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儿童散文中的渗透现状研究
2017-05-13冯茵茹乔玉
冯茵茹+乔玉
【摘要】儿童散文是孩子们认知世界、培养价值观的一种有效方式。中国本土儿童散文发展已久,但中国传统文化在儿童散文中的渗透较少。本文从儿童散文作品入手,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文本的渗透现状并进一步分析揭示其渗透特点,并从作家创作的时代背景、写作模式、作家个人的创作意识、市场经济以及激励制度这五个方面出发,以“文学四要素理论”为支撑,剖析这种渗透特点形成的原因。以期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与儿童散文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儿童散文;写作模式;渗透现状
自上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崛起,儿童散文作为其一支流便受到了持久的重视。中国本土儿童散文将中国传统文化、古代神话传说等融会贯通,在继承了前人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赋予了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然而,新世纪以来,一批年轻作家兴起,大量借鉴西方创作经验,追求创新。这一方面推动中国本土儿童散文的革新,但另一方面又不免过于极端,中国传统文化和孩子们喜爱的儿童文学无法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引起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共鸣,从而也就发挥不了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在研读《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名家作品、畅销作品以及全国儿童文学优秀奖以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知名奖项的散文部分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在文学文本的渗透现状并进一步分析揭示其渗透特点,剖析这种渗透特点形成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及其特点
1、没有与时俱进
没有与时俱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怀旧主题的文章较多,怀旧色彩浓厚。尤其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十家》中的作品,怀念母亲和儿时趣味主题居多,这类主题几乎都带有浓浓的怀旧气息。
二是在描写童趣方面与现代儿童存在代沟问题。书中提到的一些传统的童趣物件,有的闻所未闻,作者却一笔带过。比如《城南旧事》中的一章大部分都是讲玩意儿,但都只是提及名称,大串的名词堆积,读来有艰难晦涩之感。一些对于成年人来说司空见惯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于儿童来说可能是新鲜的,如若作家并不对其进行阐释,就可能导致儿童理解障碍。
2、角度比较单一、固化
角度单一而固化主要体现在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内在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内在蕴含之普遍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中國传统美德等。在新世纪的儿童散文中,中国传统文化内在方面的渗透角度比较单一,且有“标签化”的特点。例如,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散文十家》中,大部分文章是用具体的故事阐释哲理。但有的则过于追求一花见世界,反而有牵强附会之感。而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获奖散文作品,许多文章偏向于说教化,传统文化的渗透基本上是友爱,亲情,道理等。
外在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外在体现之独特多样的民族文化形式。这类渗透角度较为固化,大多数都带有乡土特色的传统文化。如《消失的四合院》描写地域风貌风物,《小鸟在唱歌》描述了民族节日,还有一些专门提及风俗且明确对其描绘的散文,如《记忆童年》描述了毛笔字和祠堂的文化、《艾香如凝》讲述了中药、采艾等传统文化。
《2010中国年度儿童文学》一书,收录的散文包含《刀疤老桂》、《灯》等,其中有三分之二是讲述乡土风物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儿童文学作家对于“中国乡村”这一标签的固守、创作儿童文学的创意之贫乏。
3、层次参差不齐
渗透的层次有深有浅。有些作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只是寥寥数笔带过,但是也有许多作品能够通篇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例如金曾豪的《家里的灶头》,详细地描写了江南的灶和美食,让读者可以对江南的风物有更多的了解。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层次深浅是与作家的创作动机、创作意识有关系的。有些作家创作儿童散文是为了记叙童年往事,有些作家是将自己的成年见闻以简单生动的语言写成给儿童看,这类作品不以传统文化为立足点,渗透自然不多。而有一些作家,专门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创新性写作。例如,班马的散文集《星球的细语》,试图对汉赋、宋词的密丽文体和长短句形式进行了现代性转化,并结合电影镜头转换与组接的视觉效应,从而召唤出汉语文字的一种现代阅读意象。再如,谷应的散文集《中国孩子的梦》,全书按56个民族分为56个部分,每个部分均由一个民族的少年儿童制作的若干件手工艺品、一篇谷应写的关于这个民族的散文以及该民族简要概况三个板块组成,集艺术性、文学性、知识性于一体。这些创新性的探索,格外值得我们留意和深入探究。
二、渗透特点形成原因分析
1、与作家的年龄及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关
社会转型加速,老一辈作家创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不少作家似乎进入了难以适应的困境。而一些新一代作家急于摆脱固有的写作模式,迎合市场喜好,走向了极端的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一切,全盘西化。
2、多年的儿童散文写作模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套路,难以突破创新
朱自强曾针对儿童散文说:“与欧美儿童文学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可称作对儿童散文十分重视的国家”。多年的儿童散文写作经验决定了儿童散文的质量较高,但另一方面,题材和文体格局却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又阻碍了儿童散文的进一步发展。
3、作家个人的创作意识和方向具有多样性
儿童散文写作的写作模式虽然有固化倾向,但每位作家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各有不同,这就决定了作家写作的侧重点有所差异。
4、市场经济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儿童散文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这种冲击和影响必然导致儿童散文写作的层次参差不齐的现状。
5、奖项的引导
奖项作为一种激励制度,有一定的标准。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奖项每年标准的设置是稳中求变,稳是主基调,这在筛选作品的同时很有可能会形成一种固定模式。符合标准的作品便可以获奖。被淘汰的作品及作家为了获奖便会尽力使自己的作品向标准靠拢,这也加速了儿童散文写作模式的固化过程。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在儿童散文中的渗透现状并不乐观,这有赖于作家转变创作模式,在题材和文体格局方面锐意革新;有赖于社会奖励机制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韩忠良. 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5年儿童文学[M].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
冯茵茹(1996—),女,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儿童文学。
乔玉(1996—),女,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