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恢复城乡地域性的新乡土策略研究

2017-05-14吴凡,何汶,陈烨

住宅科技 2017年12期
关键词:建筑师乡土传统

1 乡土流逝——城市化中的地域性缺失

“传统乡土建筑”是指城市与乡村中,在当地居民世代生产、生活所积累的经验基础上,产生的具有显著风俗性、地域性、历史性的老建筑[1]。如今这些代表地方文化的历史遗产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渐消失。据统计,中国大陆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6年的57.35%(参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急剧扩张,从1990~2015年,中国的村落数量锐减112.8万(图1),城乡环境正在失去可识别的地域特征,“文化趋同”现象愈发严重。

2 乡土建筑消失的原因

2.1 外因

(1)拆旧建新。中国则在20世纪后期要从农耕文 明为主的时代快速过渡到工业和后工业时代,这种跳跃式发展使得中国缺少足够的时间反省和修正。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拆除建筑面积达46亿m2(参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于2014年出版的《建筑拆除管理政策研究》)。原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中国每年拆毁的老建筑占拆除总量的40%。”

图1 1990~2015年中国村落数量统计图

(2)盲目接受外来文化。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经历长期的物质匮乏与经济低迷,许多人将西方文化视为富裕发达的象征。改革开放后,上至官僚下至百姓,对古典时期、哥特时期等建筑风格趋之若鹜,这种崇洋心理使得大量商业建筑、市政建筑和居民住宅都摒弃了原有的地方风貌,披上了欧陆风情。

(3)理论与实践脱节。国内对乡土建筑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解放后经历文革十年的停滞期,于20世纪80年代重新开始。虽然产生了许多理论成果,但中国城市建设中的“长官意志”模式扼杀了许多优秀的城市建设理念,现状的残酷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猛烈的学术思潮井喷。

2.2 内因

(1)建筑质量较低。乡土建筑的材料直接取自自然界,进行简易加工后由地方工匠和居民建造而成,由于缺乏高强度的支承结构,随着时间推移,风化侵蚀和自然灾害都导致建筑的损坏。

(2)舒适度较差。由于没有良好的保温隔热、防潮防水措施,多数乡土建筑缺乏舒适的室内环境。而现代化建筑具有更好的居住体验,于是乡土建筑的“大头”——乡土民居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1985~1995年,中国的两次建房潮使砖混房取代传统乡土民居[2],地域性遭受极大破坏。

(3)乡土习俗不适应时代发展。许多乡土习俗难以在城市和乡村中延续,其源于农耕文明,而如今的生活方式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诚然,也有平遥古城、镇北堡西部影城这样维持乡土习俗的特殊案例,但看似原汁原味的乡土习俗建立在完善的商业模式基础上,并不是自发存在的民间传统。

3 新乡土与新时代

3.1 具备的优势

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当代,传统乡土建筑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即使对其进行适应性再生也并非长久之计,因此需要探索出既适应城市发展,又体现乡土内涵的新建筑形式,这便是新乡土建筑的时代要求。“新乡土建筑”是指由当代建筑师设计的,并且与传统乡土建筑有着内在文化传承的新建筑,是对传统乡土的当代诠释[3]。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建筑气息生活化。由于传统乡土建筑源于地方群众的自发建造,因而具有显著的群众性。新乡土建筑传承并发扬这种品质,它强调了建筑与人的亲和力,服务对象不仅面向本地居民,也欢迎外来人群的造访。

(2)建筑师与地方工匠共同合作。传统乡土建筑由地方工匠和居民共同建造,因此被称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但新乡土建筑的时代背景早已不是农耕文明的过去,建筑要考虑安全、舒适、经济、绿色、美观等方方面面,这些知识的涵盖领域已经大大超出普通民众和地方工匠的能力范围。此外,普通民众因技术能力与当代建造要求完全脱离,难以参与,因此职业建筑师与地方工匠成为新乡土建筑的主要建设者。

(3)不排斥新材料新技术。新乡土建筑需要弥补传统乡土建筑在建筑质量与舒适度方面的缺陷,因此,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引入可以提供更优化的解决方案,使新建筑满足当代生活的使用要求。此外,新元素的运用在某些情况下更有利于创作理念的表达,从而更好地与地方传统发生关联。

3.2 暴露的问题

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投入新乡土建筑的社会实践中,在一展身手的同时挖掘地方特色,通过地域性的恢复来摆脱“千城一面”。但这一过程中,也暴露了诸多问题。目前,职业建筑师取代地方工匠成为新乡土建筑的主要设计者,过度依赖新理念、新技术有时适得其反,喧宾夺主的利用外来元素削弱了新建筑的地域性表达,在一些建筑评论家和地方群众眼中视为外来文化的入侵。还有一些建筑师将新乡土建筑作为提升自身名气的敲门砖,忽视地方文化,强加个人色彩,这种哗众取宠的做法严重阻碍了新乡土建筑的发展。由于参与新乡土建设的建筑师并没有明确的宗派之分,门槛要求也不及大型公共建筑那么高,因而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新乡土建筑对城市地域性的恢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新乡土策略是当务之急。

4 新乡土策略

4.1 工匠精神与再造精神的有机统一

工匠精神源于古代的“师徒相授”,通过师徒之间的长期互动,将营造技法和职业信仰不断传承。其中营造技法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从而获得最经济可行的建造方式[4]。这种长年累月沿袭下来的地方做法,即使是职业建筑师也难以在短时间完全掌握;对于品德信仰,要求营造者具有“尚巧”“求精”以及“明断”的职业追求[5],将自身情感投入到工作中。在新乡土建筑的营造过程中,职业建筑师具备这种工匠精神并不是要求将所有地方工艺了然于胸,而是要求建筑师在与地方工匠的合作中,既不盲目接受一切地方作法,也不武断地强加外来技术,根据具体情况审时度势。

此外,对新乡土建筑的设计理念出现了极度保守或者极度激进的状况,前者过于受地方环境的束缚,不敢突破传统;后者过于刚愎自用,试图令新建筑异军突起,成为“地标式”作品。这些都是缺乏“再造精神”的表现。所谓“再造精神”,就是尊重地方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进行批判式思考,从而进行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提炼与升华。建筑师是否具有再造精神是新乡土建筑能否经受时间考验的关键,它关系到乡土语言的创新表达、传统空间的当代演绎、地方材料的重构再现、适宜技术的合理应用等。

将两种精神有机结合才能使建筑师具备营造优秀新乡土建筑的职业素养,把控建筑的发展方向,这是其它新乡土策略能否准确执行的前提。

4.2 乡土文化的多样表达

传统乡土建筑以实用性为特征,通过地方材料与工艺朴素地表达地域性,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发流露。但新乡土建筑则不同,其将地域性与实用性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对乡土文化的表达更注重深层次的再现,因此可采取多种方式。

4.2.1 象征隐喻

象征隐喻是通过形体、空间的穿插来暗示现代与传统、人与历史的关系。象征隐喻的手法自古便有,如古埃及的金字塔暗示了永恒的秩序;古希腊的柱式是人体美的象征;哥特教堂的布局形式表达了基督教深邃的教义[6]。可以看出,这些建筑都具有凌驾于使用功能之上的精神信仰。对于新乡土建筑,也可采用这种象征隐喻的方式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把新乡土建筑视为一种语言,可将整体形态象征隐喻,也可利用建筑的内部空间和材料进行抽象表达。

如MAD事务所设计的“哈尔滨歌剧院”,就是通过建筑的整体形态表达了对松花江的情感。松花江的水位每 天都在改变,随着时间累积在河床上刻下了一道道水位线的印记[7]。为了回应这种独特的地貌,建筑师将建筑的整体设计为三股丝带环绕在地面的状态(图2),以此隐喻松花江的自然风貌。此外,以铝板为表皮的局部设有阵列状的渐变凸起(图3),象征着松花江江水翻腾的气息。

4.2.2 对比反差

对比反差手法常用于在有规律的整体环境中,局部打破规律,从而特异部分与整体部分相得益彰[8],实现一种视觉矛盾达到对立统一的效果。该手法使“新”让位于“传统”,表达对乡土文化的敬畏之情。

由Hypersity设计的陕西省渭南市李家沟村的新窑洞住宅就体现了这种对比反差手法,当地的传统建筑形式以西北地区的窑洞为主。新住宅邻接原有垮塌的窑洞废墟,形态上采用传统窑洞形式,包括雨棚也呈弧形设计。主体材料取自当地的黄土并采用传统的夯土技艺,打磨后建筑表皮呈现出一种光滑的质感;住宅的门窗部位采用上漆的黄色木格栅,这种现代化工艺制作的木质构件与大面积的夯土表皮产生色彩与质地上的对比反差(图4),凸显了新夯土住宅的特质[9]。

4.2.3 解构再现

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文图里(Robert Venturi)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提出“装饰外壳”(decortedsheds)概念,他将古典建筑特征符号化,使古典元素与现代气息相结合。新乡土建筑亦如此,将传统乡土建筑的显著特征构件或材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植入新建筑中,让人们通过具象的符号拉近与新建筑的距离。

图2 哈尔滨歌剧院鸟瞰图

图3 歌剧院表皮上的凸起

隈研吾设计的“新津·知博物馆”就采用了这种解构再现的手法。博物馆位于道教圣地老君山下,建筑师采用当地传统工艺制作的瓦片编织成若干帘幕(图5),消解了建筑内部与外部的边界。选用的每一片瓦都产于成都的小作坊,是传统乡土建筑常用的材料。由于瓦片来自不同的作坊,因此呈现的质感也略有不同,瓦帘整体呈浅灰色,细看时是一片不同色度的灰,具有一种诗意的随性[10]。此时,传统意义上的瓦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置换了原有使用功能,成为新建筑的一部分。

4.3 适宜性技术的有效运用

传统乡土建筑一直是地方环境的朴实应答,但传统工艺势必有其局限性,无法适应当代生活的使用需求。对于新乡土建筑,使用适宜性技术的目的就是提炼传统工艺的优点,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达到舒适的体验质量。目前,适宜性技术呈现出“轻绿色”倾向,这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趋势,要求让绿色技术回归低成本、低门槛,建立人性化友好的共生环境[11]。

图4 新窑洞的夯土表皮与木格栅窗

建筑师吕晓辉设计的“莫干山裸心小馆”就体现了这样的生态营造技术。项目共有4座特色小馆(图6)。建筑材料采用砖石、夯土、毛竹、钢龙骨等,其中砖石、毛竹、夯土原料都是就地取材。为了体现适宜性建造的特点,如陶艺馆采用传统夯土技术建造,具有原生态质感;竹艺馆的外墙先用竹子搭建框架龙骨,再用泥土填充。4座小馆都采用竹结构屋架,制作工艺采用传统做法,将竹子煮沸去油,再进行火烤,便于塑形弯曲(图7)。通过多种适宜性技术的使用,施工中的运输费用降低90%,建筑垃圾减少90%[12]。

4.4 场所环境的整体营造

(1)形散神凝。传统乡土建筑单体体量有限,即便占地较大也是通过院落的形式实现。因此,新乡土建筑的设计应避免大体量的雕塑式建筑,可化整为零,分散设置。通过小单元的灵活布置,消解大尺度造成的空间压迫,既符合传统乡土建筑特征,也有利于与自然基质产生多种关联。前文提到的“莫干山裸心小馆”就采用这种空间营造手法,通过4栋不同特色的小馆来烘托主题,茶艺馆是给游人制茶、品茶的场所,体量最大统领场所氛围。竹艺馆、陶艺馆、项目馆从属于茶艺馆,供游人体验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

图5 新津·知博物馆的瓦片帘幕

图6 裸心小馆户外景观

图7 竹结构屋顶完成效果

(2)硬质柔化。形体几何性越强在自然界中也越突兀,中国的传统乡土建筑虽然种类繁多,但根据类型学理论可以归纳为若干种几何原型(archetype),但是传统乡土建筑运用淳朴的自然材料弱化了这种冲突。因此,对于新乡土建筑,除了沿用这种自然材料的表现方式外,也可以从形体上进行突破,采用曲面、转折等非线性手法柔化硬质体量。如前文提到的哈尔滨歌剧院,建筑通体采用铝板,局部为玻璃,并没有使用传统材料,但建筑整体的丝带造型模拟了松花江的水印纹,使得建筑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3)依形附势。依形附势是尊重环境的先天条件,根据地方气候和地形地貌的特点来设计建筑。适应地方气候,就是探寻温度、湿度、光照条件等直接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有效应对办法,以及可能遭遇的风、雨、雪等自然现象的措施;适应地形地貌,就是关注场地中的水域、植被、山体、地势等现有条件,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成为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契机。该策略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念追求,让新乡土建筑成为由地方环境孕育的产物,具有一种“在地生长”的概念,不是像“萨伏伊别墅”那样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工业化产品。

5 结语

新乡土建筑无法代表所有的地域特征,但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乡土策略的研究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中“工匠精神与再造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对建筑师职业素养的要求;“乡土文化的多样表达”是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融会贯通;“适宜性技术的有效运用”是传统技术的当代升级;“场所环境的整体营造”是对宏观品质的全局统筹。在当代中国的建筑语境下,这些策略的实行有利于城乡环境“归属感”的营造,这种与古为新的探索与尝试是新型城镇化的正确实践。

参考文献:

[1]常青.风土观与建筑本土化-风土建筑谱系研究纲要[J].时代建筑,2013(3):10-15.

[2]卢健松.1979-2009年农村住宅的变化-以湖南的调研为例[J].建筑学报,2009(10):75-76.

[3]单军.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及其它[J].建筑学报,2000(11):24.

[4]黄印武.当建筑师遇见工匠[J].建筑技艺,2014(1):84.

[5]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6]王新生,林永乐.现代建筑的隐喻主义建筑观[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1):16.

[7]杨志疆.第二自然的山水重构—MAD的哈尔滨大剧院设计解读[J].建筑学报,2016(6):57-59.

[8]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基础教研室.建筑形态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7-18.

[9]hyperSity.中国新窑洞-黄土上的院子,陕西渭南[EB/OL].http://www.gooood.hk/cave-house-on-loess-plateaushanxi-china-by-hypersity-architects.htm.2017-07-31.

[10]杨熹微.道可道-四川新津·知博物馆创作过程的几个视角[J].时代建筑,2013(1):106-109.

[11]轻绿色,亲绿色,青绿色.华建集团“轻绿色”主题馆诞生记[J].H+A华建筑,2016(2):14-15.

[12]晓辉设计工作室.莫干山裸心小馆-生态营造技术[EB/OL].http://www.gooood.hk/naked-gallery-ecologicalcreation-technology-by-xiaohui-design-studio.htm.2017-07-31.

猜你喜欢

建筑师乡土传统
胖胖的“建筑师”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乡土中国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读《乡土中国》后感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