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

2017-05-12周芳华张智勤

文化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学生

周芳华 张智勤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文化与教育】

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

周芳华 张智勤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也出现了各种问题,现有的资助模式也已成为影响高校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阐述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对策建议。

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社会资金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贫困生的比重日益增加。新形势下,高校资助模式问题日益凸显,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更是一个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因此,分析高校当前资助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助于充实和丰富当前的资助体系,更好地发挥高校资助的“助困”和“帮扶”功能。[1]本文以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现状为出发点,分析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现状

当前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已经形成了以奖学金和助学贷款为主的,集“奖学金、助学贷款、助学金、困难补助、学杂费减免、勤工助学”六种资助方式为一体的多元资助模式。[2]据统计,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累计资助贫困生达4 281.82万人次,资助金额为955.84亿元。[3]2016年,高校学生资助资金的构成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2016年普通高等学生资助资金分布

在资助金额支出分配比例上,奖学金共资助875.01万人次,奖励金额为210.19亿元,占高校资助总额的21.99%。助学金共资助938.68万人次,资助金额为297.49亿元,占高校资助总额的31.12%。助学贷款共资助378.21万人次,发放金额为263.21亿元,占高校资助总额的27.54%。[4]

在困难生的认定程序上,我国高校普遍采用“三级”认定程序法来建立贫困生数据库。分别在班级、院系,以及学校成立困难生认定工作组,逐级对贫困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和评定。申请材料包含《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其中《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需加盖生源地乡镇及以上民政部门的公章。[5]申请材料经过逐级认定:即班级认定小组评定→学院认定工作组审核→上报学校资助中心,最终学校公示认定结果,无异议后将学生信息录入贫困生数据库,并对在库贫困生进行相关资助。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当前现有的贫困生资助模式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实施动态监管难度大

就目前我国高校的资助模式来看,贫困生要获得资助首先要进行困难生认定,但由于认定标准量化指标的多样化,对于家庭收入和消费状况的准确性统计难度大,而贫困证明却较易出具。尽管高校的困难生认定工作一直在精细化方面加强力度,但由于动态监督难度大,故仍然存在“重认定、轻监管、少问责”的现象,因此对于已经认定过的困难生,资助工作重点一般就转移到如何提供资助上,学校很难对其实施动态监管以核实该生的困难生身份是否属实。这就导致部分家庭不困难的学生为了获得无偿资助去开具虚假证明,占用了有限的资助资金;而有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却由于自卑和自尊等性格原因隐藏了自己实际的家庭经济情况,不愿意主动通过资助渠道寻求帮助,从而未能得到资助。

(二)资助资金来源不够广泛

根据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可以得知,普通高校的学生资助资金来自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拨款、金融贷款、高校事业收入和社会资金(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资助资金)这四大块,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占49.1%,金融机构贷款占27.54%,而社会资金仅占1.94%。由此可知,目前我国高校的资助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和金融机构的贷款,加重了政府财政的压力。同时由于高校学生对金融系统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出现了拖欠助学贷款的现象。由于当前社会的慈善捐赠制度还不够完善,同时政府和高校对于高校资助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导致高校资助金中仅仅有极少部分的社会资金存在,这样就很难形成资助金的自我产生和良性循环,发放的资助金额仍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三)资助方式需进一步完善

现有的资助模式中除了勤工助学具有自助性质外,其他的奖、贷、助、补、减都不具有自助性质,这五项中除了助学贷款是需要偿还的,其他四项都是赠予性资助。这无形中助长了困难生“等、靠、要”的错误思想,容易让困难生产生依赖性和惰性。此外,现有的资助模式侧重给予受助者物质方面的资助,在情感和心理上的帮扶力度不够,使得许多困难生在接收资助的同时不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不能正确看待贫困和资助,从心理上将资助看成同情,心理包袱重,有的甚至直接影响到个人学业,出现了不少逃学、厌学的问题。总体上来看,现有的资助方式只能帮助受助学生在短期内摆脱经济上的困境,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受助者的能力,这没有体现出高校资助的根本目的,没有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

三、解决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面提出的三点问题,在此提出解决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问题的三点对策建议。

(一)加大动态监管力度

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行为,同时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监督。[6]如果各地区的民政部门在开具贫困证明方面加强监管,严格审查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这样高校就能根据贫困生提供的证明材料核实家庭经济情况。此外,高校还可设立专门的困难生认定督导组,设专人专岗,复查在校贫困生的人品、学业、健康、家庭经济状况和日常消费习惯,尤其是对资助金发放后贫困生的消费情况实施动态监督,改变现有的“重认定、轻监管、少问责”的资助模式;同时建立困难生诚信档案,一经发现有失信行为,应取消该生的困难生资格,停止发放并追回已发放的资助金,并给予相应处分,计入诚信档案。

(二)拓宽资助金的来源渠道

根据当前的资助现状,资助金主要依赖政府资助、金融机构贷款和高校事业收入,社会各界的捐助等社会资金所占比重非常小,这不利于我国资助模式的长期发展。我国高校应在为社会输送知识、信息与人才的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加大高校资助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资助工作的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在学校设立专项助困基金。此外,我国政府可以实行捐赠税收优惠政策,通过该政策激励社会各界参与到高校资金捐赠中来,例如对有捐赠行为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体实施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并将捐赠额从个人所得税应纳税的所得额中予以扣除,以增强社会各界的捐赠倾向,有足够的资金做保障,就能不断扩大助学基金的受益范围。[7]

(三)建立发展性的资助模式

高校应建立发展性的资助模式,在现有的资助模式基础上纳入心理疏导、思想教育,以及职业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8]首先,为贫困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心理帮扶,如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的励志教育,树立贫困生的自强意识,同时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和看待贫困,激励贫困生的自助意识;其次,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可以校企合作建立勤工助学基地,设立多类型的勤工助学岗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岗前培训,这样既能提升贫困生的自信心,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又能增加其人际交往经验,让其在获得一定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加收入,缓解其经济压力;最后,开展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利用高校的专业实训基地和设备,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针对高年级的贫困生提供就业指导,提升贫困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真正实现高校资助模式“助困”和“帮扶”的功能。

[1]韩燕燕,蒋莹.地方民族院校学生资助模式特点分析[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5,(12):161.

[2]吴鹏,钟错.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及对策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8):93-94.

[3][4]教育部.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2017-2-28)[2017-03-01].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228/170228_sfcl/201702/t20170228_297543.html.

[5]孙媛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困难生有效资助模式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6,(8):403.

[6]李廉水.吴立保.和谐社会视野下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设计研究[J].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71-182.

[7]汪开寿,唐祥来.美国高等教育捐赠与我国的政策建议[J].比较教育研究,2006,(6):31-35.

[8]王秀珍.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11):118-119.

【责任编辑:周 丹】

G649.2

A

1673-7725(2017)04-0126-03

2017-03-01

周芳华(1985-),女,湖南邵阳人,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学生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