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游戏中如何有效利用自然材料
2017-05-12钱宇君
钱宇君
摘 要:游戏材料在幼儿的游戏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在区域游戏中如何有效利用自然材料,帮助幼儿更好地在游戏中体会快乐、体验成功。
关键词:幼儿;区域游戏;自然材料
游戏材料在幼儿的游戏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游戏的物质基础,也是游戏的工具。幼儿的学习可以通过游戏来实现,幼儿的自我价值也可以通过游戏来实验。其中,游戏材料就是其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媒介资源。游戏的材料不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也会有所不同。
有时幼儿对玩具并不感兴趣,而是对一些废弃的物品和野外捡来的树枝、落叶等自然材料情有独钟,他们用瓶盖来下棋,把树枝当魔法棒,瓶子成了乐器,小石子成了汤料。游戏不仅仅让儿童玩耍,更能带给他们丰富的体验。
一、自然材料与区域环境
在游戏环境创设环节,幼儿教师常常从美观、牢固等方面去思考,而忽略了游戏环境与幼儿园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大自然是幼儿游戏与学习最好的场所。例如,在区域游戏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园所中现成的环境,如菜园、草地等资源,把自然的因素创设到区域游戏环境中,抓住小班幼儿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幼儿在教师的引领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在非课堂式、非正规式的环境里,进行潜在学习,接受有意义的知识,使环境既具有了其内在价值,而且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
幼儿园区域环境有着许多要素,花草树木、班级墙饰、多媒体设备等都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可以直接利用的教育资源。不同的活动类型有着不同的适宜环境,因为幼儿是独立的人,所以当幼儿身处于环境中,他们并不是让环境来接受他们,而是自己有意识地选择舒适的环境,从而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环境,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
同时,还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教师所选择、所创设的环境是否适宜各种氛围,游戏的环境与学习的环境是否相结合等。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关注,关注环境与幼儿之间的协调性,幼儿是否乐于接受并与之产生交流、互动,实现游戏环境环境和游戏过程的一体性。教师要善于观察,观察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是否能专注地思考,让幼儿学会互相合作,使区域游戏与学习相辅相成,真正做到在玩中学。
二、自然材料与游戏开展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在大自然环境中,教师可以找到许多活教材、活教具和宽旷的活动场所。尤其是户外区域活动,教师可以将户外区域大致分为建构、运动、科探、种植、表演、涂鸦、泥沙水七大区域,每一个区域都可以融进自然材料。
1.自然材料的选择
一个有心的幼儿教师会发现,对于幼儿来说,好的玩具不是那些价格昂贵、包装精美的东西,而是大自然。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不仅幼儿喜欢,还能让很多人流连忘返。在不同的气候,教师可以带幼儿去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欣赏大自然最美的一面,和幼儿一起去体验自然,收集最现成的材料。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一起去外面走走,引导幼儿认识身边的植物,让幼儿学会欣赏身边的美好。捡拾一些落叶,带回教室,与幼儿一起用这些材料装饰教室。让幼儿自己动脑、动手,不仅能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更开发了幼儿的智力。
幼儿的兴趣大多来源于材料,区域游戏的教育作用也是通过材料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进行设计。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地利用自然材料。在开发小朋友的语言能力方面,可以利用户外现成的环境,带领幼儿去草地上坐着讲,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如果要锻炼幼儿的身体,可以找一片开阔的草坪、去铺满石子的小路上,和幼儿一起玩游戏。
在收集区域游戏的材料时,教师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在活动前,先向幼儿讲授安全知识,并将不安全的材料一一列举,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比如,捡拾树枝时候提醒幼儿不能在人多的地方挥着玩,免得让其他幼儿受伤。在提高游戏的可行性与操作性的同时,教师也要创造一个安全的游戏环境,让幼儿能够快乐地成长。
2.解放教师的双手
教师常说“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但在实践中,幼儿却难以成为游戏的主人。如在户外表演区为幼儿搭建舞台,提供服飾、道具,让幼儿自主选择道具进行表演。这一环节看似是自主的,实际上是“安排”好的自主。如果改变思路以大地为舞台,以蓝天为背景,让幼儿自己去校园的角角落落寻找各种各样的材料,通过自己的发掘、想象、然后利用这些自然材料装扮自己。这种方法能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拓展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总之,幼儿教育的本质应是游戏,自然材料是游戏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创新,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快乐、体验成功、学会做自己的主人,教师才能真正做到解放双手。
参考文献:
肖艳红.自然材料在区域游戏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