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2017-05-10郝丹丹
郝丹丹, 潘 莉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09)
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郝丹丹, 潘 莉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09)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反基础主义、反理性主义和反中心主义等的影响,我国大学生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自主调查显示,大学生注重集体合作的同时追求个人独立和个人自由,道德观念更加开放包容,对传统道德要求出现了偏离,政治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注重民主参与,积极参加各项选举和网络政治评论活动,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同度较低,需要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后现代主义思潮; 大学生; 价值取向; 引导
从凤姐、芙蓉姐姐、小月月到近期的地铁凤爪女等网络审丑和恶搞事件受到很多人热捧,极大地挑战了公序良俗,大学生边骂边读、怕落伍的矛盾心理,对此类事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低,热衷于自我表现和个性张扬,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价值取向作为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建筑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以消解中心性、秩序性、权威独尊性、标榜多元性、平等性、宽容性为其特征[1], 后逐步渗透到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领域,曾在西方成为炙手可热的社会思潮。80年代末这一思潮传入我国,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对工业化的反思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潮之一,对社会文化和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反基础主义。与现代主义尊重知识和强调确定性不同,面对各种知识信息爆炸式的呈现及其对先前知识的挑战和质疑,后现代主义思潮倡导多元性,以多元来反对统一性,以不确定性、批判和怀疑一切、模糊性等取代确定性,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社会变化。第二,反中心主义。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对物质的追逐和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后现代主义思潮反思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和平相处。第三,反理性主义。现代社会的理性主义约束了人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发挥,而后现代主义思潮则倡导个人自由和自我表现,鼓励独立自主和民主参与,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创造性和参与的积极性。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调查显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重集体合作的同时注重追求个体的独立,道德更加开放包容,出现对中国传统道德要求的偏离,政治价值取向追求意识形态多元化,非意识形态化凸显,注重民主参与*本调查以在校大学生为范本,采用分层抽样法,通过网络调查与现场调查两种方式,共在全国44所高校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问卷2267份,其中有效问卷2063份,占82.5%。问卷整体信度克朗巴哈(Cronbach)a系数为0.670~0.841,效度为0.371~0.707,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回收后进行统一编码,运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一)崇尚集体合作和集体归属,同时追求独立自主和个人自由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注重与他人合作的同时也注重独立自主和个人自由,追求人人平等。从总体来看,大学生集体主义均分(5.53±0.7)明显高于个人主义均分(4.85±0.65),体现出当代大学生整体上比较注重集体主义*Triandis 等人发现,有60种特征可以将不同类型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区别开来, 经过比较, 引入了水平(horizontal,强调个体间的平等,例如没有权距)和垂直( vertical,强调个体间的不平等和权力关系中的等级) 两个维度,并将价值取向划分成四种类型:水平的个人主义、垂直的个人主义、水平的集体主义、垂直的集体主义。。大学生个人独立和个人自由意识增强,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首先,大学生追求人人平等,水平维度的个人主义均分(5.25±0.77)和水平维度的集体主义均分(5.84±0.83)都大于垂直维度的个人主义均分(4.46±0.8)和垂直维度的集体主义均分(5.21±0.78)。其次,虽然个人主义总分低于集体主义,但个人主义均分大于中值4分,表现出对个人价值的珍视和注重。这些均分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注重倡导个人自由和自我表现,挑战与质疑权威等思想息息相关。
(二)道德观念更加开放包容,并表现出对主流道德观念的偏离
调查显示,首先,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更加开放包容。在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的调查中,83.1%的学生选择正面评价,即认为人性本能的占12.3%,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占34.5%,只要双方相爱就可以的占15.3%,只要双方以后结婚就可以的占21.1%;16.9%的学生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可见大学生的性观念更加开放,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解构一切、批判一切、包容一切思想的影响。其次,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出现对传统道德要求的偏离。中国自古倡导先国家后小家,先集体后个人的道德要求,但调查显示,大学生在依重要性程度的排序中*因问卷只要求从8个选项中选出最重要的三项排序,未入选前三的不记,此表数据排序主要依据频次统计。(详见表1),总频次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家庭(N=1949)、健康(N=1626)、事业(N=1134),在8个选项中国家被排到和金钱并列的第五位,同时金钱超过了知识和信仰,可见对于主流价值中倡导的先国家后小家的道德要求的偏离。在公私关系层次中,认为大学生群体先集体后个人的占12.9%,公私兼顾的占62.5%,先私后公的占24.6%,体现出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小家庭,关注自身利益,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倡导关注个人利益和权益观点的影响。
表1 大学生重要性排序状况(N=2063)
(三)政治价值取向趋向于多元化,注重民主参与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认识不清,对于马克思主义(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只有30.2%的学生表示坚决坚持,33.8%表示最好坚持,33%表示无所谓,还有3%认为应放弃或最好放弃。对于“不管中国将来实行什么制度,只要民富国强就行”的观点,表示非常赞同有11.6%,比较赞同有20.6%,基本赞同有36.2%,可见当前大学生对于我国的政治认同度较低,政治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非意识形态化凸显,体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解构和多元化的思想倾向。调查显示,在政治行为取向中大学生表现得比较积极。在对学校内举行的选举人大代表等政治活动的态度调查中,87.2%表示参与,对于参加团学组织开展的各种评比,91.2%的学生表示参加(详见表2),显示出受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强调自我表现、注重民主参与观点的影响。
表2 大学生对待人大和评奖评优等活动选举的态度(N=2063)
三、大学生价值取向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原因分析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源于大学生特殊的人生发展阶段的特点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传播的特点相契合,另一方面则是我国的社会现实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传播的特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首先,后现代主义传播中搭乘的载体具有多样性,电影、电视剧、节日活动、消费品等多种形式都是其可以利用的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地与大学生的生活接轨,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其次,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传播中具有隐秘性,通过把问题直观化、文化庸俗化、精神娱乐化等形式,以新奇、恶搞、调侃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其思想输出的整体性策划、碎片式植入的形式使得思想输出的有意识性包裹在无意识性的外表之中。正如大学生常看的美国大片《速度与激情》《美国队长》《变形金刚》等都以刺激感很强的画面冲击着人们的头脑,让人热血沸腾,同时故事的主旋律又围绕着一个英雄人物来挽救大局,这种隐藏在电影及各种文化活动形式之下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的影响不易被察觉,却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影响,在不知不觉中价值取向产生变化。
(二)特殊的人生发展阶段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内在原因
首先,大学生正处于由程序人向自由人的过渡时期,思想的开放性和易变性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提供了基础,加之追求新奇的特点,更愿意接受外来文化,以彰显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解构权威、彰显自我、追求个人独立和个人自由的思想吻合。其次,刚刚步入成年初期的大学生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辨识能力有限,并且接触到的教育以文化课为主,自身和社会对于意识形态的引导教育不很重视,对一些意识形态化的社会思潮认识较少,再加上西方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包装,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影视作品、节日活动等形式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得辨识力较差的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观点和思维方式,以至于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毫无抵抗力。
(三)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给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首先,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保护环境相吻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成就赶超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同时,把西方社会上百年产生的环境问题积累到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内,雾霾严重、固体垃圾较多、水污染等等都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后现代主义思潮反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注环境保护,恰逢其时地给大学生以理论支持,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中国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占有物质的极大欲望。“天价烟”局长周久耕、“表哥”杨达才、“房叔”蔡彬等官员贪污腐败问题一直是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解构一切、反对权威提供了不再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口实,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提供了土壤。最后,当今中国面临的道德滑坡、就业困难、住房困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及其发展中对物的依赖和对人的忽视,导致人们出现精神困惑和迷茫,而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批判,其提出的保护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注人自身等理论观点正是对现代社会现实的反思,为关注现实问题的大学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受到大学生的追捧。
四、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策略
当代大学生处于中国的社会转型期,其思想受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双重影响,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解构和批判,但并不重建,把大学生的价值标准置于冲突之中,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不确定性和多元化的特征使得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中失去了确定的标准,陷入迷茫和价值焦虑。尤其是当下中国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各种矛盾凸显,更加剧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混乱。要加强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视,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注重核心价值观教育,确立分析价值问题的“价值轴心”
价值观念影响决定价值取向,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完善相关规则、制度、法规,以他律促进自律,启发大学生进行价值思考,在现实价值情境中进行价值评价、价值选择,进而在价值整合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首位的个体价值观念系统,并用它来衡量和辨别不断涌现的新观念,以在开放多元的环境下秉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仅仅关注对24个字的记忆,而是要结合课堂案例教学,开展班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小组讨论、个人主题发言、榜样宣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让大学生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其次,开展平等交流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大学生处于高自尊时期,对于说教存在敌对和逆反心理。通过开展平等对话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心理疏导的方法来解决思想问题,通过平等的交流,达到老师和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既解决思想问题,又给学生一种被关怀的真实感受,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重视实践活动对思想的影响。开展暑期“三下乡”、爱心支教、参观红色基地、感悟先烈精神等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远比在课堂上呼吁爱国、节约等说教式教育更有实效性,对思想行为的影响也更有力。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亲身体验,进而产生思想的变动和升华,实践活动对于很多行为导向性的价值取向引导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二)提升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能力,加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辨析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社会经验相对欠缺,思想还不成熟,易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这正是进行价值取向引导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但对于价值取向的引导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灌输和思想约束上,而是要让学生逐渐学会分析各种社会思潮,提升学生对价值观问题的认知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培养他们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价值思维训练,加强价值推理、判断、决策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引导其从价值认知走向价值行为,改变价值取向中的知行分离现象。引导大学生用辩证、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当下中国的问题。把大学生作为自觉能动主体,通过师生对话和团体讨论,对道德实践与道德观念进行反思、提升,进而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批判中提升道德反思能力,优化道德价值取向,实现知行合一[2]。
其次,要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整体宣传,引导学生全面认清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实质和危害。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批判精神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知识的认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批判和否定,从而发挥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不足,其解构一切、批判一切、无所谓心态的蔓延等思想导致大学生价值选择混乱,陷入精神焦虑之中,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亟需我们加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整体的宣传,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辩证客观地认识、面对后现代主义思潮。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整合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合力
环境具有影响人、塑造人的功能,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有着共同的价值信仰和道德规范的社会,而共同的价值信仰和道德规范需要一个培育它的环境,这个环境的缔造有赖于舆论引导。因此要加强社会舆论环境建设,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3]。首先,大众传播要注重正能量的传递。大众传播在社会舆论引导中起着重要作用,积极的舆论给民众以信心,消极的舆论则会让人表现更多的负面情绪,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中不能只为博得眼球,搞恶俗和低级的新闻报道,而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给社会的发展注入正能量[4]。其次,新闻报道要做好引导和正确的解读。如当下的反腐,新闻报道贪腐事件不是为了给社会泄愤,而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党反贪腐的决心和信心, 从而让民众树立起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信心。最后,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形成社会合力。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坚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整个社会合力,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1] 王岳川.走出后现代思潮[J].中国社会科学,1995(1):152.
[2] 潘莉,董梅昊,郝丹丹,等.安徽高校大学生价值取向状况调查与分析[M]//程桦.安徽蓝皮书·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350-351.
[3] 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0):83.
[4] 张亮,孙渝莉.我国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对策:以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07-110.
(责任编辑:张 杰)
A Discussio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Post Modernism Thoughts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O Dandan, PAN Li
(School of Marxism,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College students’ value orientation has greatly changed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thoughts against foundationism, rationalism and centralism, which are the features of post-modernist ideological trend.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college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the collective cooperation and pursue personal independence and individual freedom. Students’ moral values are more open and inclusive. Some students’ moral values deviate from the traditional moral demands. The survey also shows that students’ political value orientation tends to diverse. They pay attention to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taking an active part in the election and network political commentary. But some students’ degree of recognition to the socialist system and the guiding status of Marxism is low. So college students’ value orientation needs guidance.
post-modernist ideological trend; college student; value orientation; guidance
2016-07-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向度的心理疏导模式及技术研究”(13CKS044)
郝丹丹(1989—),女,河南周口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潘莉(1974—),女,安徽淮北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社会心理及其疏导。
G410
A
1674-0297(2017)02-0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