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教育中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7-05-13何飞翔
【摘要】孝道在我国古代教育中起着重要的道德教化作用,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为:存身惜名、竭力奉养、诚意孝敬、慈孝相应、委婉劝谏、薄葬诚祭、显亲扬名、愚孝忠君等。因此梳理和弘扬传统孝道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肃清封建残余,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孝道;教育;道德教化;价值
孝在我国古代传统社会思想道德体系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从古至今,孝也不断被提起,不断被论述,是中国文化中比较突出的特色之一。所以也有学者把中国文化称之为“孝的文化”。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说,“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汉代以“孝”治天下,皇帝以孝为谥,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汉书·霍光传》云:“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常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汉武帝增《孝经》立于太学,设孝经博士,使孝道思想成为汉朝统治思想之一。孝道成为汉朝以及后世王朝重要的统治思想,同时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只有到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才能使孝的教育思想中精华部分得到发扬和光大。
一、传统教育中孝道思想的主要内容
对孝道最权威的说法来自孟子。“孝有三,后为大”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孝有三,后为大,舜告而娶,为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从原文里能看出,这里的“后”,指的是没有后代之意。本来娶妻是应当告知父母的,但是舜帝娶妻却没有告知,舜帝是古代的圣人,他这样做对不对呢?孟子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行为,因为他娶妻的目的是传后,而传后是最大的孝。所以尽管没有告知父母,但是在贤明的君子眼中,那是犹如告诉了一般。
春秋战国以后,社会思潮开始稳定下来,孝的伦理道德观念已经基本完备了,具体化了,孝受到人们广泛的称赞,并认为孝会带来福气。孝道的内容包含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在世父母的孝养,二是对亡去的父母、先祖的孝,包括祭祀、守孝、追孝等,对死人的孝是对活人孝的延展,是利用孝道思想对同亲同族血缘进行巩固的一种有效方式,从而形成了完备的孝道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孝道包含的思想非常丰富,主要内容是存身惜名、竭力奉养、诚意孝敬、慈孝相应、委婉劝谏、薄葬诚祭、显亲扬名、愚孝忠君等。古代思想家也十分重视“尊老敬长”礼仪。礼的要害,在于互相尊重,以理顺人际关系。孔子特别强调敬老尊贤、长幼有序,并把家庭范围内的“孝”、“悌”思想推及社会上,用以处理人与人之间上下、朋友、长幼之间的基本关系。传统孝道既要求物质赡养更注重精神慰藉,他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对父母提供物质保障,在此基础上更要注意精神慰藉,这是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奉养是孝的最合理的要求,是孝的基础,是孝最起码的表现,没有一定的奉养就谈不上孝。《尔雅》记载:“善父母为孝。”慢慢演化成老百姓口中的“百善孝为先”。《孝经·三才》:“子日: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道在中国古代儒家学者看来,被认为是人世间恒常不变的普遍规则。
家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进行孝道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孝道思想,许多家训都强调子女对父母亲尽孝的最基本要求和表现就是在物质供奉上竭尽所能。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幼少之日,既有供养之勤;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颜之推认为身为子女不管是在幼年还是成年,都要努力地赡养供奉父母。林俊在《林氏家训》中提到:“人子事亲,无论穷富,当以奉养为先。富者能奉以甘旨,而贫者以菽水承欢,各凭其力。”更是认为无论穷富,都一定要奉养自己的父母。
二、传统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孝道思想是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必然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现代社会与传统孝道产生的社会背景也有很大的不同,民众的生存状态与思想状态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孝道思想是智慧的先人们留下的一笔非常宝贵的伦理文化遗产,剔除其落后成分和封建性的糟粕,在当前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家训孝道思想的精华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是可以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树立良好的家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时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他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論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他再次说道:“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二是可以促进个体良好品德的形成,提升道德素养。《孝经》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孟子也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意思是身为子女如果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就不可以作为人,不能够顺从父母的意愿就不可以为人之子。在这里,“为人”、“为子”的责任在于“得亲”、“顺亲”,取得父母的欢心成为做人的标准,顺从父母的意愿成为为人子女的义务。又有“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将孝作为与禽兽相区分的标志,孝是人类特有的品质,不孝者不可以为人,不可以为子。
三是有助于应对老龄化浪潮,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左右。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长,而且呈现加快趋势,但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是很高,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老年人基本没有社会养老保险或养老金数目极为有限,其养老的指望还是主要依靠子女,“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一直是农村人常识。所以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积极弘扬传统孝道思想,从物质和精神上赡养父母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三、结语
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中国,孝道思想获得了长久与深入的发展,也制定了无数的礼节和仪式。在现代中国,我们任然需要弘扬尊老敬老的孝道思想,这种思想需要赋予新时期的内涵,吸收儒家孝道思想中积极因素,摒弃消极因素,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加以改造,建立起新形势下的现代孝道观,实现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谢基昌. 论孝的涵义及现实意义——对传统孝道的反思[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1995.
[2] 杨志刚. 《孝经》与孝文化[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4.
[3] 杨振华. 解析《孝经》与《孝论》孝亲观的差异[M].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09.
【作者简介】
何飞翔(1988—),男,汉族,湖北钟祥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共汕尾市委党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史、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