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论视角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

2017-05-12程丽

新媒体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媒介素养大学生

程丽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备受关注,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参与主体,其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网络舆论场。网络舆论的有效监管、网络舆论场的净化以及减少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都离不开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教育体制中,强化大学生网络舆论思辨力与自律力,增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法治教育,是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网络舆论;媒介素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6-0099-02

新媒体时代,技术的变革使得“人人都有了手中的麦克风”。网民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表达多元的意见和看法,这一方面使得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得到更好的保障,另一方面使得网络舆论监控和管理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学生群体网民中占比达到25%,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用户群体[1]。大学生群体作为网民群体中的主力军,他们的态度、意见和情绪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同时他们自身也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而要想促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同时减少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群体的负面影响,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重要手段。

1 网络舆论的概念和现状

舆论是指公众对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2]。网络舆论是指通过互联网反映的舆论[3]。

新媒体的普及使得特定事件发生后,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快速广泛传播,网民能在互联网平台上畅所欲言形成意见、情绪和态度的集合体,短期迅速的爆发网络舆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分配不均,生存的压力,加上浮躁的社会风气,易滋生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这些社会矛盾映射在互联网上就易爆发网络舆论,甚至在线上线下引发群体性事件,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加上我国在风险管控和舆情管理方面能力的欠缺,网络舆论已成为了一个备受政府、官员、学者以及各类机构关注的问题。

从2016年发生的“女子酒店遇袭事件”“魏则西事件”“陆家嘴视频事件”到近年来发生的“许霆事件”“邓玉娇事件”“药家鑫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郭美美事件”等重大网络舆论事件中,都不乏看到、听到大学生群体对这些事件的言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关注和参与度甚至超越对其自身的关注。

2 网络舆论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2.1 网络舆论的有效监管有赖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

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有较强的互联网使用能力,对互联网存在着依赖性,他们活跃于虚拟网络,思维发散,言語激进,有较强的维权意识,但易受情绪影响,缺乏理性。大学生群体的这些特点使得他们积极参与到网络舆论中去的同时,也增加了网络舆论的不稳定因素。加上互联网平台匿名性、虚拟性的特点,更容易导致非理性行为的发生。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的大学生,就容易在互联网上发出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出现极端化行为,形成网络暴力。

根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的社会舆论分层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人群为主,占整体的74.7%。“80后”“90后”是互联网应用主体人群,“95后”“00后”人群作为新生代网民,正在逐步重塑网络舆论的基本形态。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舆论主体中的重要群体,在网络舆论监管工作中不可忽视。

2.2 网络舆论场的净化需要大学生媒介素养的

提高

作为网络舆论的主要参与主体,大学生群体既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其自身也影响着网络舆论场。低媒介素养的大学生群体,在虚拟的互联网平台上易滋生不文明行为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调查发现,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4]。部分大学生还成了色情淫秽、暴力恐怖、侮辱诽谤等不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目前在高校中,大学生群体并未受到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他们的媒介素养更多来自于以往的网络使用经验,但这些经验不足以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场明辨是非,文明行事。

2.3 减少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需要其媒介素养的提高

网络平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言的“公共领域”,形成了集结多元观点的网络舆论场。不同的价值观念在网络平台上经常出现冲突现象。经常关注网络舆论但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对不良舆论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和思辨力,就易受到譬如色情暴力、国家分裂、民族偏见、宗教歧视、恐怖主义这些不良思想的侵害,在其行为和思想上都会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就很容易使他们迷失在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中。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在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变得十分脆弱,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扰。

3 网络舆论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3.1 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教育体制中

如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与网络使用行为规范与否密切相关的就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高低,高校应认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教育体制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学术论坛、社团活动、团日活动、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大学生传授网络知识和使用规范,提高其对网络文本的创造、解读和传播的能力。还可通过印发宣传手册、网络宣传片、微信公众号推文、校园官方微博、宣传横幅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日常校园生

活中。

3.2 强化大学生网络舆论思辨力与自律力

大学生群体易受到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究其根源在于对网络舆情的判断力和思辨力的不足。提升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判断力和思辨力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教育作用,引导大学生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客观看待事件中涉及的各方,提升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自媒体在校园内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舆论引导,进而建构大学生群体对网络舆情的正确认知。在日常的网络使用中,要让大学生学会批判的解读网络信息,对网络信息自觉加以辨别,自主获取有益的信息,摒除有害的信息,使网络为己所用。互联网虽然是一个虚拟平台,可以匿名发表言论,但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应提高大学生的自律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在虚拟网络中注意个人言行。

3.3 增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法治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除了判断力和思辨力方面的“智育教育”外,还要注意对其进行网络使用的“德育教育”。首先,增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可以将其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自觉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道德观,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注意文明用语,避免参与到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理性发表言论,不成为网络暴力的施暴者。其次,增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治教育,将其和相关的法律课程、通识教育课程、选修课程结合起来,向大学生讲授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部分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案例,对其产生警示作用,增强其网络使用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P020170123364672657408.pdf.

[2]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04.

[3]童兵.新闻传播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1228.

[4]涂德祥.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探析[J].人民论坛,2011(5):193-195.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媒介素养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