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与依赖行为研究
——基于重庆市两所高校的调查

2017-05-10曹瑞刚

关键词:网络媒介媒介社交

曹瑞刚

(重庆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女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与依赖行为研究
——基于重庆市两所高校的调查

曹瑞刚

(重庆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互联网的发展拓展了用户对网络媒介接触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更为巨大。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网络媒介接触行为有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本文选取重庆具有代表性的两所高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具体分析女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媒介接触特点和网络媒介依赖背后的心理焦虑原因。

女大学生; 网络媒介; 媒介依赖; 焦虑心理

根据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所占比重达到29.9%。这一年龄段中,大学生群体所占比重最大。互联网成为当代大学生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接触媒体。在大学生网民中,男生群体增长比例相对下降,女生群体增长比例则逐年上升。女大学生由于特殊的心理结构和交往方式,在互联网媒介接触和使用过程中,她们的学习生活习惯、认知方式、价值判断等越来越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表现出各种“对现实生活不感兴趣”“害怕与人交流”“宅”“喜欢晒”“手机控”“微博控”等现象,久而久之形成信息选择综合症、认知障碍症、环境判断综合症,给她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良后果。

女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媒介的接触使用状况如何?网络媒介接触使用对女大学生群体造成了哪些影响?笔者对重庆交通大学和重庆工商大学的女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标对象和调查方式方法

(一)调查目标对象

此次调查的人群以重庆交通大学和重庆工商大学在校女生为主要目标人群,采取随机问卷和整体抽样的方式,看重女大学生的年级和年龄,选取样本数量时结合一定的年级比例进行分配。

表1 调查人数和分配

(二)调查方式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结合使用,包括女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识情况、对网络媒介的使用情况、网络媒介使用频率、对网络媒介影响自身的认识状况、对网络媒介的看法等。其中媒介认识、媒介使用情况、使用频率采用问卷形式,涉及网络媒介对自身的影响和改变,对网络媒介的看法等采取访谈,主要使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

二、统计结果分析

(一)女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知情况

1.获取信息的渠道

女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按频率高低排列是:手机客户端123人(微信、微博、知乎等)、门户网站95人(视频、论坛社区、主流媒体网站等)、电视19人(新闻)、杂志20人(娱乐、时尚等)、其他8人(报纸、校园广播等)。

可见,网络媒体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女大学生首选的接触媒介。她们对互联网各类应用形态的了解非常清楚。在客户端使用中,女大学生的首选是社交类媒体,如微博和微信,其次是购物类和搜索类应用。

2.网络媒介使用的目的

女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介的目的各不相同,而且年级不同也存在差别,这与所处的学校氛围有关。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工科类学校,重庆工商大学是一所文科类院校,两者会有差异。重庆交通大学更多体现的是实用性信息,比如“如何完成制图设计类信息”“如何找个一个实用性男友”等,而重庆工商大学更注重商业资讯,比如做兼职信息类、职场培训类等,但大部分还是有重合,比如了解社会动态、获取生活资讯、做生活小达人等。学习新知识、消磨时光、休闲娱乐等也占了很大比重。

3.网络媒介接触的内容

调查显示,女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内容中占比最大的是娱乐内容,其次是生活购物和各类资讯。调查还发现,网络媒介的影响力和对网络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女大学生的媒介认知和判断情况。例如2016年春节期间的“上海女和江西男”事件,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女大学生更相信今日头条、澎湃新闻的报道,而以获取生活资讯为目的的女大学生更相信微信朋友圈转发的信息。

(二)女大学生网络媒介使用情况

1.使用网络媒介的地点

调查显示,大部分女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的地点最经常的是宿舍、教室、自习室、图书馆、家里。这一结果有明显的年级差异。大一女生常出现的地点是宿舍、家里,这和她们刚进入大学以及一些高中习惯有关;大二、大三、大四女生使用的地点增多,出现了咖啡馆、电影院、办公室等。其中81%的女生在宿舍使用情况较多,63.21%的女生在家里使用网络,53.8%的女生会在教室里使用网络媒介。可以看出很多女大学生使用网络媒介是随着社交生活圈的扩大而增加的。

2.使用互联网时间

根据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女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和依赖能力都很强,所占比例也比较大。据统计使用互联网媒介时间(手机、笔记本、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等),每天1小时以下的占6%,1小时和2小时之间的占48.42%,2小时和3小时之间的占38.42%,3小时和5小时以上的占7.16%,接触时间在2~5小时的有轻度网络媒介依赖,5小时以上有网络媒介依赖。

根据访谈和问卷可以获知,女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媒介的高峰期分别是早上10点到下午2点,占51.82%,下午5点到晚上9点占36.73%,晚上11点到凌晨2点占11.45%。根据媒介使用的时间长短和使用的时间点,可以大致判断出大学女生在媒介依赖上有一定症状。

3.媒介使用频率

两所大学的女生在媒介使用频率方面没有多大差别。通过访谈观察法发现,2小时内打开网页或客户端次数5~17次,一天之内打开QQ、微信的次数,大一女生12~67次,大二女生10~34次,大三女生13~42次,大四女生12~58次。

(三)女大学生网络媒介参与情况

女大学生在网络媒介参与时最想获得什么?网络媒介参与的行为数据显示近8成的大学女生选择使用网络发表信息(心情、感慨、鸡汤美文等),浏览、评论的女大学生加在一起占了近4成,晒、刷屏的女大学生占了近5成。

女大学生进行网络媒介参与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心理状态:第一,表现欲望与好奇心。通过参与网络调查、提问,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关注。第二,获得娱乐满足感。比如在微信朋友圈或微博中的表情评论和点赞行为,当女大学生懒得动手写时,一般都会选择最简单、最方便的替代者去完成,如使用表情包、直接点赞等,既方便又能够表达用户此时此刻的心情。第三,寻找归属感和安全感。女大学生也拥有女性的一些特点,比如缺乏安全感、渴望归属、希望被关注等,在发表信息、晒、秀等行为后获得别人评论或者点赞等,会让她们有一种存在感。

三、女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特征分析

(一)社交媒体接触使用量最大

调研发现,社交媒体接触使用量在女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使用中所占比重最大,特别是微信和微博两类社交媒体的使用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女大学生在一天内平均打开微信的次数高达30次,社交媒体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她们的媒介接触习惯,她们对社交媒体产生了极大的行为依赖。

通过社交媒体,女大学生可以完成丰富的社交内容。大多数女大学生的社交媒体内容都是围绕着日常生活展开的,日常的人际交流占据社交媒体的大部分。通过对“知乎”的调查发现,与男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关注政治议题、军事议题、专业技术议题不同,女大学生在社交媒体的关注领域相对狭窄,基本是以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为主,很少触及其他社会空间。

(二)情感交流和满足是女大学生社交媒体接触的重要动机

女大学生由于细腻敏感的性别心理,大学期间刚好处于情愫萌动时期,经常会面对各种感情问题的困扰。她们一方面利用社交媒体实现感情的交流和传递;另一方面当感情遇到障碍和问题时,会通过社交媒体和社交圈的朋友获取各种支持,来解决现实中的情感问题。

(三)搜索和购物是女大学生最常使用的网络应用

和男大学生接触新闻信息、游戏竞技等网络应用不同,女大学生更多使用搜索引擎和网上购物平台,特别是网上购物行为远远超过男大学生。在电商购物平台上获取优惠券、限时秒杀、抢购等活动深受女大学生青睐,参与度较高。

四、女大学生网络媒介依赖状况分析

媒介依赖理论是由梅尔文·德弗勒(M.L.DeFleur)和桑德拉·鲍尔 洛基奇(Sandra Ball-Rokeach)等传播学者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聚焦于受众系统、大众传播媒介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议题。它的基本思路是把传播媒介纳入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受众系统组成的媒介生态系统中,并作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成分,讨论三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观察各系统的微观和宏观之间的动态联系。其中心思想是受众通过媒介上的各种信息去满足他们自身的某些需要,并达成他们的某种诉求[1]。随着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媒介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它的依赖。

网络媒介依赖在学术界甚至大众中间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完整的症状解释,笔者依据心理学中焦虑症状进行了嫁接,采取访谈的方法进行分析。访谈提纲如下:(1)突然手机或者电脑没电,你有什么感受?(2)出门忘记带手机,你是回去取还是继续做事?(3)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突然网速变慢,你会有消极情绪和不良生理反应吗?(4)在使用社交软件过程中,你是否会感觉比现实中人际交流更愉快?(5)10分钟不接触网络,独自一人时,你会有什么体验?(6)是不是经常因为网络而耽误其他工作,然而事后并没有感到遗憾?(7)是否会在互联网中发现或者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成就感?(8)在难过伤心的时候会不会选择网络作为排遣消极情绪的手段?(9)在进行写作或者学习时,是先自己整理好思路,查阅所需资料还是直接进行查阅寻找模板?

经过归纳访谈记录和录音,总结女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如下:

(一)生活中的情感焦虑导致网络媒介依赖

通过调查和访谈,一些同学表示自己完全被移动互联网包围,从早上起床到晚上躺下,一天中都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网络中极度活跃,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沉默寡欲不善言谈;对身边事物感觉没兴趣,却对网络中的一点小事极度上心。很多女生表示不是自己依赖网络,而是离开网络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可见女大学生在媒介依赖过程中的依赖程度远比当年的“网瘾”更深刻,网络融入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女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依赖并不像“网瘾”“手机控”“微博控”那样单纯,是在工具性依赖的基础上衍生的情感依赖。比如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时,依赖最多的是定位、搜索等工具,可以很快找到周围的美食、自己的位置等,虽然不用这些也可以达到目的,但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快节奏让她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这样才会有安全感。

女大学生在使用手机、电脑、社交平台等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确实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也让她们产生了过度依赖的心理,比如上班、出门玩忘记带手机,一整天都会处于难受、焦躁、担忧之中。国外的研究显示,移动互联网成为改变生活、互动沟通的有效工具,却造成了用户彼此之间的陌生[2]。很多同学有这样的经历,参加聚会时却用手机和别人联系,面对面的交谈变得索然寡味,能与网络上素不相识的人聊得不亦乐乎,但在现实中无法顺利地进行正常沟通。智能手机浓缩成情感宣泄的一方新的小天地,为女大学生情感的宣泄提供便利,把情感的大门置于指尖之下,但是移动互联网中娱乐性和虚拟性的特点会让她们更加迷茫。

(二)对信息的利用焦虑导致网络媒介依赖

女大学生在收集信息的内容效率、质量、对信息环境判断等外部条件和自身的人格特点、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态度等内部因素时引发的内心焦躁、紧张、不满等心理反应称作信息焦虑[3]。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时出现焦躁和愤懑情绪,找到的信息过量又无法及时分类时出现心理接受超载和心悸,不知道从何入手寻找信息时出现心理慌张和生气,找到了信息却消化不了信息、未能被充分理解时出现认知偏差等现象都会引起信息焦虑。

信息泛滥引发的信息焦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出现指数式的爆炸,一些无用的、有害的、错误的信息混杂其中,女大学生没有能力筛选,也没有辨别真伪的能力,找到的大量信息又不敢大胆运用,需要快速消化,这种信息泛滥所引发的焦虑症表现很明显。

恐惧信息引发的信息焦虑。信息恐惧症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担心所面对的信息对自己不利,比如大众媒介的“污名化”,对女大学生的不真实报道;另一方面是害怕自己所取得的信息和接受的信息不能够说明自己的观点,给自己带来失败[3]。在移动互联网空间中,女大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常常带有隐蔽性,在交往和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常常产生一些偏差,这种偏差会使女大学生难以判断获得的信息,会增加对信息的焦虑感。

信息接收强迫引发信息焦虑。网络信息强迫是指个人面对大量信息时产生的一种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为了不错过认为有价值或很重要的信息,逼迫自己不断关注搜集到的所有信息[4]。女大学生在互联网中存在很多这样的行为:不由自主地反复刷屏,拍了自拍或者照片立刻使用美颜,不在微博微信中晒出自己的生活照会全身不自在。信息强迫症是女大学生缺少存在感和安全感,面对信息泛滥的担忧所引起的信息焦虑的直接反应。

(三)对网络内容娱乐化的焦虑导致媒介依赖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受众陶醉在大众媒介带来娱乐内容的同时失去了自我感知能力[5]。信息超载只是女大学生焦虑的一个方面,近几年的泛娱乐化现象也是造成女大学生焦虑的重要方面。网红、网上视频直播等不断泛滥和出现的恶搞都是泛娱乐化的重要代表。为了吸引大众的注意和赚取好评,女大学生热衷于晒自己的隐私生活,各种搞怪自己,制造轰动效应。以凤姐为起点到Papi酱,把生活学习拿来恶搞,把自己的生活拿出来讽刺一番,轰动效应达到,但明显超过正常的娱乐范围,对社会生活风气造成一定的影响。

网络媒介新闻报道泛娱乐化引发女大学生焦虑。为了吸引眼球、赚取点击率,在标题上利用女大学生形象制造轰动效应。例如网易校园频道利用诸如“让人瞠目结舌的豪放大学女生”“美女大学生频频向同学伸贼手”等标题吸引网民点击,在内容和故事情节上一味追求吸引力,忽视原本的真实性。女大学生接收到此类信息时会受到很大伤害,产生对网络媒介的焦虑心理。

网络事件造成女大学生焦虑。女大学生网络参与度日益提高,网络中每一个人都是话题、信息的制作者和传播者。从虐猫事件到小月月事件,再到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原本是网友的无聊之举,却引发了大规模的传播和发酵。人肉搜索也因此成为一个可怕的代名词。通过人肉搜索能够把个人的所有相关信息全部公布,不仅侵犯隐私,也让女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活动时更加谨慎。

五、结语

随着传播技术发展和数字化生活的到来,网络传播媒介在即时通讯、社交、生活、工作上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信息需求活跃又兼有女性心理的女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强。它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潘多拉的魔咒。一方面它能够帮助女大学生解决很多问题,避免被社会淘汰,成为女大学生了解世界、开阔眼界的一个窗口;另一方面给女大学生带来很多焦虑,面对信息爆炸不知何去何从,面对网络媒介的“污名化”和“标签化”不知如何是好[6]。一部分女大学生陷入其中,生活没有规律,学习受到影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身心健康受到影响,陷入网络媒介焦虑之中。

要避免这种情况,需要社会、学校、女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养成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要提高女大学生的网络媒介认知素养。通过学校教育和自身学习,女大学生要学会和掌握现代的网络技术,了解每种网络应用背后的技术特征和内容,对网络信息能够甄别和取舍,才能形成对网络媒介理性的认知,转变过分依赖社交媒介的状况。其次,要提高女大学生的网络媒介使用素养。在使用网络媒介上,女大学生不能简单获取信息,被动接受网络媒介提供的负面或不实信息。学校和社会要鼓励女大学生在多种互联网平台发表自己的声音,也可以通过特定意见来引导社会舆论,让女大学生摆脱“购物”或“娱乐”单一的网络使用方式,促使她们向论坛社区、新闻专题、学术研究、知识生产等复杂网络形态转移。最后,要提高女大学生的网络媒介评价素养。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使女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介传递出的声音,能够对网络媒介的报道方式和内容提出质疑,辩证看待网络媒介对自身“污名化”的报道倾向。

[1] 谢新洲.“媒介依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2):63.

[2] LEUNG L.Linking psychological attributes to addiction and improper use of the mobile phone among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J].Journal of children and media,2(2):93-113.

[3] 韩贺南.被”凝视”与被”驱逐”:大学女生对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审视[J].现代传播,2004(3):14.

[4] 张广纯.网络信息强迫现象的环境诱因[J].当代青年研究, 2007(5):45-48.

[5] 尼尔.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5.

[6] 宋岩,崔红丽,王丽.男女有别的心理观察:女性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5-96.

(责任编辑:张 杰)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Media Contact and Dependence Based on the Survey of Two Universities in Chongqing

CAO Ruig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has greatly expanded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user’s contact with the network media, especially for college students. As a special group,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have their ow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interview method, selecting two representative universities in Chongqing,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media and network media dependent psychology behind the cause of anxiety are conducted.

female college student; network media; media dependence; anxiety

2016-06-08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交媒体接触使用对重庆市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研究”(16SKGH075)

曹瑞刚(1981—),男,山西阳高人,重庆交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传播学。

G206

A

1674-0297(2017)02-0105-05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媒介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书,最优雅的媒介
新时代网络媒介下市场营销的创新
网络媒介批评发展概述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我国报业经营的网络媒介拓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