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回归的实践

2017-05-13刘光年

黑河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课堂实践学生主体创新

刘光年

[摘要]语文课堂实践可谓多种多样。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厌倦写作文或口头表达,这种厌倦,使学生渐渐脱离学习的主体地位。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体,施展他们的个性与才能,是很多语文教师着力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新课程下的语文小改课堂,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教师“置身事外”的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使语文教学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学生主体;课堂实践;理念;创新

“学生主体”这个词汇在教育领域已经被很广泛的引用。然而观照自己的现实教学历程,却总有牵强之感。在看着学生逐渐对语文课失去了原有的激情的情况下,我开启了语文教学的课堂小改实践。今天选择拿出来反思,既是对自己实践历程的一次回顾,也是寻求更多的有共同追求的同行的指点。

一、中心思想的确立

做一件事情需要有一个中心思想,或者称之为纲领。同样,一次改革实践如果没有了中心思想,也很难走得坚实。我为这次语文小改确立了如下思想:

1.树立发展学生的中心理念

发展学生,语不惊人;如何落实,却是一门学问。我们经常遇到如下场景:开学典礼领导指定一个优秀学生来发言;升旗仪式学校指定优秀班级来做活动;一堂公开课教师提问平时表现较好的同学来回答问题。于是,起初因为“面子”“好看”而不得已的选择却慢慢因为惯性渗透到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所以,理念的坚守是改革做得下去的最重要的前提。李希贵在《学生第一》一书中提及“我们希望在所有的教育教学包括管理活动中都能看到学生活跃的身影,我们还要推动孩子们能够慢慢的脱离家长和老师去自己做事情,我们甚至十分情愿的让自己的虚荣心‘丧失殆尽而看着孩子们的作为不断地超越自己。于是,我们真的有了这样一群了不起的孩子,他们自信、阳光、勇于担当,有着宽厚的肩膀;他们睿智机敏,纵横,有着智慧的韬略;他们热情友好,乐于助人,有着仁爱的情怀。”这样的一段话给我很深的触动。发展学生,就是要学生在更多地去发现自己,实现自己,而不是单纯地为了所谓的好看。

2.教师做好一个旁观者

每次学生展示,教师总是迫不及待地为他们提及所有的注意事项,生怕他们出什么问题。然而每一个“过来人”都知道,人生该有的挫折和失败,每样都不能少,否则永远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小苗。与其这种挫折发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还不如发生在我们能关照的范围内,哪怕这个过程只能体现出教师的一点点智慧。然而提供成长的舞台才应该是教师为他们做的最大的努力。我们可以提供一片土壤,一个简易的思路,至于怎样生根发芽,哪怕是搞砸了一次演讲,演笑场了一个小品,那都是他们的经历。而教师只需要做一个“需要时可以点评,不需要时只是鼓掌”的旁观者。

二、活动的前期准备与理念铺垫

1.学校文化背景的衡量

学校的文化背景,这是一个说起来有点严肃、却无法避开的话题。国家每一次改革的进行都是基于社会民生而做出的决定,同样,课堂的改革也不能是乌托邦。学校的师资力量、办学理念、地域特点、学生基础等都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我的课堂小改也绕不开上述特殊文化背景因素。

2.打造一支小团队

独木难成林。一次改革实践一个人是做不来的,然而绑着别的同事来和自己一起“疯”也不现实。于是把学生作为自己的改革团队便提上了日程。语文课代表的职位自愿报名,一周后竞选演讲,通过作文展示、单元小测验几项成绩确定两名课代表跟随教师做好常务工作。三人的小团队由此而成。接下来的是活动项目负责人召集工作。演讲负责人,诗词听写比赛负责人,课本剧导演……按部就班的选出负责人后,有声有色的课堂就这样开始了。

3.时间的分配

处理好文本教学与相应活动的时间比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在他们能含着无奈而问出“学这古文有什么用”的话时,再精美的备课思路也许都该适当的改变了。我的活动比例大约占整个教学课时的三分之一。这个活动比例其实已经很高了,那么肯定会有人会疑问进度能否完成。可以这样说,按部就班的练习、讲解是一定完不成的,我们不具备超级中学的自编课本的能力,所以只能选择性地压缩。因为学生的注意力都无法集中的话,那么再优秀的讲解也都无济于事。所以,时间的分配要考虑学生的层次其实也是一种善意的妥协。还需注意活动的有持久性和阶段性。持久性可以培养学生发展的眼光,阶段性可以不至于让学生在一周内准备的活动太多,否则产生疲惫感会耽误其他学科的课程。

4.“放弃”也是一种唤醒的手段

无论如何,正规的课堂教学还是要有很大程度的保留。于是,我制订了一个志愿名单。报名后,课堂的提问以及部分强制性的活动(演讲、诗词听写比赛等)要积极参与。曾经不止一次地想,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可是真实地走在教育過程中才发现,也许严防死守恰恰阻碍了一部分学生其他能力的施展,因此名单每周更改一次,名单外的人,随时可以参加活动与提问,教师不会强制。

三、活动掠影与反思

经过以上的准备之后,丰富多彩的课堂就此开始了。下面选取几个活动流程与反思来作演示说明。

1.演讲的魅力

课前演讲说起来是件小事,可是当把学生作为主角让他们去策划、主持、演讲的时候,会产生若干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演讲伊始,教师提议学生梳理出一个演讲思路在屏幕上展示。背对着屏幕,学生开始演讲。进行了一周之后,演讲进入了死胡同。讲台上拘谨、放不开,内容死板,基本是一个小故事然后加上几句总结。俯下身来问学生为什么——“有提纲拘谨”“内容可不可以自己随意选”,听完之后明白了是我插手过多了。一番思索,决定演讲内容题材不限,不需要提纲。自愿报名当主持人的学生问:老师,可以比赛的形式么?我心存怀疑,但是选择了放手,就该释疑。我说可以。于是,他把演讲队员分为四组,招募了五名评委。每周一节课,四次预选赛,一次决赛,产生一次月冠军。比赛开始,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很明显用心了。第二组开始后竟然出现了自己创作并且脱稿的现象,看到这,内心总算有了些许欣慰。作为教师的我也越来越把自己当作受聘评委的角色,尽量置身事外,需要的时候适当引导。

2.辩论无界

辩论并不是要分清对错,而是通过思维的全面交锋与逻辑升级从而去发现一件事情的本质与分界。辩论赛已经经历过几期了,回想起来,也是故事多多。从最初的我做主持人,到现在学生排着队争当;从最初的口角之战到现在的开始从网上寻找资料做准备,一切的改变都让这些学生散发了他们不一样的光芒:开始结合生活实际去阐述问题,开始试着把道理分成几方面形成分论点。他们越来越有老师所期待的模样。

3.课本剧

优秀的小说或者现实中经典的桥段搬到课堂上是个不错的尝试。在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对这个形式的课堂活动我有了如下思考:

剧本是小说知识得以体现的很好的途径;细节的刻画能使得学生学会讲故事,品故事,从而去分析故事;开始不用刻意强调多重要的意义,去演即可,筹备的过程就是锻炼的过程。经过若干次的笑场和人物刻画的平庸与失败,拍戏的意义才开始体现出来;选取场景一定要从某一情节开始。只表演一个情节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去揣摩体会,而不是很长的流水似的对台词。

一次次的剧本过后,学生的戏剧观才有了初步的确立,从此也就开始了精雕细琢的语文生涯。

4.诗词听写比赛

文言文的生涩难背、古诗词的记忆,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来说是比较为难的事情,于是学生自告奋勇地想出了诗词听写比赛,按照高考必背64篇选择出题范围。于是一次次的比赛就出炉了。学生想出了星光大道的比赛方式,经过改良倒也做得有声有色。虽然在本质上对于诗词的理解并没有太大的提升,然而适当的权宜,有时候也是一种提高成绩的有效的妥协。

课堂小改进行到这里,可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看到了学生更真实的部分,找到了让他们实现自我的部分途径;忧的是大框架下的小改究竟能走多远,是否会因为更多的外力因素而会有更多的退让,这也是一个摆在每一位想推陈出新的教师面前的问题。然而,我依然想說,只要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去考虑,那么,走下去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准备。毕竟教育本质的思考与回归,不会太遥远了。

参考文献:

[1]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李希贵.学生第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课堂实践学生主体创新
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