莹
【摘要】音乐教学要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给予学生多感官体验。在苏少版《音乐》三上歌曲《阿西里西》的教学中,教师力求以通感唤起学生的音乐本能,让其主动参与学习;以通感突破单一局限,使学生的歌唱体验立体化;以通感叠加局部体验,使学生的歌唱感受整体化。
【关键词】歌唱教学;通感;主动化;立体化;整体化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7-0010-02
【作者简介】姚莹,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南京,210000)教师,一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音乐学科带头人。
歌唱是人类最自然、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也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我们经常会对学生说“要有感情地歌唱,唱歌时要声情并茂”,那么,学生的感情从何而来?靠语言的提示?靠模仿?显然这些都还不够。有感情地歌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音乐体验和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光靠声音的刺激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在音乐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感官体验和刺激,并让其各种感觉相互沟通。就比如当你漫步街头,听到动感有力的音乐时你的脚步自然就会快起来,听觉联系着动觉。通感体验每一人都会有,且是一种有待挖掘的潜质。教学苏少版《音乐》三上《阿西里西》一课时,笔者力图借助“通感”唤起学生的音乐潜能,让学生主动、饶有趣味地学习音乐。教学时,笔者给予学生多感官的刺激,并以此让学生生发体验。具体到《阿西里西》的教学,笔者希望让学生在听、唱、动、奏、想象中获得丰富的音乐通感体验。
一、唤起音乐本能,学习参与主动化
音乐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们有感于物,有感于心,便会情不自禁地歌唱、舞蹈,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音乐本能,且只有当人们具有某种表现欲望和热情的时候,才会愿意、乐意歌唱。在音乐课堂中,要唤起学生的音乐本能,教师首先要让他们感到快乐,产生兴趣,然后再利用多感官的体验,让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在《阿西里西》这节课的开始部分,笔者就领着学生围成一个圈跳起来,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动作简单易学,没有负担,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脱离座位的束缚,解放身体,放松心情;另一方面通过动作的叠加——在简单的舞蹈动作之上加入击鼓的动作,可以让学生从单一的动作模仿进入分组合作中,一部分学生席地而坐,敲起来;一部分学生拉手围圈,跳起来,最后加入教师的歌唱。这种“动”符合儿童的天性。学生在动中能感受到少数民族音乐的那种活力和热情,而这种动觉的体验能够促进声觉的表达,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经过研究而得出结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感受,远比仅仅通过聆听获得的感受深刻得多。教学实践证明:音乐与身体相结合的律动,能唤起学生的音乐本能,激发学生对乐曲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反应力,还能让学生获得音乐体验,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
二、突破单一局限,歌唱体验立体化
歌唱如果僅仅关乎声觉,那无疑是单一、局限的,采用通感教学,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音乐学习,通过声觉与视觉、动觉、想象等的相互作用,能让学生立体地感受歌曲,从而激发情感,更好地进行歌唱。
1.声觉与视觉相互交替。
歌曲《阿西里西》的最后一句,旋律起伏波动较大,如果让学生视谱歌唱,他们必然会有一种索然无味的感觉。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视觉的刺激非常直观、有效,具有强化的作用。所以笔者将旋律音高与连绵起伏的山峦结合起来(见图1),通过视觉刺激让学生展开联想,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级间的高低关系,并通过手势动作的加入,促使学生将发声与音高形象统一起来,如此学生便可以较为轻松地唱准旋律。让声觉与视觉相互交替、相互作用,我们的音乐教学便可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2.声觉与动觉相互影响。
歌曲中最能吸引学生的是节奏,笔者请学生用脚步来感受歌曲节奏的长与短(见图2),动觉体验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用脚步感受节奏长短过渡到拍手再到歌唱表达,这样的体验由表及里,声觉与动觉相互影响。
3.视觉与想象相互交融。
笔者在介绍彝族的时候,将“彝”字拆分开来,与彝族人民的穿着、房屋特点、饮食习惯以及歌舞风俗相结合(见图3),这样的方式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他们再看到“彝”字时就能联想到这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此外,笔者还着重对“阿西里西”这一句进行了歌唱训练,用对山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速度、力度的变化。起伏的旋律、强弱有序的力度、缓急交错的速度,为歌曲营造出了不同的氛围,塑造了不同的音乐形象,也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丰富性。
不同的感官体验、多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立体地感受歌曲,从而丰富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歌唱。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在亲身视、唱、奏、动、想象中,学习者才能充分地感受到音乐的感染力、生命力,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地获得通感体验,并进入真知、真会的境地。
三、叠加局部体验,歌唱感受整体化
通感教学关乎学生的多种感官,而不同感官对歌曲的感受能够进行叠加和积累,长此以往,这种积累必然能够丰富学生对歌曲的整体感受和体验。比如在《阿西里西》的教学中,笔者从单一的乐句入手,引导学生逐一进行有节奏的呐喊、舞蹈、演奏、合唱等活动,然后以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作为情境创设点,将所有活动呈现在火把节的情境中,这不仅营造出了热烈、喜庆的气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歌曲的整体感受,在这种整体的感受中,学生既有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也有对歌曲情绪、情感的体验。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应当是“自然而然的事”,且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几乎不存在没有乐感的孩子,因此,音乐教育的任务就是去发掘并呵护儿童的这一天性。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更多的多感官参与的活动,给予学生丰富、真实、自然、深入的通感体验,从而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