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蕴涵在学术与创作间的文化情怀
——初国卿学术述评

2017-05-12刘藏之

文化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名物唐诗沈阳

刘藏之

(辽宁北方期刊出版集团,辽宁 沈阳 110031)

【学林人物】

蕴涵在学术与创作间的文化情怀
——初国卿学术述评

刘藏之

(辽宁北方期刊出版集团,辽宁 沈阳 110031)

在当今辽海文坛,横跨学术研究与散文创作两境,且做得风生水起,风树见林者,初国卿先生无疑是最突出的一位。这一点,诚如刘庆业先生在《旧笺之思》一文中所评价:“在当下辽海,若论新时代之旧派人物,初国卿先生绝对算一位。身处一个姹紫嫣红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时代,他不跟风,不急躁,依然固守着心中独有的情趣和风景,蕉影摇窗,野泉滴砚,向往的总是那一杯清茶旁的纸上风月。闲暇里,他读书写字,玩收藏,养菖蒲,遍搜天下奇秘典籍,通临宋明书家之帖,玩天然老葫芦、文人浅绛瓷、翰林诗书画,更有旧笺楹帖,连注册的公众微信号也称‘旧王孙’,人称‘文化遗民’和‘学者型作家’。”这样的情怀与学养,究其根底,还是得益于初先生多年来的学术研究,尤其在唐诗与古典文学、辽海地方文化以及名物之学的研究方面尤为突出。

一、唐诗研究成果奠定其学术地位

对初国卿来说,喜欢唐诗,热爱唐诗,是刻在骨子里的情怀。上小学三年级时正赶上“文革”,在焚烧“四旧”的火堆里他发现了一本小册子,翻开一看都是古诗,其中“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让他爱不释手,于是偷偷地藏起了这本书,到小学毕业时那本书里的诗他几乎全能背下。后来他才知道那就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诗百首》,而开始喜欢上的那句诗则是晚唐杜牧的《山行》。他后来说,正是这本《唐诗百首》让他走上了喜欢书,喜欢读书之路,从而也让他与唐诗结下了割不断的情结。

初国卿是“文革”后的78级大学生,在校期间,曾是辽宁省三好学生,科科成绩优秀,但他最下功夫的还是唐诗。他几乎读遍了学校图书馆里有关唐诗的书,到大学毕业前,已能背诵近500首唐诗,包括1666字的韦庄《秦妇吟》,1813字的《永嘉证道歌》他都能背下来,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他甚至能倒背如流。尤其是对晚唐诗,熟读体味,下了许多功夫。一部冯浩的《玉溪生诗集笺注》,他读了三遍,还抄写了一部张采田的《玉溪生年谱会笺》。由此对李商隐的诗他如数家珍,多少年以后,他不费气力就集了《玉溪生七言联》50副,由著名书法家李正中先生亲自书写出来,成为一时佳话。

博观约取,大学本科三年级时他已写出多篇有关唐诗的鉴赏与评论文章。其中与在校研究生商榷的《读〈谈唐人绝句的风格〉的管见》一文在《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刊出。文章针对唐人绝句前期“含蓄蕴致”,后期“只能称作绝句体民歌”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有唐一代绝句风格恰恰相反,“含蓄不唯是唐前期绝句的特点,而且是一代唐人绝句的特色”。并认为论证绝句风格要以同时代的代表作家为依据,晚唐绝句的代表人物是杜牧和李商隐,他们的风格不是“绝句体的民歌”,而是“含蓄婉转,寄意遥深”。文章刊出后在唐诗研究领域引起很大反响,当年的《光明日报》5月8日“百家争鸣”版特摘要介绍,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一场关于唐人绝句风格之争,山西大学著名历史学家罗元贞等纷纷著文参加讨论。

自此,初国卿的唐诗研究进入了一个厚积薄发的境界,大学毕业留校后他发表了多篇有关唐诗研究的文章,其中关于李商隐诗的鉴赏文章和研究论文,在学界反响很大。针对义山诗研究尖端的《锦瑟》一篇,他经过几年探索,终于发表了近两万字的《悲剧生命的艺术体悟——李商隐〈锦瑟〉叙论》一文。这篇文章在总结前人关于此诗为恋情说、咏瑟说、悼亡说、自伤说、诗序说、咏史说、寄托令狐说、听瑟曲说、游历名区说、难解说等等十几种主旨别解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人生悲剧回顾与感悟说”,从而成为迄今为止对《锦瑟》最中肯綮的一种解法。

随着在唐诗的诗人、诗体与艺术风格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初国卿也开始唐诗的考据之学,并发表了多篇考证文章。1987年,他在《社会科学辑刊》第5期发表了《〈杨柳枝〉作者为刘禹锡辨》一文,解决了“春江一曲柳千条”这首诗的作者自明代以来误为周德华的问题,确定真正作者为刘禹锡。当年12月6日的《人民日报》“每周文摘”曾予以摘发,引起学界关注。1999年,他又在《文学遗产》第6期刊发《称日本为“扶桑”始于唐代》一文。文章针对王元化先生《思辨随笔》一书中“在我国用扶桑指日本始于近代”的观点,用大量唐诗中的扶桑意象,证明我国在唐时就已称日本为扶桑。

1991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初国卿著《唐诗赏论》一书,(这)是当时辽海地区少有的一部专门研究唐诗的专著,很少为人作序的袁行霈先生亲自为这部书作序,给予很高的评价。1992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由他和宋绪连主编的《三李诗鉴赏辞典》,对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做了全面的鉴赏评论。正是由于初国卿在唐诗研究领域的突出成果,北京大学国学网站上在“唐研究专家”一栏中就有他的名字,这个专家部落也只有30多位学者。直到今天,他最喜欢的藏书还是唐诗方面的。在他的“浅绛轩”书房里,光是唐诗的相关著作就有2000多册,其中台湾版的唐诗著作有近百种。相关专家说,如此丰富的唐诗藏书,一般的大图书馆也未必能与“浅绛轩”相比。

作为对唐诗进行系统研究并取得相应成果的学者,初国卿同时在古典文学等传统文化方面多也有研究,著有《佛门诸神》《诗文艺术琐论》等;主编有《古典文学鉴赏集》《中华传统文化10万个为什么》(宗教卷与饮食卷)等,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辽海地方文化研究的标志性人物

自古以来,中华儿女有着一种深沉的精神意识,这种精神意识历经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沉积,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乡愁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故土充满的挚爱与思念。

世间每个人都会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故土倾注乡愁和感情;而每一个文化学者,也或多或少都会关注所生活的地域历史、地理、人文。在这方面,初国卿先生做得更是自觉而深入,并倾注了大量的情感与精力,在辽海文化研究上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不仅有建树与见解,而且卓有成效。

在研究辽海文化过程中,初国卿首先关注的是高端经典文化。如对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关注与研究,他自1996年率沈阳电视台摄制组到甘肃采访,制作电视专题片后,即开始对其跟踪研究,写了大量有关文章,提出“文溯阁《四库全书》只有回归沈阳,达成书阁一体,才是实现文物价值的最大化”。由此他不断呼吁,连续发表文章。其中《旷世风华文溯阁》长篇散文在2003年7月31日的《南方周末》刊出后,当年《新华文摘》第11期又全文摘发,在全国引起多方关注;又如对《红楼梦》与辽宁的关系的研究,他在任《沈阳日报》专副刊主任期间,曾安排记者采访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并在《沈阳日报》连续刊发了17篇“曹雪芹祖籍在沈阳”的讨论文章,成为当年全国红学界十大标志性事件。后来,他在参与《中国文化通览·辽宁卷》编写时,特提议加了《〈红楼梦〉的辽宁渊源》一节,并由他撰写,由此受到中央文史馆的赞许。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员程毅中先生特意与初先生联系,将此节中有关程伟元的相关文字用在了苏州程氏家谱中。

其次是他对辽海地区历史文化名人的关注与研究。初国卿特别欣赏郁达夫先生《怀鲁迅》中的一段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此,他在收藏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还四处寻访辽宁历史文化名人故居,上百位历史名人故居和出生地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如海城的管宁城他去过三次,于省吾出生地去过两次,辽阳的金毓黻出生地他去过五次,另如函可、尹湛纳希、杨钟羲、魏燮均、张学良、王树翰、刘尚清、冯广民、齐世英、郭松龄等人的故居或是故地,他都考察过多次,寻找到许多相关的历史遗存,作了大量的寻访笔记,并拍摄了许多图片。在此基础上,他不仅主编了辽宁历史上的第一部名人辞典《辽海名人辞典》,还在他亲自策划和主持下,为这些历史名人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辽海名人碑廊”。

其三是对辽宁地区陶瓷文化的考察与挖掘。研究辽海地区的陶瓷史,是他多年所关注的一个课题。从沈阳新乐遗址新石器时代的大量陶器生产,到新民高台山青铜时代的“东北第一窑”;从朝阳袁台子汉代“柳城窑”,到辽阳冮官屯辽代“东京窑”;从海城缸窑岭清代“黄瓦窑”,到沈阳杜重远的肇新窑业,他为辽宁的陶瓷发展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如他在《沈阳陶瓷图鉴》一书中对辽河流域“鬲文化”的强调就打破了辽河只有“罐文化系统”的成说。以前,考古学界一直认为鬲是黄河文明的产物,陕西学者鬲向前、鬲江慧在《鬲与鬲文化》一书中曾说:“考古学界目前有一个基本得到公认的看法,那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有三个系统……第一个系统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北系统,也称为鬲文化系统;第二个系统是以长江中下游为主体的东南系统,也称为鼎文化系统;第三个系统是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东北系统,也称为罐文化系统。代表中国古代文明最高水平的夏、商、周,都是在鬲文化系统内发展起来的。”在《沈阳陶瓷图鉴》中,初国卿则认为“这种‘辽河流域为中心的东北系统,也称为罐文化系统’的说法过于绝对,它忽视了青铜时代沈阳先民大量烧制和使用鬲的历史现实。其结论依然是‘考古不出关’的偏见延续,也不排除某些专家眼界狭窄所致。”他在书中说:在已发现的辽宁青铜时代遗址里,曾出土过许多鬲,且多数造型美观大方,素雅古朴。如高台山遗址、新乐上层文化遗址、康平顺山屯遗址、法库湾柳街遗址等都有陶鬲出土。尤其是在沈阳城中的皇姑区百鸟公园、辽宁大学和沈北新区的道义等地也有陶鬲出土。“不仅如此,青铜时代,沈阳地区不仅发现大量陶鬲,同时还发现有陶鼎,如新乐遗址、沈北道义遗址、康平顺山屯遗址均出土过夹砂红褐陶与夹砂褐陶鼎。这些陶鬲与陶鼎代表了青铜时代沈阳先民的创造性和审美能力,如此说来,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辽河流域为中心的辽海地区,绝不仅仅是‘罐文化系统’,它有罐,有壶,更有鬲与鼎。”他的论述,不仅全面颠覆了考古学界“公认的看法”,从而也为辽海陶瓷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诚如李仲元先生在此书序里所言:“它不仅是一部图鉴,而且还是一部沈阳陶瓷简史,是对沈阳陶瓷文化填补空白之作。”

就这样,为了深入研究辽海文化,初国卿不仅搜罗准备了大量文献资料,还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他用了大约8年时间,几乎走遍了辽宁地区所有带有文化符号的山川河流和名胜古迹。如辽河源、浑河源、蒲河源、太子河源,他都进行过深入的考察;对辽宁大部分的山峰或攀登其上,或亲临其地,由此策划了“辽海七十二峰”美术与摄影活动。他曾经纵贯辽西走廊,做过多次的考察,充分认识到辽西走廊的历史文化积淀特别丰厚,或可说是“一条辽西走廊即是半部辽宁史”。他由此创作了多篇有关辽海文化的历史散文,如《鸿胪梦忆》《老铁山角》《文溯阁的又一种风华》《寂寞大师金毓黻》《于省吾和他的皀角树》《曼陀罗的沈阳》《辽西走廊:赋尽沧桑的四百里长卷》等,大都已成为地方文化史建设中的名篇。

不仅如此,初国卿还将辽海文化研究的成果落实到实际中,并越来越呈现出现实和历史意义。如他策划和主持建设了中国第一个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地——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广场;中国第一个将台湾同胞与大陆抗日壮举联系到一起的纪念地——中华抗战五十年纪念园。同时还以内参或相关提案的形式,向有关部门提出颇有创意和建设性的意见,如《关于将15公里蒲河源地区划归沈阳,使沈阳对蒲河实现全流域管理的意见》《关于蒲河水穿越永安桥,让古桥复活的建议》《关于在丁香湖栽植世界48种丁香树,建设丁香博物馆的建议》《关于关注、关爱沈阳文化老人的建议》等等,都引起了社会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他本人也由此成为辽海地方文化研究的标志性人物。

三、名物之学和创作成就

自古文人多涉名物之学,做为典型文人的初国卿自然也不例外,并且同他的收藏与散文创作结合起来,从而成就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成功与散文创作上的收获。

名物研究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它主要是对《诗经》和《尔雅》的名物训诂研究。《论语?阳货》篇中孔子列举了学诗的七条益处,最后一条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基于孔子的诗教,《诗经》的名物研究历来受到特别重视。后世出现了不少研究《诗经》名物的著作,称为“多识之学”。这种学问综合运用文物、本草、园艺、方志、诗文等多方面的知识梳理源流、辨明性状、考证风俗。在这方面,初国卿多年来广涉文玩器物,草木鸟兽,以此调和西方生物学和附属于儒家经学的名物学或博物学的范畴,将科学尤其是生物学在中国本土的知识架构中进行安置,以此达成“格物致知”为“修齐治平”的基本功夫。

收藏是最好的研究名物之学的途径,多年来,初国卿浸润于古玩界,并成为沈阳收藏家协会的会长。他的收藏不是为了获利,不是为了猎奇,主要是为了研究名物之学问,为了地方文化之需要,为了散文创作之素材。他每每将藏品赏玩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多有创造,于浅绛彩瓷、辽海陶瓷、文人书画信札、碑拓笺纸、图书古籍、奇石竹匏等方面最为突出。他在浅绛彩瓷收藏与研究方面尤其下功夫,有藏品500余件,为中国北方浅绛彩瓷收藏大家。一篇《中国瓷本绘画的“八大关系”》,将中国瓷、中国画、中国诗、中国书法、中国印这五种中国元素兼具的浅绛彩瓷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首次提出了“中国瓷本绘画”这一概念,从而引起瓷界的广泛关注,藏界誉为“初氏定义”。他四处访碑寻砖,收藏有几百幅碑拓,其中如《汉三老讳字忌日记》《北魏元譿墓志》《唐故夫人竹妙墓志铭》及多种汉画像石等拓片,均为难得一见之珍品;再如东晋永和九年古砖,他多方搜罗竟得十几种,其中永和九年拓片集有30余种,这些都为他的名物学研究确立了丰厚的基础。同时他也开始对这些拓片进行整理题跋,展开深入研究。另如旧笺纸,当年多为实用之物,留存不易,尤其零笺,更为难得。多年来初国卿着意搜求,所得旧时零笺颇多,他归类整理,为这些故纸赋予新的生命,在中国木板水印和制笺史上留下一脉寒香。

在名物集藏研究之余,初国卿还着手名物制作。如仿王世襄宋明风格制作的独板花梨大案,不管是形制还是案铭均令人称赏。再如他出品的《浅绛轩制诗经名物笺》,是新中国以来少有的个人花笺制作,如今已一件难求。

日积月累,心性出尘,这些有情的旧物在浅绛轩主人初国卿手中把玩摩挲,岁月和着心性为其注入了鲜明的沁色,蒙上了温润的包浆,这主人也就自然成了文化玩家。虽是闲散的个人小情趣,却做成了扎扎实实的大学问。

对草木鸟兽虫鱼的兴趣贯穿了初国卿的大半生。他再三致意于留心名物研究的经学大师,认为名物里知识密集且易得识,多识名物即能思想明通,气象阔大,所以他对瓜蔬竹木,禽鸟鳞介多有关注。多年前,他在自家楼下救治了一只腿有伤的小伯劳鸟,治好后放飞。第二年,他家门前的国槐树上来了一对伯劳,并在树上筑巢,还孵出了一窝小伯劳。每天大鸟衔虫,小鸟探头,嘎嘎叫个不停,直到伯劳一家秋初飞往南方,这一个夏天初先生都是在有趣的时光里度过的。他说是伯劳鸟为了报恩,特地来筑巢相悦的。这种与鸟兽虫鱼相悦的情致,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不时出现,如《秋思莼鲈》《蠹鱼之乐》《獭祭鱼》《螳螂与细腰蜂》《翠鸟衔鱼》《在台湾,邂逅长尾山娘》等,每一篇读来都是有趣有致。

与草木,初先生则更是性灵相通,在他的客厅和书房里,常年都是草木葱茏,花香四溢。他养的一盆竹子是20世纪80年代著名工笔画家晏少翔先生所赠,青翠了30多年,其间他不知分栽了多少盆,许多朋友家的竹子都是从这盆里分栽的。在他的客厅里还养有芭蕉、白兰、鸢尾兰、观音竹、菖蒲及各种兰花经年葱茏,去他家作客的朋友都说他家是“书房花木深”。

正是在学术上的深入和对名物上的钟情,才让他的散文创作富于个性而成就突出。在他的散文里,追求的是学者散文的书卷气与婉绝情致。他曾这样说:“散文创作最是一个人情致、性灵、品位和才识的自然流露与追求,因此,散文创作的题材抉取和形式选择都应是个性化的。内容上可以莳草品茶,也可以谈史论政;形式上可以艳若天人,也可以淡妆素服,但万万不可流于敷泛、平庸,毫无情致,毫不婉绝。”多年来,他曾发表散文作品数百篇,其中《来今雨轩》《鸿胪梦忆》《听雨》《潢源记》《茨菰》《曼陀罗的沈阳》《鱼梁鹤影》等在全国和省内多次获奖,《老铁山角》一文作为写作范文收入大学写作教材《文鉴》一书中。而其《听雨》一篇广为读者传诵,与季羡林的《听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并列,誉为当代“听雨三篇”。散文作品曾入选2000年《中国散文最佳》《中国随笔最佳》和《散文选刊》“2000年中国散文排行榜”。2002年出版散文集《不素餐兮》,2003年获“辽宁文学奖”。2010年获得辽宁新时期十年散文创作特等奖。

这些,包括他那一部最早将CIS策划引入期刊编辑学里,并成为全国期刊编辑培训教材的《期刊的CIS策划》,以及在期刊编辑学上的所有建树,其实都是基于他深厚的学术素养、创意精神和文化情怀。这一点,恰如钱谦益在给他的前辈大学者李日华《恬致堂集》作序时说的:“文章者,天地英淑之气,与人之灵心结习而成者也。与山水近,与市朝远;与异石古木哀吟清唳近,与尘壒远;与钟鼎彝器法书名画近,与时俗玩好远。故风流儒雅、博物好古之人,文章往往殊邈于世,其结习使然也。”正因如此,多年前就有人著文称他是“一个爱南方的北人”,又有人说他是“文化遗民”。至今在亚马逊图书网页上,对他还有这样的评价:“他的书,题材如下:关于用尽寻寻觅觅的心,在灯火阑珊处才能偶得极品的收藏,关于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的人间清欢岁月,这些要想写出情致来,真是素心人才能做到的事情。他做到了,读他的书,想见这个人该是竹里坐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的自在人,却不知道他的忙碌更胜于你我,匆匆穿行于红尘十丈中的他,却能留着一颗为花香盈袖,清风拂面而感动的诗意的心,不由得心中暗惊:看来,大隐于市,唯素心人才能做到。”他就是这样一位深抱文化情怀,蕴涵在学术与创作间的素心人、读书人、收藏人与写作人。

2017年早春于沈阳

【责任编辑:王 崇】

名誉社长:耿相新 社长:王刘纯 总编辑:董中山 主编:郑强胜★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双月刊邮发代号:36-10■《寻根》是由大象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化期刊。16开,144页,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每双月10日出版,全年6期72元,全国各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36-10,您亦可直接汇款至本刊邮购。为答谢读者的厚爱,本刊特推出真情大回报活动:1.凡向本刊邮购2013年全年6期者,只要您寄72元(60元书款及12元挂号邮寄费),可获赠2012年《寻根》一套;2.凡向本刊邮购2014年《寻根》的读者,可享受8折优惠。(优惠价58元)☉特别关注 004 是血缘世系还是传说世系 ———值得探讨的上古帝王世系吴展明……………☉百家纵横 009 历史上的杀子奉亲张 泓…………………………013 唐宋时期铜镜之变化李彦平………………………020 南瓜和椰酒:《西游记》的幽默感周岩壁……………☉东西风 062 甘薯东渡,如何惠及江户日本的民生?周朝晖……☉民间文化 026 古人的裤衩陈益民…………………………………029 涉糖碎话吴正格……………………………………070 旧时镇江书场潘春华………………………………☉寻根扫描 032 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下)刘全波…………………038 近代黄河治理科学化考略周 蓓…………………045 民国新疆的“花客”方华玲…………………………☉艺文杂谈 048 唐代乐舞苏 翔……………………………………052 “茶”为小女美名考祝昊冉…………………………056 “戏子”流年考略顾炳兴……………………………☉寻根情结 084 穆炳元:创造了近代上海的两个第一裘伟廷………087 范仲淹与岁寒堂杨 波……………………………☉旧刊寻踪 076 《六艺》和《文坛茶话图》凌 夫……………………☉序与跋 095 《庙宇·仪式·群体:上党民间信仰研究》序 侯 杰………………………………………………098 《纸页上的文学记忆》小引何宝民…………………☉姓氏谈 100 彩云之南聆谱音王鹤鸣……………………………105 茶阳饶氏略说饶宝忠………………………………☉家族史 113 《拾烬谱》考张建生…………………………………116 邹氏钱塘支余杭拳山祖坟考邹 亮………………125 太湖县出过三位状元吗?大 椿…………………☉乡土影像 127 黄河边上的晋祠、民居与渡口田友国………………133 南阳镇平菩提寺王宏涛……………………………☉文化遗产 141 马儿灯陈鑫明………………………………………

刘藏之(1971-),本名刘海军,男,辽宁北票人,副编审,主要从事编辑出版、历史、辽海文化等研究。

猜你喜欢

名物唐诗沈阳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诗经·国风>风物考》
唐诗赏读
LiteraryTechniquesEmployedtoDevelop Celie'sCharacterinThe Color Pur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