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7-05-15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1期
关键词:群酯华法林瓣膜

杜 伟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心内二科,辽宁 营口 115007)

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杜 伟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医院心内二科,辽宁 营口 115007)

目的 分析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846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华法林进行临床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达比加群酯进行临床抗凝治疗。结果 达比加群酯抗凝效果明显优于传统临床使用的华法林,且能有效降低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栓塞或血栓发生的概率(P<0.05),提高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达比加群酯治疗可能会导致更多患者出现出血的症状,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能有效改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考虑进行临床推广。

达比加群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应用效果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由心房颤动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人数远远高于正常人发生脑卒中的人数,且心房颤动患者如果发生脑卒中,病情更为严重,甚至会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给予心房颤动患者有效的抗凝治疗至关重要。常规临床多采用华法林进行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但此种方法虽在临床中证据充足、应用普遍,但仍存在诸多弊端,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1-2]。达比加群酯是一种新型合成的非肽类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治疗效果显著,且具有较高药物安全性,不需要进行凝血功能检测,与食物和其他药物相互作用较小,有效的改进了采用华法林治疗的多种弊端。本研究通过将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的抗凝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84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423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男246例,女177例,平均年龄(58.25±5.77)岁;对照组患者男238例,女185例,平均年龄(59.52±5.4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华法林进行临床抗凝治疗,即让对照组患者口服华法林钠片2.5 mL/d,连续用药30 d。

1.2.2 观察组: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达比加群酯进行临床抗凝治疗,即让观察组患者口服达比加群酯胶囊,110毫克/次,每天2次,连续用药30 d。

1.3 观察指标: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使用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后患者的抗凝指标INR(国际标准化比值)指标和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指标水平,对两种药物抗凝情况进行对比;对脑卒中、栓塞或血栓、出血发生率进行统计;记录对比两组患者肝功能评价指标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治疗前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结果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结果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抗凝情况比较:表1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INR指标水平和APTT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INR指标水平和APTT指标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为7.0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发生率26.48%;观察组患者栓塞或血栓发生率为2.36%,对照组患者发生率为12.06%,明显高于观察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有出血情况的发生,对照组患者出血率为2.60%,观察组患者出血率为4.96%,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2.3 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治疗后患者肝功能损害情况对比:两组患者肝功能评价指标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两组间指标对比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随着年龄的增加危险性也会逐渐提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心房颤动致死率逐渐提高。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致死危险性主要来自于由心房颤动并发的脑卒中、栓塞或血栓等并发症[3]。抗凝治疗作为心房颤动患者治疗的基础,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最普遍给予的抗凝药物是华法林,但其在治疗中存在需要频繁监测心房颤动患者凝血指标、出血风险大、药物治疗效果容易受食物或其他药物的影响、患者依从性差等诸多弊端,临床应用受限。新型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是一种口服非肽类直接凝血酶抑制剂[4-5],有效地提高了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指标水平,降低了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和栓塞或血栓发生率,从而能有效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致死率,达比加群酯治疗后出血和损伤肝功能现象也少有发生,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都不劣于甚至优于传统治疗中采用的华法林。与此同时,达比加群酯使用过程中不用进行频繁的凝血功能检测,与食物和其他药物相互作用较小,值得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进行临床推广考虑。

表1 两组患者抗凝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抗凝情况比较()

APTT(s)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423)1.03±0.282.27±0.2043.82±9.3944.56±8.45观察组(n=423)1.04±0.492.68±0.3742.02±10.6347.21±4.26 t值1.1492.0931.3152.357 P值0.2270.0380.1830.019组别INR

[1] 张欣.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进展[J].天津医药,2013,41(10):1014-1016.

[2] 袁早送,黄从新,郭宗文,等.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的 Meta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4,13(9): 947-951.

[3] 王汝朋,杨水祥.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及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 17(12):1246-1249.

[4] 左晋,高原,花焱,等.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非瓣膜性房颤90例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药业,2015,24(7):42-43.

[5] 吕岩红,高海青,邱洁,等.达比加群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53 (11):37-40.

R541.7

B

1671-8194(2017)01-0154-02

猜你喜欢

群酯华法林瓣膜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心脏瓣膜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达比加群酯疑致凝血功能异常1例
“烂”在心里
与华法林联用7大错误案例分析
非瓣膜性房颤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达比加群酯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