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探析
——以兰州城河村为例

2017-05-14周国华,孔海春,徐颖

住宅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河村村落景观

0 引言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要鼎力发展传统村落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村落各类景观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采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村落各大产业深度融合。虽然,“旅游+”“生态+”等模式仍处于摸索阶段,但结合“产、村、景”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前景还是乐观的。

1 研究背景

1.1 正在被异化的村落景观

景观,涉及面广,各学科解释不一。最早出现于希伯莱文本的《圣经》中,它描述的是一个地区的美好景象,属于视觉美学的范畴;目前,较为全面、科学的认知则属地理学,归纳其特征为:视觉或审美上的奇特性、丰富性、愉悦性,体验与认知过程中的过程性、参与性、互动性;文脉上的延续性、传承性、真实性、整体性。然而在实际建设实践中,传统村落的景观建设多以消费主义引导刺激下的模式化、符号化的概念与形式出现,失去与真实的传统村落景观的诉求、传统生活形式和空间响应内在的联系,村落原始景观的延续、传承、真实与整体性已不复存在,原本质朴的传统村落景观迅速变化,成为了一种虚假空间,更甚者,很多传统村落景观陷入“回不了传统,也进不了现代化城市”的尴尬局面。传统村落景观究竟是什么?景观与生产、生活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厘清,将会使我们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与建设误入歧途[1]。

1.2 “产、村、景”一体化下的传统村落景观构成

目前,传统村落需要发展旅游,多元化地向游客提供一些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旅游生活体验,以增强传统村落的认知感。但当前的传统村落旅游往往追求短期利益,以促进消费的导向性开发,导致村落传统“沦陷”、文脉断裂、旅游核心资源和景观环境被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2]。基于这样一种背景,传统村落的发展基于其传统文化,村落景观(村落生活),即“产、村、景”一体化——景观与生产、生活、生态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在景观规划方面,一些学者提出了“新乡村主义”的概念,旨在村落景观规划中塑造出有别于城市的、体现出乡村地域特色的景观。新乡村主义的核心是“乡村性”,即无论是农业生产、农村生活还是乡村旅游,都应该尽量保持适合乡村实际、原汁原味的风貌[3]。“产、村、景”一体化下的村落景观正是将村民主体(新乡村运动的精神)与乡村性(新乡村主义的核心)融为一体的景观概念。借用旅游学的观点,它包括: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风物(地方特有的物产:大地物产和人文物产)、风俗(地方民俗)、风景(可供欣赏的景象)[4]。具有本土性、文化性、生态性、小规模性、体验性等特征。

2 发展趋势

2.1 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

传统村落装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族儿女的乡愁[5]。近两年来,传统村落受到破坏的情况日益明显,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合理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完善设施建设和营造舒适化的公共环境、公共参与的背景下建立完善的保护管理机制已成为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主要工作。

2.2 农业多产化

当前,农业发展进入新篇章,单一农业也将多元化发展。发展休闲农业也加快了农业的转变,推进乡村第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促进农业多产化。

2.3 村落景区化

传统村落整体风貌构成村落旅游的基本。用景观塑造的观念打造村落,将村落打造为景区。此外,用旅游的理念去升级农业,亦可将传统村落生产、生活景区化,实现村落与景区的相互融合。

2.4 农民多业化

村落发展旅游的同时,也给农民带来了很好的契机,农民反哺村落发展,提供内生需求。农民以种植为业转化为以旅游为主业 ,务农身份转变成农商并举,也可独立经营,进而促进村落的发展。

2.5 资源产品化

首先,对村落内体现历史文化、传统的社会生产、生活等资源进行旅游产品类型划分;其次,结合村落发展需要与景观资源特色,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升级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化发展。做到村落景观资源化,资源产品化,并实现在区域内资源产品差异化发展。

3 “产、村、景”一体化下的传统村落案例

3.1 区位分析

城河村位于兰州市榆中区青城镇镇区,处于黄河上游谷地,西距兰州市110km,北距白银市30km,南距榆中区90km,省道“白榆公路”穿境而过。处于白银市民游憩1h车程范围内。至2016年,青城镇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村和中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图1)。

3.2 景观资源分析

城河村景观资源禀赋,按学术类研究“两分法”,可将其分为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表1)。

3.2.1 自然资源

城河村自然资源富集,共计21处。主要包括历史遗留的黄河沿岸的生产、生活设施、多处集中式布置的百年梨林、鹦鸽湾与小河滩的河漫滩、丹霞地貌、生态栖息地——鸟岛和山中泉水——偃月泉等。

图1 区位分析图

3.2.2 人文资源

城河村历史悠久,依山傍水,具有比兰州更早的历史,早起汉代,即为军事防守要冲,至今当地书香门第递出,人文资源禀赋。

(1)村落布局:村域南北向呈带状延伸,聚落形状呈凹字形,内部棋盘式路网。主街东西走向,宽阔通畅。小街巷相对窄小,顺主街对称分布。民居顺小巷而建,建筑布局整齐有序。

(2)古民居:古民居建筑群以四合院为主,主要散布于城河村、青城村、新民村,以城河村居多,其中,明代建筑1处,清代建筑33处,民国建筑15处。四合院中,完整保存的有12处,比较完整的有18处,全木结构;此外,屋顶多采用前平后坡的形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精美的建构筑物精巧雕装和各种匾额、对联、字画也体现了古名居的特色。

表1 城河村景观资源的基本类型表

(3)传统公共建筑: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的公共场所,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积淀。主要包括高家祠堂、青城书院、水烟生产作坊遗址、校场遗址和西会馆遗址等。

(4)生产设施遗址:城河村生产设施遗址丰富,主要有达子湾古战场、黄河吊桥、大川渡口、水车遗迹、普泽渠、葡萄庭院、达子湾西瓜大棚、鱼塘等。

3.2.3 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河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城隍出府、道台狮子、水烟制作技艺、西厢调、糁饭、长寿面、旱船、火狮子、城河铁芯子、陈醋等。其中,城隍出府、道台狮子、水烟制作技艺、西厢调最为出名,均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传承延续时间100年以上,流传至今。

3.3 内生需求分析

城河村面对各方面的政策引导,规划如何以保护历史文化为契机,合理发展与建设将迎来新的挑战。故此,通过充分的调研分析、座谈沟通和结合市场分析,做以下四点内生需求分析。

3.3.1 农业多产化需求

依托现状山川水系和历史遗迹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如何打开潜在的客源市场,利用支撑政策,实现农业多产化,土地集约化利用为重中之重。

3.3.2 农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需求

传统村落需要活化,应把农民生活与经济生产相结合,保护与发展资源的同时,农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为之重点。规划层面,应更多考虑将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同步进行,相互融合,以产业为基本,就业为本,使农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达到良好的产入投出比,促进传统村落良好的发展。

3.3.3 村落景区化需求

结合村域资源禀赋条件,融合创新要素,以景观资源为依托,如何结合“旅游+”“生态+”的发展模式,将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良好的传承与延续与地域性景观特色的创新与驱动相结合尤为重要。

3.3.4 “产、村、景”一体化的需求

城河村大多农业景观资源开发缺少统一规划,而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的需求越来越重要。而如何将农业多产化、资源产品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和农村景区化等需求结合,又避免追求短期利益,以消费性导向开发,一味拆旧建新等使传统村落“沦陷”、“文脉断裂”的弊端,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3.4 规划引导策略

3.4.1 农业多产化

融入整体战略,突出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结合现实条件,形成地域特色,调整其产业结构。

(1)由农业体验、历史文化观光等构成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群。同时,远郊型旅游服务基地,拓展青城旅游服务网络框架,并进一步扩大青城水果、水烟、陈醋等传统手工艺的知名度。

(2)由现代农业科技、高效农业示范、农产品营销等构成都市农业产业群。

(3)由果蔬加工、旅游手工艺品制作、户外运动,构建创意设计、演艺活动等文化娱乐产业。并建立相应的产业结构和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3.4.2 村落景区化

(1)打造聚合中心。以人文视角重新勾勒发展框架,保留原有空间格局,以入口景观大道作为城河规划的主要轴线,整合多心结构,打造具有凝聚力的旅游村落聚合中心。

(2)完善空间格局。结合传统村落原始空间格局,发展旅游服务业,镇区用地布局结构为“一心、双轴、一环、三片区”的布置形式。其中,“一心”指镇区的几何中心,景观+中心;“双轴”指以两条传统街巷作为镇区东西、南北向的综合发展轴;“一环”指分隔古镇区和新建设区的环形绿带;“三片区”指历史文化景点集中的历史文化型旅游业区、以家庭接待服务为主的旅游服务业区、农业生产转型的生态农业生产转型观光区。

(3)提升空间优化——生态与历史文化相互交融。联动南坪山、农田和黄河景观,让原生态走入城河村,打造一个山水田园历史文化交织的空间格局。

(4)景观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和谐共处。整理自然山体、沟渠、古树名木、沟壑等不同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人文资源,延续大地的原始记忆。

3.4.3 农民多业化

村落范围内,采用“旅游+”“生态+”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产业和合理引导产业转型,将城河村村落功能细分为三个功能区,培育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业、提升家庭型体验旅游服务业、引导传统农业向体验型观光农业转型等功能的传统村落。

3.4.4 资源产品化

在村域范围内,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网格化划分,并考虑资源特色优势、开发条件、利用方向以及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将青城镇旅游资源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为一体化的组团式布局的旅游产品,形成“一线三区”的布局特色(图2)。

图2 青城镇旅游产品设计一线三区图

3.4.5 “产、村、景”一体化

根据以上“四化”的响应,将城河村的景观与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

首先,农业多产化将农业体验、历史文化观光等构成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群,可很好地将城河村的景观与生产相结合,以体现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化景观相结合的地域性景观特色。

其次,农民多业化,不仅改善了单纯由农民务农的身份转向农商并举,而且将城河村的景观特色以旅游产品的方式融入村落的生活之中,更有力的促进农业多业化。

然后,资源产品化,整合现有景观资源,以旅游产品模式发展,通过规划好的旅游线路将各旅游产品相连接,既可达到景观连续性、舒适性的要求,又将村域范围的资源景观和村落范围内的传统历史文化相结合,紧密地将村落景观、生产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4 结语

基于“产、村、景”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城河村保护与发展应围绕传统村落的产业建设、传统生活延续、景观塑造等方面,将景区化概念融入其中,以农业多产化、村落景区化、农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为理念,相互融合于规划实践中。第一,升级传统农业,打造以休闲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提供观光、体验、休闲一体化的旅游方式;第二,村落功能分区和空间优化应以景观资源再造为目的,考虑传统空间格局、重要历史节点和自然生态等景观资源;第三,采用“旅游+”“生态+”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原居民为基础,为村落发展提供可需人才;第四,考虑其景观资源禀赋,资源产品化发展,有利于村落旅游区域协作;第五,摒弃“美丽如画”“新、奇、特”等此类片面的设计与评价标准,拒绝既有城市中的舶来品,通过具体的场景分析与资源挖掘,将城河村保护与发展重新拉回村民日常生活与生产的综合体系之中。只有这样,“传统村落”建设方可使乡村的真实性回归于生产与生活之中,从而使传统村落更加平衡、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勇,孙佩文,柴舟跃.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2012(10):58-62,95.

[2]樊亚明,刘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师,2016(04):98.

[3][韩]朴龙洙.韩国新乡村运动述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55-59.

[4]周武忠.新乡村主义论[J].南京社会科学,2008(7):123-129.

[5]刘之杨等.武陵山片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J].浙江农业科学,2013(11):1514.

猜你喜欢

河村村落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西曲河村:盘活一座山 带富一方人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老政委”情满崔河村
名古屋市长再次拒绝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