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智慧社区建构研究

2017-05-14刘琦,孙佳爽,张天予

住宅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使用者智慧社区

1 环境行为学与社区系统

1.1 环境行为学概述

环境行为学也称为环境设计研究,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1]。作为融合了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地理学、资源管理、人类研究等多重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理论重心在于探究环境与人两种系统相互间的作用关系及影响方式。

环境行为理论作为环境行为学的基础,其对于环境与人的二元互动关系描述,主要包括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和相互渗透论,三者是历时研究下不断深入与发展的演进关系。环境决定论认为处于环境之中的人,其行为因环境影响而被动发生改变。在建筑学领域中,如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IAM)及部分公共住宅理论就是建立于这一观点之上。相互作用论认为:“人和环境是客观独立的两极”[1],因而人对于环境所作出的消极适应、积极选择以及主动改变是同时存在的。相互渗透论则将人与环境视为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而非独立的两极,人与环境间的能动作用不仅包含相互作用论中提及的物质与功能,亦因对场所价值与意义的重新赋予和再定义而获得对其内在性质的深层改变。

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环境行为学还涉及到社会意识、集体价值、文化观念、社交网络等多个层面,其根本目的在于利用对环境与行为间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层规律探究,从人本角度出发对人类环境做出积极改善。

1.2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社区空间系统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社会学家根据不同语境对其所作的定义不尽相同,总体上讲,就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是定义社会群体的社会学名词,而在我国,则与居住小区的概念有一定程度上的等同性和模糊性;国外也有部分强调建立社会关系的居住区设计应用了社区概念。本研究主要关注人居环境的具体情况,不对社区与小区概念进行过多区分。

今天的社区系统所包含的内容是复杂化的:在物质层面上,包括住宅楼、幼托、零售、活动室等组成的建筑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土地资源、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系统;在精神层面上,包括社区范围内的居住者的舒适感、安全感、归属感、认同感、荣辱感等一系列情感因素构成的情感体系。社区的服务网络涉及人居活动需求的多种方面:统筹管理、交往沟通、商品交易、教育平台等行为需求因社区住户人口构成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差异,呈现出多样化和层级化,活动需求中的私密性与公共性、领域性与开放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同时存在,这与社区所需覆盖的服务网络形态特征是一致的。

2 智慧社区的概念演进

2.1 从智慧城市到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为调整传统社区居住模式与当下飞速发展的技术革新和经济变革间的不适,美国圣地亚哥大学通讯国际中心从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着手,以“智慧社区”的理念对社区概念进行了再定义。这种引入信息化、电子化的社区发展模式成为后来智慧社区理念的范型。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彻底改变了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以曾经的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概念为代表的信息化交互性环境系统观日渐成熟,社区作为城市中人为活动频繁、体系相对完整的区域类型而得到关注,进而形成了“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实践体系[2]。我国的智慧社区从发展之初的社区信息化到电子社区,再到智能小区等,越来越智能化和精细化的社区服务与管理系统正逐步应用于社区建设中。

2.2 智慧社区的人本转向

在智慧社区发展的前期阶段,各界关于社区智慧化转型的认知与操作仍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涉及到智能设备、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方面的技术手段尚处于开发探索阶段,以科技为核心基础的社区转型围绕IT企业与科研单位的研究方向为主导展开,对使用者需求的关注相较于技术研发创新较小;其次,智慧社区的推行迎合了国家社区信息化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政策导向,但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往往缺乏对居民意愿的深入考量。

智慧社区发展的根本在于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运作模式,改变社区的人居环境质量,对场所操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使用者的环境体验品质。基于这一点,未来的智慧社区必然将由对技术、政策的关注转向对人本的关注。社区人本内核的落脚点在于建立居住者与社区环境的有效互动关系,这使得环境行为学在智慧社区的研究中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意义。值得指出的是,这里所讨论的社区环境既包括绿化、道路、楼宇等侧重视觉知觉体验的有形环境系统,也包括治安环境、服务环境、交往环境、健康环境等侧重心理体验的无形环境系统。

3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智慧社区建构

3.1 智慧社区的一般体系架构与现行问题

3.1.1 智慧社区的一般体系架构

目前,智慧社区的主要目标是打造一个统一平台,设立城市社区数据中心,建立实体社区与虚拟社区服务平台两部分之间的联系。在体系架构上,以通信网、互联网和物联网为基础网络,依次在应用层、平台层、网络层和感知层分层建设。实体社区中的事件要素通过网络层的信息化处理被收集到平台层,形成各类数据库;平台层根据应用层所对应的服务需求,运用各种智能系统进行数据分析,最终通过网络层反馈到以手机等移动终端、Zig Bee技术等全无线应用为基础的实体社区感知层(图1)。

当下应用较为广泛的智慧社区内容包括智慧民生、智慧政务、智慧商业等方面。智慧民生主要为使用者提供生活服务,例如,为需要被照料或进行健康监测的老人、孕妇、儿童等住户提供救助的智慧医疗系统,对社区范围内的火灾、燃气泄漏、犯罪事件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帮助的智慧安防系统等。智慧政务的侧重点在于建立各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平台,实现各职能部门资源高度整合并延续到社区,从而实现从政府到社区政务处理的高效性和便捷性。

3.1.2 存在的问题

尽管智慧社区的建设进程已在政策与实践层面有所推进,国内如绿城、碧桂园等部分开发商也已将智慧社区作为其住宅产品的设计理念之一,但现行的智慧社区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尽快解决或改进。

(1)多数社区的“智慧”实践仍然停留在智能硬件的拼凑上,仅具有电子门禁、烟雾报警、楼宇对讲等硬件设备不能称之为智慧社区。真正的智慧社区旨在建立囊括社区各层面要素在内的复合性全局性智慧系统,而这种系统的基础在于传统智能化社区并未应用的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

(2)智慧社区系统的建立及调整过程仍然由政府、开发商及技术研发团队主导,而真正作为使用者的社区居民缺乏这一过程的参与度。

(3)社区中,需要通过智慧体系来解决的问题庞杂众多,仅以体系内的平台层与网络层支持难以应对处理,需补充第三方应用服务才能实现系统的成长与空间的扩充。

(4)以企业为主导的智慧社区体系更多关注的是对物业营收增值、商业供需增值等经济管理因素的考虑,而缺少对使用者情感诉求的关注。

(5)智慧社区系统环境与使用者心理、行为存在双向的影响和再定义。目前,大部分智慧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模式是相对静态、单向的,缺少系统与使用者间相互作用并作出实时反馈和调整。

图1 智慧社区一般架构体系

3.2 环境行为理论下的智慧社区建构与优化策略

根据希腊学者C.A.Doxiadis的研究,人类对聚居地的需求主要包括安全、选择与多样性、需要满足的因素[3]。其中,需要满足的因素主要包括5个方面:①与外部世界最大限度地接触(归结为活动上的自由度);②以最省的力(包括能源)、时间、花费来满足自身需求;③任何时刻与地点都有一个受到保护的空间;④人与其生活中各种要素间存在最佳联系方式(包括自然与道路、基础设施与通信网络等);⑤应着力取得上述四者的平衡,即小尺度范围内的人为环境适应人的需求,大尺度范围内的人造物适应自然条件。智慧社区体系的建构关键在于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社区各方面内容进行信息化和网络化处理、利用、管理、服务与决策,其实质是通过网络环境与物质环境的相互补充和促进,提升社区的人居环境品质。因此,基于社区中人与场所的以上需求与互动机理,本研究对当前的智慧社区体系建构与优化提出以下策略。

(1)提高对使用者需求点的包容度。结合扬·盖尔对城市居民的户外活动中,关于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三种类型的描述[4],我们认为居民在社区中的活动主要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偶发性活动。社区中行为活动的发生需要居民有需求意志的同时,环境也作出回应,两方面必须同时存在。其中,自发性和偶发性活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环境刺激对创造力的激发。目前的智慧社区系统在功能架构上存在局限性,不仅未能对自发性和偶发性活动的发生提供引导与选择平台,对于必要性活动所应对的诸多需求,亦未能在系统中得到有效反馈。在这一点上,智慧社区体系的完善可以向更为成熟的智慧园区体系学习。例如,在合肥人和产业城的智慧园区系统构建中,通过加强系统中第三方应用服务部分的参与度,有效扩大了信息平台对使用者需求点的包容度,由此形成的网络环境不仅能对使用者的既定需求及时反馈,也能对其潜在需求进行激发,对物质环境中各类行为活动的发生本身起到了良性促进作用。因此,基于这一点,可以通过第三方应用服务的介入,对原有智慧社区系统进行升级(图2),提高社区环境,引导居民有益自发与偶发行为发生的虚拟空间容量。

图2 介入第三方应用服务进行系统升级

(2)减少智慧系统中的信息环境负载。环境负载几乎相当于人们对某个地点及经常在那里发生的事情的肯定与不肯定的程度,即环境的负载可以用新奇与复杂的程度来表达[4]。智慧社区系统所提供的信息环境与实体环境一样,会对人产生负载作用,负载的大小与信息环境中的信息类别、交互模式、内容稳定性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智慧社区系统构建中,应当注重在不降低系统服务质量的同时,减少系统所带来的环境负载,降低智慧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认知与应用难度,从而真正实现智慧社区系统对居住体验的提升。减少信息环境负载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软平台搭建与激活中,对操作方式、管理方式、交流方式等涉及到信息与主体对话的环节上,降低媒介沟通在人体感知上的复杂程度。因此,从人本需求的角度出发,对系统中相关硬件与软件开发改进也是十分必要的。

(3)对使用者多重情感需求的关注。基于前文分析,人们对聚居环境的情感需求与物质需求并存,且情感需求所包含的内容往往含有矛盾的两极,如私密性与公共性、安全感与便捷度、仪式感与日常性等。智慧社区系统可尝试在使用者多重情感需求间寻求尺度适宜的平衡空间,这也是“智慧社区”有别于“智能社区”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平衡的建立离不开系统微观层面的操作,如智慧门禁系统对于访客和内部人员进出采用两种控制方式,内部人员可在来访信息获取后将具有时效性的访客二维码通过APP发送给客人扫码进入,这种方式同时满足这一行为中的安全与便捷需求。未来的智慧社区系统将对复合情感需求投以更多思考,在系统中加大对使用者反馈的关注,不断更新,使系统呈现出以反馈为变更依据的动态性。

4 结语

智慧社区是我国未来城市社区演进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人居环境进入提升居住品质新阶段的标志。环境行为学作为以改善生活品质为目标的综合性学科,能够从人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对智慧社区系统的建构和完善加以指导。只有从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出发,才能使智慧社区突破仅仅作为信息技术产物的概念,获得与社会居住行为进行双向价值赋予和再定义的深层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建筑学报, 2008(02).

[2]申悦, 柴彦威, 马修军.人本导向的智慧社区的概念、模式与架构[J].现代城市研究, 2014(10).

[3]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杨.盖尔著, 何人可译.交往和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使用者智慧社区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影像社区
抓拍神器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梦乡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