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将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
2017-05-11柴东升
柴东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就要求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阅读是点,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面,是课内阅读的拓展和延伸。只有将课内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文本内容,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下面,我就教学中的实例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找准结合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实际上是通向更多课外阅读的桥梁。那么找好架起这座桥梁的支撑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也就是说,只有找好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以课内文本阅读为依托,才能通过课内阅读这座桥梁让学生走向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1.从课文题目上挖掘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窗户”“眼睛”,如果抓住课题教学,教师适时引导,充分发挥这个眼睛的传神作用,就能激起学生寻秘探幽的兴趣。
如在学习《丝绸之路》这篇略读课文时,我告诉学生这篇课文选自《世界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以历史为主线,介绍了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就像是一艘精巧的小船,带着你在历史的长河里畅游,领略上古时期的历史之谜、英雄人物的雄才伟略、发明家们闪光的智慧。在教师由课文题目向课外阅读的引导拓展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出来,课后纷纷到图书馆借阅。将被动的任务性阅读化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从文体上挖掘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教师应根据文体,指导学生阅读同类型的文章,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如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这组文章,都是描写动物的小散文,作家笔下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无不性格鲜明、可亲可爱。因此在学习《鹅》《猫》等文章时,我将体会每一种动物的特点、感受动物的可爱、体会作家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表达方式的特点作为教学重点,课后向学生推荐阅读老舍的《小麻雀》、郑振铎的《燕子》等同类文章。希望让学生体会到,同样是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从而进一步感受动物的可爱和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3.从学生质疑中挖掘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学生在课内阅读中经常会提出一些疑问,有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解决。这样,往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如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提出“我想知道那到底作者小时候还发生了哪些故事呢”时,我顺势说:“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我读过这本书,里面有惠安会馆的疯女秀贞,饱受养父虐待的伙伴妞儿,从小在凄风苦雨中成长的兰姨娘,如果你想了解他们更多的故事,课后阅读《城南旧事》这本书吧,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这样让学生带着课内阅读的问题进行课外阅读,目的明确,兴趣浓,效果好。
4.从难理解的词句中挖掘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在课内阅读中遇到难理解的生词或句子,我们也可以将其作为课外拓展阅读的结合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补充资料来理解词语。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学生对“租地”不太了解,我相机出示了有关租界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透彻。
5.从作者的相关资料中挖掘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一般来说,在學生学习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让学生课外再去阅读该作者的其他文章或相关资料,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但有一些文章可以在学习之前对作者进行详尽介绍,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比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课《梅花魂》,课文通过五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眷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但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短暂的生活阅历,根本没有办法体会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于是,我在课上先出示作者陈慧瑛的资料,学生们通过阅读更全面地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6.从节选、删除章节中挖掘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节选的内容,不是进行了改编,就是进行了缩减,学生们一篇课文学下来,往往只看到了冰山一角,不能深入地理解文本背后隐藏的内涵,这样的课文已不能够全面地阐释作者的本意,从而给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了困难。如国外经典《丑小鸭》原文有6000多字,而小学语文课本中仅400多字。显然,单单教学课文内容,学生无法领会到经典的真实内涵,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与原译文对照,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名著的源头,挖掘经典的内涵。同样,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二、结合课文背景。丰富文本内容
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是关于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这些人物或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只有将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才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为此,在学习本组内容之前我组织学生课后阅读毛泽东的生平、事迹,再利用课上时间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让学生对毛泽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是这组文章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抗美援朝的有关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和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情景。同时让学生读读《黄继光》《邱少云》《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有关记叙抗美援朝英雄人物的文章。有了这些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课堂上我就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交流:哪些地方自己深受感动,为什么感动,从中感受到什么?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一来,文本的情感更丰富,内容更形象。
除相同的历史背景之外,还可以从相关内容、相关人物、相同的中心、相似的写作手法等方面拓展课内外阅读,多角度、多层面地丰富文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三、围绕单元主题。丰富学生情感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主题,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写的。教学中我以单元主题为主线,借助优秀刊物,搜集相关主题的文章,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使文本中的人物更鲜活,学生的阅读情感更丰满,对主题的理解更深入。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父母之爱”主题时,我引领学生拓展阅读《父子之间》《旧时光的补丁》《那个总是输给我的人》等相关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为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展示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在学习完《山雨》这篇文章时,我和学生一起课后阅读了季羡林的《雾》,周晓枫的《呼伦贝尔的雪》,和学生们一起领略大自然的美妙。
除此之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童话拓展阅读中,知晓世间善恶;在短小凝练的寓言拓展阅读中,感悟人生哲理;在不朽的名篇名著拓展阅读中,培养人文精神。
总之,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方法还有很多,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改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