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民办本科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及策略

2017-05-11蒋珏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形成性评估微课教学

蒋珏璟

摘要:听力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的难点,如何提高大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是广大英语教师热议的问题。结合具体教学经验,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听力薄弱的原因,同时相应地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水平的具体做法、方针策略,希望为提高大学听力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听力水平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民办本科;大学英语听力;微课教学;形成性评估

中图分类号:H319.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4014503

1引言

自2016年6月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将对英语四六级考试听力试题做局部调整:取消了短对话和短文听写这两个题型,而增加了短篇新闻听力这个新题型,对于考生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挑战。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中大学英语听力一直是校内学习的弱项,所以要提高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大学英语听力技能已经迫在眉睫。听、说、读、写、译,听放在第一位,显而易见,听力在英语学习中是尤为重要的。为了适应社会更快速的发展,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英语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依旧取决于学生的听力能力不足,学生一味靠盲目做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结果事倍功半,听力成绩迟迟得不到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大为受挫。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系统而全面的听力能力提升训练。故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多方面总结学生听力成绩长久无法得以提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一一提出帮助学生提升听力成绩的策略。

2阻碍听力考试成绩提高的原因分析

2.1语言缺陷及语言基础知识薄弱

民办本科大学生由于高考这个风水岭,已经把他们的层次划分得很明确了。有的选择民办本科正是因为英语的短腿。在此我们不谈具体原因。中国传统式的应试教育造就了好多光会做题的学生,若要让他把一篇文章读出来比登天还难。再加上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不同区域学生的语音能力差异很大。东部沿海地区或者大城市的学生,往往语音纯正,但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连音标还没有全部掌握,也无法准确分辨相似的语音,更别提一些连读、爆破音的分辨了。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语音训练,觉得只要读得出、看得懂就可以了,以至于一些一看就懂的句子听起来却不懂。二是由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学生往往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那就是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习惯用中文思维方式。这在中国当然没事儿,但要放在英语学习上,那就必然是个大错误。将英语中的一字一句,一点一顿都逐个儿译成中文来理解显然是个极大的误区。这在听力理解时也极度影响速度和效果。

語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亦对听力成绩的影响至关重要。学生语言基础知识薄弱通常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词汇积累量偏少。众所周知,词汇量在英语学习中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词汇量掌握的多少。对于听力来说也不例外。听力理解中的每一个对话、语段、语篇都是由句子组成的,而句子的基本单位就是词或词组。若不能很准确地识记每个小单位的单词、词组,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便无法把它与其所代表的事物联系起来[1]。故从理论层面上说,词汇量的大小在一个侧面决定了听力理解的程度。

(2)语法基础知识欠缺。英语学习光记住单词是没有用的,因为单个的单词生命力毕竟是有限的。在听力学习中,很多学生确实做到了记住很多单词,但是对整句话的理解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大多数学生也许是好多单词确实听懂了,但是整句的理解却是不知所谓。这种“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学生语法基础的薄弱。没有经过系统有效地学习英语语法,致使长年累月下来,语法基础差导致学生根本无法在很短时间内理解较为复杂的句子,无法根据不同的语言形式分辨出句子中包含的真实信息,进而造成理解失误,考试频频丢分。

2.2听力材料选择局限及课堂设置缺乏新意

一般听力材料基本上是为语言教学目的而编写的,严格控制语速、词汇和句子结构,时刻紧扣死扣教学目的编写的教材,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太喜欢。不仅是因为它的古板,缺乏朝气,更是因为它脱离实际生活,与实际口头语言出入甚大。口头语中经常会有许多短句,甚至有人怀疑的“错句”,一些指示人心情的语气词,一些口头俚语等。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所用的教材都是“教科书”版的,这些并不是真实的材料。但也正因为它是教科书,许多学生会非常认同这些教材,并且会误以为自己学习的语言就是正确,地道的,孰不知一旦与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交谈, 他们却不一定能听懂。还有一点,说到传统教材的练习形式,往往是回答问题、选择题、填空题这种老套题型。传统的听力课上课模式是让学生一味地听, 完成练习, 被动地接受知识。课上有许多学生相当认真,做题也十分努力,甚至得分率也很高,但是转身走入真实语言生活, 比方听个央视九套的新闻,观看英文原版电影,或者走大街上跟老外直接交流,他们就立马不知所措,完全跟不上节奏,也听不懂他们究竟在讲什么,甚至好多时候让老外一遍遍“parden”之后依旧一头雾水。

可见这样的练习, 冲淡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只是为完成练习而听, 必然这种听力课是机械化的,实际效用大打折扣。另外,由于高校扩招,我国的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师资力量的缺乏使得本该需要小班教学的英语听力教学,都是以大班的形式在开展。一个教师要面对四五十甚至更多数量的学生,根本就不能做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机会得到充分的锻炼。每周一次的听力课也根本不能保证有效提高学生听说技能。 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确实记了很多单词和语法规则,也许应对一些阅读类的题还是可以的,但回到听力层面依旧是听不懂、说不出、不会用。因为说到底,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与技巧, 致使教师的英语教学工作也是事倍功半。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都是在中文这一母语环境下,这对于学习一门外语必然是有缺陷的。一味地翻成中文理解,缺乏地道的英语本土语言环境,根本就谈不上“以说促听,听说结合” 。因为首先这种学习方法就是个错误。听、说活动仅局限于课堂。其次在课后鲜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用英语进行对话练习。学习了语言都不使用,何谈发现错误,进一步提升?所以导致的后果必然是口语、听力常年得不到提高。

2.3英美文化知识贫乏

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和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存在地域差异和思维方式差异, 中国必然与英语国家各个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形态差异。这一差异间接的表现形式即为各个国家民族具有自己鲜明特色,各国节日文化习俗差异,从而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就直接表现形式而言,则体现为语言差异[2]。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其中会包含众多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3]。所以试想, 一个对英语国家文化历史背景知之甚少或者了解不到位的人怎么能准确无误地理解英语并做到无障碍交际, 这必然是天方夜谭。所以对于英语语言学习者而言,如果不能充分了解文化差异,凡事都以本国人的思维模式对其妄加揣测,通常会出现难以逾越的学习障碍。为何许多人听力理解水平迟迟提高不了,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取决于自己贫瘠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对许多句子的理解只局限在字面上, 无法理解整篇文章。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会出现以下情况:有一些材料根本就没有什么生词,可是学生就是不能理解。因为任何一种语言中都会记录某个历史事件,但如果对这些特定的历史背景缺乏了解,那对一些特定背景下产生的词语也会缺乏正确的认识,也不可能对材料有正确的把握,各种误解随之产生。为进一步达到提到英语听力水平的目的, 必须熟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反过来说, 在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之后, 又可以透过语言范式, 理解该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达到互动的效果。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统, 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

3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策略

3.1行之有效的具体听力方法训练

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也同语言其他方面的能力存在共性,即需要大量的实际训练,但是任何训练都要讲究方法,做到事半功倍。故我们提倡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听力水平。

3.1.1适应英语语速,强调用“耳”听

我们现在听到的绝大多数听力材料的语速是英语本族人讲英语的正常速度。故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我们就应让自己的大脑适应这种语速,让这种语速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一种定式。同时在平时的训练中,光听单一的听力材料肯定是不够的,要尽可能扩大听英语的范围。世界上有好多国家人都会讲英语。我们不仅需要常规地听英语母语人士的谈话,同时对于一些稍带口音地区的非英语母语国家人士的谈话我们也有选择性地仔细聆听,仔细辨识。众所周知,VOA,BBC都是广为人知的广播频道,它们也是听地道的英语,准确表达的极好来源,观看时下流行的英剧、美剧也是如此。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不难看到,说英语的本族人在说话时,通常会用一些俚语、俗语,甚至省掉一些词,对于我们这些“外国人”肯定在聽之初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我们必须习惯他们的说话方式,因为在这种语速的不断“轰击”下,耳朵会逐渐敏锐。所谓用耳朵来听,顾名思义指多听,而不看文字材料。平时学生在训练时总喜欢看着文字材料。这种以读代听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心里暗示,是对个人听力能力的不自信。但是其实对有声材料之外的信息过度依赖,必将降低听者的专注度,故我们发现这种做法并没有提高听力能力。强调用耳听,可以在听材料前给学生普及相关的背景信息,让他们在脑中对所听材料有稍加了解形成“先验形式图”。然后对听到的原文原材料及对个别长难句进行适度解释,使学生在其头脑中形成“内容图式”,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自己脑中形成的“形式图式”,即用自己的理解能力表述语言。学生经过这种从形式到内容,再返回形式的循环模式训练,可以有望实现“听觉反应”“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真正做到了把语言变为了自己的东西[4]。

3.1.2结合精听泛听,提高听力理解

要提高听力,一股脑不加区分地听肯定是不行的,必须采用精听泛听相结合的方式。不管是听简单还是复杂的材料,都建议不看或少看文字材料。但是,往往有好多学生喜欢把材料里的每个单词都理解得非常清楚。事实上,在实际听的过程中,要想听清楚每个单词是不可能的。对于不同的材料,我们得分不同的方式,选择性地进行听。所谓精听,简单来讲就是听得非常的细致。在一遍又一遍听的时候,尽量听清各个单词,甚至各个音节。若在这多次听之后仍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翻开书本甚至查找词典。弄明白之后,接着再合上书本从头至尾听,直到能够听懂全部内容方可。所以可以这么说,这是一种以学习精读课文的态度对待精听。通过长期这样的听力训练,可促使自己提高辨音及理解能力。泛听我们也可以认为是以学习精泛读课文的态度来对待,即在听的过程当中遇到生词不要停下来多想,因为有些生词并不影响理解整体意思,可以不管,如若停下来想,反而影响听下面的内容。所以在材料选择上,精听可以选择一些文字优美、结构完整的文章,而泛听则可选用一些相对于而言简单的口语教材或一些生动有趣有故事情节的小故事,因为这些材料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好感”,减少惧怕心理。其目的是拓宽知识面,熟悉语音语调,从而提高听力水平。在听力训练中,既需要能准确无误地听出某些重要的数据、年代、人名、地名及事实,又要兼顾把握大意,能够较准确地把材料的篇章结构区分清楚,了解各篇章大意,所以回归到实际操作层面,我们提倡将两种听力练习形式相结合。

3.1.3提倡微课听力教学,发挥学生自主性

微课作为近年来的新生教学手段已经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处于不断的改革中,微课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模块性的特点,比较适合英语听力的教与学。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既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又使学生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和自主权,促进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能顾及到更多的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效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微课就如同百度百科一样,通过资源共建,资源可以得到不断丰富和拓展,一方面节省资源重建的费用,另一方面也将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为惟妙惟肖的音视频资源的吸引力要远远高于传统的电子文本和图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将大幅提高[5]。具体做法如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归纳重难点,以此来对微视频进行认真详尽的设计。切记要掌握好教学的节奏,消除与课堂无关的干扰。视频设计可采用Flash, Cartoon并结合讲解的方式,内容呈现力求清晰明了,并时刻紧扣英语听力这一主题。视频的技术层面来讲,可以采用单一或多个机位拍摄,并对视频进行非线性编辑,屏幕内外的声音则可通过计算机录入。

3.2完善评估体系

将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有效结合进行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听力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听力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应做到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评估相结合。

目前,大多数学校评价学生主要是采用终结性评估,考试分数高低依然是一个根本指标,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迫使测试成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心,题海战成为学生的常用学习方法。可是这种只注重成绩不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估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而以课堂学习考试、作业、角色扮演、表演英文节目、讲故事、活动、学生对自我的阶段性评价等其他形式的评估,这种被称之为是形成性评估方式对于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反思性学习更有利。作为教师,利用形成性评估,也可以更加快捷、直观地向学生提供学习反馈,以助其更好地学习,故在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应该被积极采纳。

由此,笔者在此提出一套评估机制,希望能通过自我评估、同伴互评和教师参评进行真实性听力学习。评估说明分四个等级,从A(优)到D(差)以协助师生进行自评、互评和参评。评估过程中,师生可使用加号(+)或减号(-)来定期评估其他学生真实性的学习过程。全面评价学生课前、课内和课后的自主学习情况。课前学习活动包括通过各种渠道搜素各单元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单元出现的语法点,表达方式稍作了解。时下也可以运用微课的方式,让学生就需提到的微课内容准备3—5分钟的给定话题报告。课内学习活动则根据常规教学要求和听力材料的难易程度而进行变化。学生不仅要完成指定的课本内容,还需完成从一些其他课外材料中节选出的视听练习,让学生学会复述、评论和总结视听过的内容。这一切的开展要根据循序渐进的法则,根据学生的水平逐渐提高材料的难度。另外,每两周进行一次课内随堂测验,目的为检测学生是否顺利掌握了听力技能策略,并在测试环境中有效理解,准确答题。最新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测试中的新闻听力题正是对这一环节的集中体现。学生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和每两周的小测验成绩都予以记录并归入学期总评之中。填写评估表时,学生首先应独立完成,而后与同伴和教师进行交流。根据学习目标和策略对每一阶段学习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6]。课后学习则是学生以两人或小组形式,就听力素材提问、作出评论并讨论语言运用,也可以和教师通过线上进行及时交流,教师加以分析并促进活动继续进行。

参考文献:

[1]金嫦娥.英语听力障碍及训练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0(32):83.

[2]罗晓语,罗胜杰,陈志斌.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听力的影響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0(2):144—145.

[3]刘舰,许静.浅谈大学英语听力的教学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7):97—98.

[4]李秀聪.浅析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海峡科学,2010,30(4):150.

[5]范正辉.微课环境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10):132—133.

[6]饶小飞,季频,常亚青.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用形成性评估的实证研究[J].英语研究,2012(4):72—77.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形成性评估微课教学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微课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微课的意义及方法
基于常模和标准参照模型的高职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估的研究
云南省地方性高校大学英语评估体系改革人文性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混合式学习法在大学英语新闻视听说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