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型农民”培养调查
2017-05-12张寒徐金燕於鹏
张寒+徐金燕+於鹏
[提要] 从传统城镇化到新城镇化是一种“物”的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的转变,新型农民则是“人”的城镇化的终极目标和推进我国新城镇化进程的主力军。本文根据对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三个地级市的问卷调查,分析培育江苏新型农民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民;新媒体;调查分析
本文为国家级SRT项目:“新媒体语境中江苏新型农民培养研究——基于江苏省三市的调查”(201610307078)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4日
为推动我国新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解决如何加紧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把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等问题,是当今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随着培育新型农民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各种潜在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为此,笔者以江苏地区农民为调查对象,以农民对有关新媒体和新型农民问题的真实看法为主要调查内容,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客观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在江苏地区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来进一步推进培育新型农民的工作有所裨益。
一、样本基本情况
江苏省经济位居全国前列,但是省内经济差距比较明显,南部的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部。其中,苏南地区经济水平长期位居前列;江淮地区南部扬州等市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苏北北部则仅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为了保证样本的精确性和代表性,样本涵盖了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
本次调查采取典型调查、分类随机抽样调查和个案访谈法的调查方法。具体做法为:(1)选取江苏省作为典型调查省份;(2)按照国内人均生产总值,把江苏省所辖的地(市)划分为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三类,即苏南、苏中、苏北。然后,在这三类地区中随机选取了3个市作为调查对象;(3)在选取的3个市中随机选取6个村子作为调查样本,其中走访了无锡市、扬州市和宿迁市辖下的6个村:无锡市大家桥、无锡市杨园里、扬州市六巷村、扬州市公路集、宿迁市汴河村和宿迁市宏伟村;(4)在调研地区以普通农户、村中知识分子和村中能人为分类进行个案访谈。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6份,问卷有效率达98.7%。个案访谈累计36人,其中普通农户24人,村中知识分子9人,村中能人3人。受访农民男女比例为51∶49。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农户的基本信息、对新型农民的认识和新媒体的使用情况、对本村各方面建设和村中人际变化的感受等,最后一题为开放性问题,询问当地村民,“在目前的农村生活中,影响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什么”。访谈内容则是对问卷内容的细化,其中包括新型农民、新媒体、新乡贤、村中建设等,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不设固定题目,具体问题及问法结合当地实际,考虑受访者自身情况,目的在于更加详细地了解受访者的相关想法感受,使调查结果更加真实可靠,便于进行相关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受访农民基本情况
1、文化水平。调查结果显示,江苏地区受调查农民总体文化水平达到初中及以上,由此可見,该地区农民具有基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这保证了他们在填写问卷和接受访谈时,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和思维能力,减少了调查过程中出现回答偏误的误差,提高了调查精度。同时,初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一方面显示出农民自身能够使用新媒体并具备从中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证实发挥新媒体的催酶作用以培育江苏新型农民是具有可行性的,见图1。(图1)
2、收入情况。通过比较受访者的月收入,可以看出,江苏地区农民收入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江苏南部地区的受访者收入总体水平高于北部,这与江苏南北经济的梯度局面保持一致。2015年,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蓝皮书显示,江苏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中国第一位。在调查中也发现,受访者的月收入普遍高于2,00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收入的主要来源上,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正在削弱,部分地区土地大面积流转至种植大户手中,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劳动力多选择务工以增收;仍以土地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则是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和经营生意者居少,见图2。(图2)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虽然总体高于全国均值,但是在关于收入满意度的调查中,认为自身收入状况一般的农民占相当大的比例,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的人数多于满意及非常满意的人数,因此受访者对自己目前的收入状况总体不满意。
在农民是否有改变收入来源的想法问题上,超过半数的农民都对未来增收有明确的想法,且想法主要集中在经营生意、个体创业和务工。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农民的眼界较为开阔,不只是局限于土地。农民身上折射出的这一特质,足以驳斥一直以来社会给农民贴上的“保守短视”、“容易满足”之类的标签,有利于增强培育江苏新型农民工作者的信心。
(二)对新型农民的认识和新媒体的使用情况
1、对新型农民的认识。部分了解但认知水平存在高低。问卷数据统计显示,超过半数的农民表示对新型农民有所了解,在新型农民的判断标准中,懂农业技术知识、会经营管理、有文化知识、健康生活被标在前列。我们知道,新型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农民”,受访者的评判基本上符合其定义,可以看出,目前江苏地区农民对新型农民这一概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见图3。但考虑到外部差距如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教育水平等,内部差距如阶层分化、知识水平和个人经验等造成农民对新型农民的理解及认识存在高低落差。(图3)
在个案访谈中,受访者普遍提到新型农民应当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有经营头脑的、有道德的、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卡兹、拉扎斯菲尔德等学者指出:“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意见领袖,但是有两个共同的特征:其一,能力,即见多识广和称职能干的素质;其二,兴趣和资源,即对该领域有兴趣且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体”。意见领袖首先是“消息灵通人士”,他比别人更及时、更大量地接收来自传媒的信息,并具有信息拥有量方面的优势。访谈中发现,村干部和知识分子以及村中能人对新型农民的理解比普通农民更加全面,可见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对其理解新名词、新事物是有影响的,这提醒我们在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农民个体间的差异,同时也要关注农村社会的文化教育及建设。
2、对新媒体的使用情况。都有接触但使用能力及范围存在差距。在受访者的常用媒体中,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使用频率较高,传统的报纸、杂志和广播使用频率比较低。可以看出,新媒体确已渗入农村社会并迅速发展。具体到时下作为新媒体话题中心的“微信”和“微博”的使用上,受访者中,73%表示正在使用,该比例占据大半。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指出,“新媒體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在与传统媒体进行比较时,具体呈现出“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的优势,新媒体功能强大,成为改变农村文化生态的一支重要力量,受访者的新媒体文化消费主要集中于休闲娱乐、学习新知识及技能,而利用网络做生意的占少数,见图4。可观的是,受访者在生活生产中遇到技术性难题,选择以新媒体为渠道的数量多于依靠邻里朋友、农业技术站和农产品销售站。在涉及到纠纷解决和利益表达的满意度调查时,受访者表示,不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的依靠政府和相关机构等,满意程度都是一般,这一点需要我们全方位地关注解决,有考虑优化农民的意见表达渠道,更好地倾听民意。(图4)
在个案访谈中,受访者普遍提到,新媒体的出现扭转了过去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使自己更加主动,对外界的关注更高,改善了生活,生活更加便捷、信息更加畅通,有助于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尤其是涉农方面的。还有部分受访者提到,新媒体的出现让他们得以更加健康地生活。毫无疑问,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关于网络销售,部分村中能人,如种植、养殖大户,会通过网上销售这个渠道,此法拓宽了农副产品的交易方式和渠道,促进了商品流通,也加强了同行之间信息的交流。
3、对新媒体所承载政策技术等信息的态度。可信度一般但国家意识加强。受访者中,超过半数的农民认为网络上的农业政策、技术等信息一般,这个数据一方面体现出农民有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仍需加强管理,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催酶作用,助推培育新型农民。总体而言,受访者比较关注国家时事政治,关注最多的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三农”政策,且满意度较高。由此可见,新媒体拓宽了农民关注时政的渠道,打破了以往农村地区信息流通不畅的壁垒,受访者本身多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新媒体的帮助下,对国家政策信息把握地更加及时后,农民的民族自豪感是有所提升的,见图5。受访者较少关注提升农业技术方面的信息;半数以上没有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对农业技术的了解多依赖电视广播或乡镇宣传;在生产劳作中会根据具体情况在传统技术和新技术中做出选择。这启示我们,在利用新媒体宣传新技术时,要提高信息筛选以及选题的审核,考虑何为农民实际所需。(图5)
访谈中可以发现,农村地区民众对国家政策和国家大事的关注还是以涉农方面的为主,大多指出各种惠农政策应当落实到实处;村中知识分子、村干部等还会关注各类民生政策和国家安全形势;部分生意经营者会关注税收政策等。相关文献也曾指出,农民对于媒体的信任度方面,农村受众显示出较为保守的倾向,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度明显高于新媒体,加之农民对于以新媒体为渠道接收的信息缺少反馈,导致政府难以提供针对性信息和改进措施。
(三)对村中建设和人际关系的看法
1、关于村中建设
(1)基础建设存在疏漏。在“受访者对农村状况不满的地方”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受访者对村中建设的不满分散在道路、治安、规划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村民对于本村整体规划、道路交通和村民素质的不满意程度更为突出,这一调查结果应当引起我们对村中建设的重视,见图6。以农村公路为例,公路是公益性最强的公共基础设施,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是农村生产生活、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道路交通差严重阻碍了乡村社会的健康发展。受访者表示,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同时离不开村民和政府的集体努力。(图6)
(2)政治民主发展良好。大部分受访村民表示本村的政务经常公示,公示制度的落实有效地增强了政务决策的透明,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村民的政治参与度,村民大多通过选举和组织参与本村各项工作。与此同时,很少有村民以“投诉”和“抗议”的方式进行政治参与,通过个案访谈,这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本村各项工作确实进展良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农民一直以来的顺从心理,习惯于接受执行,惰于传达自己的看法,这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发挥新媒体的“自媒体”特性,增强农村社会的双向互动,行之有效地推动农村社会发展。
(3)文化建设亟待加强。本次调研从“公共文化生活整体情况、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和布局、公共文化设施的维修与更新、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送戏送书下乡、村电影放映、针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活动、干部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这8个方面测评受访者对本村文化建设的满意度,近90%的村民满意度达到一般,少数表示不满意。文化建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利用率不高和相关性不高这两个方面,农村文化建设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卫生健康、农业等众多方面。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复杂而且庞大的系统,需要我们多角度、多层次深入研究,新媒体不失为一个思路。
2、关于村中人际。人际关系对立发展,新乡贤作用增强。中国现代化建设处在基础设施完善阶段,从传统过渡到现代,诸多社会性问题层出不穷,人的发展落后于城市的发展、精神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等。现代化发展背景下,超过半数的农村受访者表示,农村的人际关系更加疏远冷淡,朝着疏远冷淡方向发展;长辈对家中大小事务一直拥有较大的话语权。随着时代的发展,“乡贤”一词不再只局限于村中德高望重者,村中能人、各界精英、村官、高学历者等能引导当地村民发展的人群都可以被定义为乡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乡贤”。“乡贤”一词的涵义扩大,其发挥的作用相应地也得到了延伸,新乡贤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引领社会新风尚、弘扬传统美德、维护村民利益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政策倾斜,完善基建,引导带动农村发展。首先,政府应当考虑到江苏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发展程度的不同,因地制宜,结合现实所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因为只有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温饱无忧,才有精力去关注新媒体,从而才能在关注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素质的提升;其次,政府应当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正如晏阳初先生所說的“以表证来教习,从实干来学习”,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培养农民主体意识,使他们更好地接受、参与和利用新媒体。值得关注的是,政府加大对农民教育投入的同时应注重农民将所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益,农民往往是在一个情境(培训)中学习东西,然后在另一个情境(劳动)中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或者在劳动情境中难以运用所学知识,或者劳动环境不支持新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接受培训后的农民很容易又退回到旧习惯中。同时,新媒体的特殊性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终端的支持,因此政府应给予财政补贴,也可以考虑通过南部带动北部,缩小地区差异,给农民参与公共事务提供物质载体;最后,政府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新媒体的传播与应用上需要广大农民的自觉参与,不能靠硬性政策推行,政府的政策应当保持连贯性,走循序渐进的路子,不能想着一蹴而就。网络通信技术是新媒体的根基,只有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的宽带覆盖率,提升农村地区的宽带网速,扩大4G移动互联网的辐射范围,才能保障农民顺利地运用新媒体去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与能力,才能真正帮助农民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
(二)新媒体应加大宣传,走近农民,更好地满足农民诉求。城镇居民对新媒体的使用和运用能力日益精进,很好地利用了新媒体提供的广阔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诉求,但是新媒体在农村收效甚微,是因为其内容与农村有脱节,因此应该建立固定专门的信息采集队伍,使新媒体的内容贴合农民需求,涉农内容要以农民为主体,进一步推进“新城镇化”。同时,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新媒体对农传播要摆脱单一模式,做到形式多样化。由于农民还是更信任各类传统媒体和官方媒体,所以这些传统媒体也应该进一步革新,给农民维护自身权益提供更方便的渠道,促进公平,让他们不再逆来顺受,真正地拥有话语权,实现当家作主。
新媒体应当传播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从而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觉悟。新媒体最大的优势之一是双向传播的便利性。在农村新媒体平台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开发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互动性娱乐活动,针对当前部分地区农村低俗文化盛行的情况,着重推送一些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文娱活动。在给农民带来休闲消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培养新型农民。
(三)新乡贤应带头引领,认真指导,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新乡贤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词,指的是新时代乡村贤能之人,不问出生,只问德才。江苏省作为教育大省,具备人才优势,应进一步培育大学生村官等乡村建设者,走进乡村,推动乡村社会发展。2015年9月,人民日报刊登了《重视现代乡贤》和《用新乡贤推动乡村治理》两篇文章,谈论基层“乡贤治理”的作用。文章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将乡贤分为两类,即“在场”与“不在场”,两种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在场”的新乡贤应发挥“革新者”的作用,把自身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周边农民,推动农民现代化;“不在场”的新乡贤应在返乡后发挥“文化反哺”作用,使现代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得到有效落实。发挥大学生村官、农村教师等农民青年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通过村级文化活动室、农村中小学、农村广播电台等方式向农村居民宣传新媒体对生产生活的作用与新媒体产品的使用方式。
(四)农民应结合所需,发展自我,承担乡村建设责任。培育新型农民是为了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从目前来看,就是推动新城镇化进程,因为本土的农民才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素质不提高,政策再好,技术再优,途径再多,都只是纸上谈兵,没有成效。近年来,新媒体在农村的发展和壮大,加快了农村社会结构网络的循环流通和新旧更替,最了解农民的是农民自己,最了解农村的也是农民自己,在新媒体将信息交流的高效和农民现代化的培育两者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实况下,农民应当结合自身所需,努力提升自我,向新型农民靠齐,以更优秀的面貌承担起乡村建设的责任,激发内在动力,从而保证农村的永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任远.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2]路璐.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受众新媒体消费研究:基于一项江苏农村的实证调查[J].视听界,2013.5.
[3]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熊云飚.对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养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5]岳琳.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农村信息传播有效性的途径与策略研究——基于8省区的实证调查[J].学习与实践,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