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环艺专业设计课程改革研究

2017-05-14范剑才

住宅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课程

“网络”现如今在大学校园已经无孔不入,从学生选课到移动支付,从消息发布到共享单车等等,它为校园师生彼此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生活便利提供了条件,但同样也为我们提出了如何在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网络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兴趣,如何建立一种充分利用网络参与的教学模式的挑战。由于网络的发展,人们在视、听、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所以,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

1 “互联网”观念的导入

自从网络的诞生,校园一直成为网络创新、发展的核心,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国家对“互联网+”理念的提出,已然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形态,网络思维已成为校园乃至整个社会创新发展的源泉。尤其对于现如今的90后,甚至00后的莘莘学子,他们从小就受到网络信息的包围,从各种数字设备到生活方式,无不充斥着互联网的影子。

教育的本质是知识和信息的传授,而互联网的本质是知识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这两者的共通之处使互联网和教育的结合顺理成章[2]。面对成长在数字时代的学生,环境艺术设计课程需要在教学模式、过程、方法与手段上,积极有效地利用网络化技术,适时渗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互联网时代在给我们提供新的教学技术的前提下,也同样为我们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

2 环境艺术专业设计课程教学中现有问题

我国现开设环艺专业的各个层次的高校有近千所,如此巨大的办学规模需求,是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环艺专业的教学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一套教学模式和方法,但其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为适时引入网络概念提供了可能。

2.1 缺少先期沟通与交流

设计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每周定期参加设计课,面对面地展开交流、探讨,对方案进行一轮轮修改。但整个教学环节结束,学生们依然对设计目的和方法不明确。这里关键的问题在于一个经验微薄的学生,如何能够在一开始就能肯定其构思及其形式捕捉的合理性,学生始终缺乏相关信息的引导。

2.2 教学过程缺乏互动

从设计课程课题的设置到方法的运用一直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却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老师怎么讲,学生们怎么做,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就失去了学生多样性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这完全与学科的培养模式不一致。

2.3 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缺失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学生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通过调查,现在学生100%每天登录互联网,而且学生上网途径也从通过电脑转为手机、电脑并举。但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基本没有体现,这完全与时代脱节,违背了学生的天性。

2.4 教学内容、方式与社会实际脱节

现有教学内容和方式一般都随学校周期性大纲、计划调整为周期,调整范围和幅度均不大,周期也偏长,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就部分与社会实际设计案例和设计方法、技术脱离。学生毕业后也需要一定时间去适应,其中也难免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这时就需要企业设计人员的积极介入。

2.5 评价结果缺乏反馈

课程成果评价,教师主要围绕作业成果展开,对于学生,除了成绩上的体现,成果评价并没有得到反馈。这违背设计课程的初衷,学生们对于自身的问题依然未知。从而缺乏对问题思考和学习过程的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埋下了障碍。

以上问题的出现,仅仅从原有单一化教学形式上展开研究,无法彻底解决根本问题,仍会陷入问题的怪圈,无法找寻有效突破口,这时就需要及时引入“互联网”概念,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

3 阶段性“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建立

随着“互联网+ ”概念深人人心,以及我国经济转型与消费升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随之带来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变[3]。针对以上在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在教学各个阶段以不同方式参与,逐步形成一套与时代发展相吻合,与学生天性相吻合,力求更好完成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图1)。在网络环境支持下,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来,在网络化的教学互动平台上,老师、学生、设计师、学校均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使彼此间交流更加自如。

固有的环境设计教育模式不进行革新,必将会在“互联网”时代的大潮下手足无措。所以,只有在充分理解“互联网”理念的前提下,将其技术手段渗入教学环节,方能使环境艺术教学顺应时代发展。教学的方法和内容需要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应注重对学生主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应对社会需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独特教学体系和教育模式。

3.1 信息主动化渗入

从每门设计课程的初始阶段,在设计具体项目的设定和教学方法配置上,就应该积极与学生沟通,获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学生面对项目和具体方法的选取上,首先需要大量相关专业知识、信息的主动渗入,需要在老师与学生尚未面对面交流前,通过网络媒介,利用“慕课”等全新的网络形式,借助PC端、移动端等互联网平台媒介,在课程进行前展开。

互联网碎片化的信息,在方便学生获取某些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解深度有所下降。互联网的便利性也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懒于思考的惰性,降低学生的创新能力。

图1 网络平台的作用与优势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需要网络时代的大数据资源,对课程设置、互动模式进行分析和选择。现如今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然多样化,但其中信息的优劣必然鱼目混杂,这时就需要教师提前介入,首先要甄别出对于学生最有效的资源,去伪存真,使学生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建立起一定的辨别力,也为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这些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3.2 教学过程全方位互动化

以往的环艺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采用学生提交方案,教师以方案为前提进行分析和指导,仅仅是学生与老师“一对一”进行互动,这就是失去了整个班级,乃至年级、高校间的互动,也就失去了环艺专业的特色——互补。在现如今网络普及和手段便捷化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及时更新学生每个阶段的成果,找寻出发展轨迹。互联网环境带给学生的一个弊端就是容易培养“懒惰”思维,“一切”都可以在指尖完成,若这一观念形成,那将必然会对整个教学状态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时就需要通过网络在学生中形成互相督促、互相比较的氛围,通过对作品间评价,无形中将好的设计方式、技巧进行了传播,找寻出彼此间的差距,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尤其在不同高校之间的网络交流,可以更大范围地增加提升的机会,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避免了“一叶障目”的弊端。同时,高校通过网络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在整体地区的影响力(表1、图2)。

图2 教学环节具体表现

在具体应用方面,利用微信群、QQ群和各大论坛分享各自设计成果,也可利用各直播平台进行面对面交流,反馈实践感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缩小了由于距离产生的被动。通过网络交互式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了这门课程的整体情况,从而在自己的设计过程中有的放矢,在课程把握和内容理解上都能有所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甚至课程结束后,将最新的设计思想、研究成果、平时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合、共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阶段获取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1]。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未来教师将逐步从主导课程转变为与学生共同开发与实施课程,师生将成为更加平等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师生间互动合作的加强,教学环境得到了优化,教学效率得到相当程度的提高。

3.3 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意识

现阶段,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忽略了社会大环境和市场意识,在各个不同教学环节,尤其对于高年级的课程,应积极主动面对社会和市场,建立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意识,在网络这个大平台的支撑下,主动与市场联系,形成从教室到公司,从方案到市场的创新、创业平台的建立(图3)。

设计领域的市场规模十分庞大,因此造就了大量设计公司的建立,但这么多公司从方法创新到理念更新同样需要新的设计方法、思维模式的支撑,这就是现如今很多设计公司设计人员参与到高校教学环节的有力解释。通过企业设计人员到高校参与教学工作,学生也同样可以充分了解到实际工程和市场运作的实践经验。创业、创业平台的建立同样需要网络支撑,及时发布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效信息,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更新信息,才能使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逐步建立协同创新平台。设计公司也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大学成果,客观地评价学生,使学生与工作岗位之间匹配更有效,学生们在校期间就可以及时转变设计理念,为未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表1 教学环节与网络空间结合

图3 网络平台与各教学主体之间关系

3.4 网络评价系统和大数据库的建立

环艺专业课程由于受到教学计划、课时安排的限制,学生们提交成果后教学环节就结束了,但学生们真正所需要的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却仅仅以分数来体现,这对于整个教学环节来说是真正的缺失。这时网络平台就可以充分发挥它的存储性、互动性、便捷性特点。

在教学过程最后环节,学生可以通过QQ空间、微信圈、云空间等多种方式提交设计成果,在确保时间一致的前提下,通过网络展示,接受同学、教师,甚至专家的点评,而且通过相互比较,直观地找到差距,为后续课程的改进找到目标。长此以往,随着时间的积累,无形中建立起了学生的个人作品集,从中可以发现自己成长的轨迹和进步的阶梯,也可以避免大量图纸和光盘的存储空间浪费。网络云技术可以直接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空间。网络云空间在环艺设计教学中作为数据存储、传输的快速通道,缩短了师生相互理解的时间,甚至可以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依然维持一对一辅导的教学效果[4]。网络云平台的充分应用,可以便于教学成果的收集、保存、整理和调阅,使教学成果从数字化进一步提升到网络化。通过成果库的建立,可以对教学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为后续教学改革方向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图4)。教师通过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以即时进行教学过程控制和教学后续调整,进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学生也可从中尽快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和问题,进而提高自身学习水平。基于这类大数据应用,可以参与构建课堂上的智慧学习环境,这也是未来智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4 教学中使用的部分网络平台

4 结语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该致力于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索出更多的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的实践经验,使得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前瞻性,带动学生的设计灵感,培养出社会岗位所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5]。在“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互动都变的更为便捷,在这一前提下,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在不同阶段与网络的不同表现形式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形成教师、学生、社会三位一体网络化连接,建立学生主动创新意识和互联网思维,才能让传统教育焕发新的活力,更好满足当今时代对环艺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单群.基于网络时代背景下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群文天地.2012(12):154-156.

[2]张冰冰.基于“互联网+”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1):118-119.

[3]杨茂川,过伟敏,姬琳.基于社会资源的研究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J].装饰.2016(7):138-139.

[4]李莉,车昕.网络环境下的环艺设计教学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16(2):102-103.

[5]宋琪薇.大数据时代下传媒类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研究[J]. 工业设计.2017(5):58-59.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课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星.云.海》
《花月夜》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