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多译本平行语料库的创建
2017-05-10吴晓龙
吴晓龙, 高 博
(1.天津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2.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公告外语教研室,天津 300270)
《诗经》多译本平行语料库的创建
吴晓龙1, 高 博2
(1.天津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2.南开大学滨海学院 公告外语教研室,天津 300270)
介绍《诗经》多译本平行语料库的创建过程,重点探讨中英文语料的选择,语料的分词、标注以及对齐等操作的具体方案,力求为《诗经》的英译研究拓展出全新的视角和途径,以期促进《诗经》英译的多维研究,进一步推动《诗经》在世界的传播,同时为其他诗歌典籍翻译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诗经》; 多译本; 平行语料库
一、引言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把中国文化的精髓译成英语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极好途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诗歌典籍在国外的广泛传播以及在国外的经典化是中华文化具有自身价值与重要地位的明证。作为中国文学辉煌灿烂的源头,《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后人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仿效的典范。虽然《诗经》英译已有逾百年历史,但是对其的翻译研究仍然比较薄弱,普遍缺乏科学的描述性研究[1]。通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检索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到目前为止,国内有关《诗经》英译研究的论文约110篇,其中仅有3篇运用语料库方法进行了译者风格研究。《诗经》的英译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包括《诗经》英译概述研究、基于翻译理论的研究、译本比较研究以及针对《诗经》译文中某些特殊文化或语言现象所展开的微观层面的研究等。
20世纪90年代,语料库语言学的快速发展和描写性译学的兴起共同开启了翻译学的全新研究范式——语料库翻译学。语料库翻译学以翻译本体为研究对象,从整体考察大规模真实的文本语料,以语言学理论和科学统计方法为指导,对翻译进行历时或共时的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描写翻译特征[2]4-5。Mona Baker最早将语料库引用到翻译研究领域,并指出翻译研究者能够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以大规模双语文本语料为研究对象,揭示翻译的本质[3]。翻译研究者利用大型语料库对翻译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规律进行系统全面的描写,在分析数据的同时进行理论阐释,以期获得客观可信的研究结果,从而实现翻译研究的多维探讨。现有的利用语料库对《诗经》英译本进行的研究十分鲜见,且存在不足,如只建立了单语类比语料库,译本数量少等。创建《诗经》多译本平行语料库可以说是《诗经》翻译研究的一种创新性的尝试,希望能为我国《诗经》翻译研究进行有效的补充。对《诗经》多译文本进行客观的数据化分析,意在突破经验式的主观分析翻译研究模式,有利于实现《诗经》英译研究的多角度和跨学科性。迄今为止,中国典籍作品翻译本身已经覆盖了相当的量,而且这项事业仍在继续,但关键是要出精品[4]。《诗经》多译本平行语料库的建设一方面将推动《诗经》英译及其研究,为产生更好的《诗经》英译本提供实物平台;另一方面将为其他诗歌典籍翻译及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便国外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在英语世界中的呈现,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二、《诗经》多译本平行语料库的创建
(一)语料的选择
1.中文语料
作为中国源头文学的诗歌总集,《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500余年间的诗歌305篇,深刻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中国早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祭祀、宴会、劳动生产、爱情与婚姻、民俗以及天文、地貌、动植物等等。《诗经》成书历时很长,大约经过了5个世纪,最终编定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对《诗经》的研究自先秦时期开始,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于是称《诗经》。汉代初年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大学派:齐国的辕固生,鲁国的申培,燕国的韩婴以及赵国的毛亨(大毛公)、毛苌(小毛公)。四个学派传授的《诗经》简称《齐诗》《鲁诗》《韩诗》和《毛诗》。东汉末年,齐、鲁、韩三家的诗日渐衰落,到了南宋时期,彻底亡失。《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诗》的传本。《诗经》作品依据音乐性质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为《国风》,是来自各诸侯国的乐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5组国风,合计160篇。《国风》中的诗歌大部分是盛行于周代的民歌,反映的是15个地区的民间社会生活,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被认为是《诗经》的精华所在。《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共105篇,是宫廷乐歌,诗歌内容大多与贵族阶层的生活和情趣相关。《颂》是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多用来歌颂君主功业和祭神祭祖,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总体来说,《诗经》中的绝大多数诗歌取材于现实生活,或抒发由现实生活触发的真实情感,堪称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诗经》翻译属于典籍翻译。典籍英译是一个二度翻译过程。整个翻译过程分为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古代汉语转换成现代汉语,完成语内翻译;第二阶段进行语际翻译,即根据现代汉语的意思将典籍译为现代英语[5-7]。与把现代汉语译为现代英语不同,典籍翻译增加了语内翻译的过程。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典籍的古汉语原文势必会影响语际翻译译文的准确性与得体性。因此,在创建《诗经》多译本平行语料库的过程中,在《诗经》中文语料库中加入现代汉语版本。目前,国内有不同版本的《诗经》现代汉语版全译本。考虑到选取白话文本的权威性,本文采用程俊英和蒋见元的今译作为《诗经》的现代汉语版本。《大中华文库》版《诗经》的白话文版本选用的正是程俊英和蒋见元的这一版本。《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全面地向世界推出的中国古籍整理和翻译的重大文化工程,主要选收我国历代在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百余部经典著作,由古文译成白话文,再由白话文译成英文。
2.英文语料
《诗经》英译是从18世纪以后开始的。法国人马若瑟(J.H. Mariede Bremare)1698年来华,选译了《诗经》中的《天作》等8首诗来英译。马若瑟的《诗经》选译本最先在西方流行传播。《诗经》早期的西播多由传教士完成,宗教色彩浓郁。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一些汉学家来华,译介《诗经》的宗教色彩转淡,相继出现了《诗经》的各种英译本,其中包括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1871年出版的散体诗英译本,这是《诗经》的第一部英文全译本[8]60。1876年,理雅各又出版了《诗经》的韵体诗英译本。这一时期的英译者还有John Frank Davis、William Jennings、Herbert A. Giles等人。20世纪之后,西方的诗人、翻译家也开始了对《诗经》的译介,各种译本层出不穷。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包括克莱默·宾(L.Cranmer-Byng)(1908)、阿瑟·韦利(Arthur Waley)(1937)、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1950)等具有代表性的《诗经》译本。20世纪中叶,美国诗坛发起了一场以推翻浪漫主义诗学传统为旨归的“诗歌革命”,“美国现代诗歌之父”的意象派杰出代表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这一时期《诗经》英译的代表人物。庞德既是诗人又是翻译家,一生偏爱中国古典诗歌,推崇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以翻译中国诗蜚声英语世界”[5]87。庞德的《诗经》译本于1954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外,还出现了威廉·麦克诺顿(W. McNaughton)(1971)的译本等。虽然诗僧苏曼殊曾在20世纪初选译了《诗经》61首,但是总体来说,中国本土的译本并不多。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加入了翻译《诗经》的行列,国内最具代表性的译本有1983年杨宪益翻译出版的《诗经选》,湖南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的许渊冲的《诗经》全译本,以及湖南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汪榕培“大中华文库”版《诗经》全译本。
跨国界译介的基本规律表明,国外翻译家翻译的中国典籍作品适应译入语环境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品味,更易为国外读者接受[9];同时,典籍外译也是“实现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达成文化自强的重要途径之一”[7]8。考虑到译本的影响和译本是否齐全,本语料库拟选择国内外《诗经》译本中具有代表性的理雅各韵体诗英译本、庞德译本、许渊冲全译本以及汪榕培全译本作为英文语料。理雅各是汉学家的代表,是第一个完成《诗经》全译本的外国译者,并且先后出版了《诗经》的散体诗英译本和韵体诗英译本。理雅各的英译堪称《诗经》英译的奠基之作,对后世的《诗经》翻译产生了巨大影响,几乎成为后来《诗经》译者必备的参考书[10]。诗歌本身是一种语言艺术,涉及修辞造句、音韵格律一整套规矩,诗歌翻译要尽可能使译作在目的语的语言艺术领域达到“最佳近似度”[11],因此本研究选用理雅各韵体诗英译本。庞德是在理雅各之后将《诗经》译为自由体的诗人代表,注重原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主张以诗译诗的翻译原则,在译文中拼凑了众多的诗学传统,使译文彰显出风格多样性的突出特点[10]。受其“意象派”诗歌主张的影响,庞德汲取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秀成果,在翻译过程中引入意象概念进行创作,实现了主客融合与统一。许渊冲和汪榕培是国内的典籍翻译大家,具有深厚的中西方文化、文学底蕴,为我国的典籍翻译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诗经》译本均是中国典籍翻译的典范。许渊冲的译本希望尽可能传达《诗经》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12]。汪榕培的译本以当代西方普通读者为对象,坚持“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通过英诗的形式对《诗经》进行再创作,以期英译的《诗经》能够生动逼真地再现原作的内容与精神实质,让西方读者充分领略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5]100-105。总的说来,选取的英文语料力求展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具有代表性的译者对《诗经》的理解与阐释。
(二)语料的输入
确定好语料库所选的中英文文本后,开始进行中英文语料的输入。《诗经》源语文本和现代汉语版本均可从互联网上免费下载,省去了中文语料的输入工作。笔者同时参照《大中华文库》版《诗经》(汉英对照)的源语文本和现代汉语版本,逐字逐句核对,以保证语料库中文语料的准确性。确定文本准确无误后,将文本直接转化为TXT格式,以便用于研究。所选《诗经》的四个英译本目前没有现成的电子文本,需使用扫描仪扫描和手工录入来完成英文语料的输入。完成英文语料的输入后,参照相应的纸质版仔细校对,更正语料中的错误,以保证英文语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定所选《诗经》四个英译本的文本准确无误后,将文本直接转化为TXT格式,以便用于研究。
(三)语料文本的整理
语料文本的整理主要是对语料的预处理。语料文本如果不进行清理,会导致后续的词性赋码出错或无法进行,以及词性标注和检索出现问题[13]。对文本进行预处理,通常是因为直接从网上下载的语料存在格式问题,比如多余的空格、空行、断行等,以及不合规范的符号,其中包括一些不必要的图形或符号,比如全角空格(□)、软回车(↓)等。语料中这些杂质的存在直接影响着英汉语料平行的质量。首先使用Microsoft Word 的查找与替换功能,清除所有语料中多余的空行。在编辑菜单中,单击“替换”选项。接下来单击对话框中的“高级”按钮,选择特殊字符中的“段落标记”两次,这时“查找内容”的输入框中显示“^P^P”,然后在“替换为”的输入框中选择一次特殊字符中的“段落标记”,即一个“^P”,最后点击“全部替换”,即可删除多余的空行。此外,同样采用Microsoft Word 的查找与替换功能,去除语料中多余的空格。使用快捷键“CTRL-C”和“CTRL-V”,将要删除的空格复制粘贴到“查找内容”的输入框中,下面的“替换为”输入框保持空,然后点击“全部替换”,即可删除多余的空格。运用同样的方法,去除语料中不规范的符号。
(四) 语料的分词和标注
语料整理完成后,选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开发的汉语词法分析软件ICTCLAS 3.0 对汉语语料进行自动分词处理。由于《诗经》文本采用的是古汉语,为了提高分词的准确率,需要辅以人工分词。语料标注首先对中英文语料进行元信息的标注,标注《诗经》中英文译本的标题,同时对305首作品标号。为了研究需要,采用兰卡斯特大学计算机语料库研究中心(University Centre for Computer Corpus Research on Language)开发的CLAWS词性赋码器,分别对《诗经》的四个英译文本进行词性赋码。CLAWS的最新版本是CLAWS4,使用第七代赋码集(C7tagset)。由于单机版CLAWS4是付费软件,我们使用CLAWS4的免费网络服务。以汪榕培的译本为例,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启动Internet Explorer或其他浏览器,在地址栏键入http://ucrel.lancs.ac.uk/claws/trial.html,在“Select tagset”后选择“C7”,把汪榕培的译本复制到文本输入框,点击“Tag text now”按钮。等待数秒,待赋码后的文本在网页加载后,将赋码后文本复制到Word中保存为“汪榕培译本tagged.doc”。
(五)语料的对齐
“双语对应语料库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语料对齐的质量和语料各类标注的质量。”[2]224由于《诗经》里的作品使用古代汉语,能否深入透彻地理解中文源本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词义有较大差异,存在一词多义或多词一义等语言现象。因此,《诗经》的英译本和中文源本之间很难做到词汇层对齐,主要采用句级对齐。目前还没有任何程序可以做到高准确率地把古汉语源语文本与其译文自动对齐,尤其是在句子层面。如果想要达到一定的精度和信度, 必须使用大量的手动操作[14]。语料对齐的过程主要借助UltraEdit软件辅助完成。首先使用UltraEdit软件,分别打开《诗经》的古汉语文本和白话文文本。点击“窗口”工具栏的“水平平铺”选项,打开的两个文本即会显示在同一个屏幕上。为了便于操作,建议将古汉语文本置于上半屏,白话文文本置于下半屏(见图1)。为了能够对齐两个文本,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上下移动文本。点击“窗口”工具栏的“同步”选项,使得上下两个窗口中的文本同步移动,有利于两个文本的人工对齐。
图1 借助UltraEdit打开《诗经》的古汉语文本和白话文文本
完成《诗经》中文文本对齐后,借助UltraEdit软件,逐步完成《诗经》中文源本和四个所选英译本的句级对齐。鉴于源本和译本在句子的拆分上有区别,在手动对齐文本的过程中,建议源文句子保持不动,如果译文与源文不一致,需要参照原文来调整译文。为了明晰译文具体的语言呈现方式和分析译者的翻译手法,在对齐文本时还需在译文中嵌入少量标记,例如分译标记(-SEPA-)、合译标记(-MERG-)、混译标记(-MIX-)等。对齐后的《诗经》中文源本、白话文版本、所选的四个英译本如图2所示。
图2 对齐的《诗经》中文源本、白话文版本、以及所选的四个英译本
三、结语
目前,国内缺乏语料库翻译学视角下的《诗经》英译研究[8]175,基于语料库的《诗经》英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诗经》多译本平行语料库的创建有助于更加客观、科学地开展《诗经》译者风格及英译语言特征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究《诗经》不同英译模式的根源。基于语料库的《诗经》英译研究不仅可以弥补传统《诗经》英译研究主观上的臆断,而且能够增强研究结论的效度和信度,有利于进一步拓展《诗经》英译及其研究。同时,《诗经》多译本平行语料库的建设还将为其他诗歌典籍翻译及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李玉良,王宏印.《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 36-39.
[2] 王克非.语料库翻译学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3] BAKER M.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C]//BAKER M,FRANCIS G,TOGNINI-BONELLI E.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r of John Sinclair.Philadelphia and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3:223-250.
[4] 王宏印.关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若干问题与思考[J].中国文化研究,2015(2):59-68.
[5] 汪榕培,王宏.中国典籍英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6] 黄国文.典籍翻译: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以《论语》英译为例[J].中国外语,2012(6): 64-71.
[7] 王方路.文化自觉关照下的典籍翻译:以《诗经》为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8] 梁高燕.《诗经》英译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9] 谢天振.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J].中国比较文学,2014(1):1-10.
[10] 李玉良.《诗经》英译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7.
[11] 辜正坤.世纪性诗歌翻译误区探讨与对策:兼论严复先生的翻译[J].中国翻译,2015(3): 75-81.
[12] 许渊冲.《诗经》[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760-762.
[13] 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语料库应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32-35.
[14] 王克非,等.双语对应语料库:研制与应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35-45.
(责任编辑:李晓梅)
Compilation of English-Chinese Parallel Corpus ofShijingwith Multiple Translated Versions
WU Xiaolong1, GAO Bo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 China;2.Non-English Department, Nankai University Binhai College, Tianjin 300270, China)
The compilation of English-Chinese parallel corpus ofShijingwith multiple translated versions is elaborated, focusing on discussions of selecting, parsing, tagging, annotating, and aligning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texts. The compilation of the corpus aims to expand a brand-new perspective and way for the study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Shijing, thus promot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study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Shijingand the spread ofShijingworldwide, an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other classic poetry works.
Shijing; multiple translated versions; parallel corpus
2016-09-19;
2016-10-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诗经》多译本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15YJC740102)
吴晓龙(1977—),男,河北邢台人,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高博(1986—),男,天津人,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公共外语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外语教学。
H315.9
A
1674-0297(2017)02-01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