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例抑郁症患者的中药处方分析
2017-05-13郭妹张景双
郭妹 张景双
71例抑郁症患者的中药处方分析
郭妹 张景双
目的通过对71例抑郁症患者的中药饮片处方进行分析,了解中医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用药特点和规律,评价其用药合理性。方法抽取某院中西医结合病区2015年1-12月抑郁症患者302张中药处方,结合病区医嘱及患者病历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对302张中药饮片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平均每张处方用药11.97味,以10~15味处方居多;平均每张处方开具6.96剂,开具7剂处方占91%;使用频率居前的几类药分别是补气血药、养心安神药、理气药、疏肝解郁药、化痰祛湿药、清热除烦药等。结论某院治疗抑郁症的中药处方用药规律与中医学治疗“郁证”的理念相符合,均属于标本兼治型。但处方味数偏多,且未注明延长用药天数,其中补虚药使用较频繁,有些药物剂量较大,并且超出药典规范剂量。
抑郁症;中药饮片;处方分析;用药规律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与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生率约为3.1%,在发达国家接近6%,有10%~15%的患者可因此而自杀[1]。对于抑郁症患者西医常采取认知治疗和药物治疗方法,而中医理论认为“郁证”是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所致的一类病证,思虑过度、损伤精气血为主要诱因[2]。所以中医治疗抑郁症临床上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分别配用养心安神、 补益心脾、 滋补肝肾等治法,药物则多以理气、祛痰、安神、开窍、补益心脾等类为主。文章对抑郁症患者的中药饮片处方进行分析,为进一步规范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提供依据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取某院中西医结合病区2015年71例抑郁症患者的302张中药饮片处方,结合医嘱及病历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1.2 分析项目
对71例抑郁症患者302张中药处方的剂数、各味药的类别及用药频数等进行分析。药物分类依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3]、《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4]等。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药处方味数
71例抑郁症患者302张中药处方总用药频数为3 615味次,共使用饮片168味,平均每张处方用药11.97味。其中<10味58张,占总处方数的19.21%;10~15味222张,占处方数的73.51%;>15味22张,占总处方数的7.28%。处方的味数在4~17味,以10~15味为主。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所载中成药处方中,5味以下的占31.5%,10味以下的占67.7%,平均中药(9.4±3.2)味。与中医的经典方剂味数相比,抑郁症患者的中药处方味数偏多。增多药味不一定能增强疗效,药味过多有时反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影响疗效,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2.2 剂数分析
处方的总剂数为2 102剂,平均每张处方(6.96±1.66)剂。其中以7剂为主,共275张,占91.06%;3剂次之,有11张;大于或等于14剂处方为16张,未注明延长用药原因有4张占25.00%。开具的处方多以代煎为主,7剂为主即保证中药饮片的疗效和药性,也照顾到患者服用中药的便利性。
2.3 中药使用剂量分析
表1显示使用频率居前20味饮片中超剂量使用的达到7味,超剂量药味占总药味的21.3%饮片超剂量使用占所有处方56.4%。研究表明用药剂量越大不一定获得更佳疗效,有时反而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4 处方的药类味次频数[5]统计
详见表2。
从表1、表2可显示补气血药的味次频率高于其他品种,其次是养心安神药、理气药、疏肝解郁药等。
2.4.1 补气血药 使用频率前20位占了7个品种,在中药类别味次频率中占27.16%,常用药物有炙甘草、炒白术、当归、大枣、白芍等。中医理论对“郁证”分型之一“心脾两虚”的治法为健脾养心、补益气血。经典方“归脾汤”,其大枣能使血中的含氧量增强,滋养全身细胞,是一种药效缓和的强壮剂。大枣中含有黄酮-双-葡萄糖苷A有镇静、催眠和降压作用;其中被分离出的柚配质(甙类)有中枢抑制作用,故大枣具有安神镇静之功。镇静睡眠作用使抑郁症患者减轻焦虑,缓解抑郁状态。研究表明白芍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白芍总苷可激活HPA轴、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来发挥抗抑郁作用[6]。王景霞等研究发现芍药苷可下调NO/ cGMP通路而发挥抗抑郁作用,这为新型抗抑郁药效基团的发现提供了依据[7]。
2.4.2 养心安神药 处方中使用频率出现7.94%,常用药有酸枣仁、远志、首乌藤等。中医心阴亏虚型“郁证”主张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经典方剂“天王补心丸”,其中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远志安神益智、袪痰开窍。两者常同用于治疗心神不宁症。现代药理认为两者均有镇静催眠作用,合用表现为协同作用,均能使睡眠时间延长,改善抑郁症的睡眠障碍;还可治疗部分抗抑郁药引起的失眠症状。首乌藤养血安神、祛风通络,用于阴虚血少之失眠多梦、心神不宁等。赵启铎等[8]研究酸枣仁总黄酮能减少小鼠强迫游泳和悬尾不动时间,表明酸枣仁具有抗抑郁作用。对酸枣仁抗抑郁活性组分的配伍实验发现,酸枣仁生物碱和皂苷活性组分可协同发挥抗抑郁作用[9]。
2.4.3 理气药 理气药占总味次频率为6.75%,常用药陈皮、枳实等。中医理论认为“郁证”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故有“治郁先理气,调气先治肝”之说,所以“柴胡疏肝散”中的陈皮、枳壳常与香附、柴胡、芍药等配伍同用。枳实的药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与枳壳相似,唯作用较强,均可用于理气宽胸、肝郁气滞。现代药理学表明陈皮、枳实两者对心脏均有兴奋作用。其中枳实含有对羟福林和N-甲基酪胺,可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脏泵血功能,收缩血管和升高血压作用。
2.4.4 疏肝解郁药 该类要占总味次频率为5.86%,包括醋柴胡、郁金等。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在治疗抑郁症的经方中应用频繁,如“四逆散”“逍遥散”“小柴胡汤”等。戈宏炎的不可预知应激和孤养模型研究表明柴胡中的柴胡皂苷可提高抑郁大鼠脑内NE、5-HT、多巴胺等,从而改善抑郁大鼠的抑郁状态[10]。郁金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郁金可提取的一种天然有效成分姜黄素。最新研究表明该化合物在20 mg/kg口服剂量下具有抗抑郁活性[11]。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MAO的活性,增加突触间单胺类递质的含量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2.4.5 化痰祛湿药 该类要占总味次频率为3.51%。姜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姜半夏为治疗痰湿诸症的常用药。中医“郁证”分型“痰气郁结”的治法为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其方为“半夏厚朴汤”。
表1 处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前20味中药的分类统计表
表2 中药类别味次频数统计表
3 结论
中医治疗抑郁症主要通过改善情志失调所引起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饮食情志的阻塞结滞等一系列症状,从而达到治疗“郁证”的效果。某院中西医结合病区治疗抑郁症,与中医治疗郁症的理论基本相符。不足是味数偏多,未注明延长用药天数,违背了《处方管理办法》急三慢七的基本原则,其中补虚药使用较多,有些药物用量也较大,并且超出药典规范剂量,值得临床注意。我们必须按照中国药典和相应的管理规范对处方严格管理,才能确保中药饮片使用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1] 杨志新. 针灸临床讲座(9)抑郁症[J]. 中国临床医生,2006,34(9):18-20.
[2] 沈莉,王新亮,沈敬山. 关于中药抗抑郁研究的思考[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0):81-82.
[3] 钟贑生. 中药学[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
[4]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S]. 2015.
[5] 周园龙,周永刚,陈存龙,等. 38例鼻咽癌患者247张中药处方用药数据分析[J]. 药学与临床研究,2012,20(4):356-358.
[6] 张永超,黄世敬.芍药抗抑郁作用机制探析[J].环球中医药,2013,6(10):795-798.
[7] 王景霞,张建军,李伟,等.芍药苷抗抑郁作用与NO/cGMP通路相关性研究[J].中药与临床,2012,3(1):27-28,37.
[8] 赵启铎,舒乐新,王颖,等.酸枣仁总黄酮抗抑郁作用的实验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1,28(4):335-337.
[9] 杨奕,乔卫,刘婧姝,等.酸枣仁抗抑郁活性组分配伍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7-8.
[10] 戈宏炎. 柴胡皂苷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2010.
[11] 李元春. 姜黄素类似物合成与抗抑郁活性研究[J]. 化学研究与应用,2010,22(11):1426-1429.
TCM Prescription Analysis of 71 Cases of Depressive Patients
GUO Mei ZHANG Jingshuang Pharmacy Department, Xiamen Xianyue Hospital, Xiamen Fujian 361012, China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TC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by analysis TCM prescription of 71 cases of depressive patients.Methods302 TCM prescription of depressive patients were extracted to analysis retrospectively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 combining with physician' sorder sheet and medical recordsetc.Results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 that each prescription has 11.97 flavors of medicine, and it is in the majority with 10~15 flavors. There were 6.96 agents in each prescription, and 7 agents prescription accounted for 91%. The several drugs used frequently were up medicine, heart-nourishing and sedative medicine, qi-regulating medicine, soothing liver drugs, phlegm and dampness clearing medicine, heat and annoyance clearing drugs, etc.ConclusionThe laws of TCM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belong to treat both symptoms and root causes of diseas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ept of ’depressive syndrome’treatme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There were a lot of medications for reinforcing deficiency and their total dose were high and exceeded the pharmacopoeia standard dose, which should draw clinical attention.
depression; TCM; the prescription analysis; rule of medication
R242
A
1674-9316(2017)01-0091-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7.01.060
福建省厦门市仙岳医院药学部,福建 厦门 3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