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中职语文成为人文教育的枢纽作用

2017-05-10肖俊杉

速读·下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中职语文教育

肖俊杉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中职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及人文教育的必要性,最后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体悟,呼吁中职语文要努力探寻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养而努力,为社会培养技能和素养双赢的实用人才。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文素养;教育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定位、培养目标、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中职学校在与同类学校竞争中,片面强化自己的”职业”特色,在加大职业技能训练力度的同时,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了职业教育的偏颇。其实,在中职教育中,语文教学正承载人文教育的同时,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起着枢纽的作用。

一、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

教育的实质是育人,因此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是帮助人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使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并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现今的职业教育多以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为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许多学校矫枉过正,不愿把时间花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有意无意的把职业技能的训练与人文素质的培养,人为地对立起来。在职业化教育理念无限扩张的前提下,唯技术是从,教学的工具化、功利化色彩越来越浓厚,人文教育备受排挤。结果造成中职教育的基础课程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普遍不受重视。

其命运或是课时一再被压缩,或是被改头换面成更具实用价值的诸如“应用写作”、“演讲与口才”之类的课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缺位。而另一方面,由于人文教育的缺失和人文精神的低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文化素养贫乏,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人文价值模糊,法制意识淡薄。他们普遍说不好、用不好自己的母语,欠缺参与人文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缺乏探求知识的欲望及创新精神,学习目的只停留在应付考试上。他们知识面狭窄,写起文章来错字连篇、词不达意,有技术无人文。如果我们继续无视中职教育中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继续对人文类课程大加砍削,只看对将来找工作、赚钱有没有用,一切都从功利主义出发,那么中职学校制造的只能是一群社会这个大机器上的螺帽、螺钉、齿轮而已。

所以,要改变目前中职教育教学现状,就应从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手。

二、中职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新的岗位层出不穷。企业在国内外的激烈竞争中能否取得优势,将越来越取决于人才质量的高低。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具有相当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人文科学精神等综合性知识与能力。以此对照,就要求中职生也必须尽快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所以,本身就具备人文属性的语文学科在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培养中就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学科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容,教师对语法知识、阅读技巧、写作技巧的讲授,对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对课文的点评,就是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就是在传播人文理念。此外,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还会将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尽可能多地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发挥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进行自我完善。

三、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过程中的细节

人文素质的提高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

(1)语文教学中要树立人文教育理念。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汲取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养分和西方人文观念,在专业教育中融人人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培养“人”的最终目标。同时,树立文化多元化理念和保护与加强本土文化的理念。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在教材中挖掘我们的传统文化内涵,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欣赏其他文化。这样,既使学生形成道德判断力,又能传承民族文化,拓展文化内涵,实现“做人”和“做事”的完美统一。

(2)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人文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过程,强调个体认识和内心体验,需要个体自己去体会、理解与认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将课文改编成短剧,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如组织学生进行诗朗诵。在“西北望射天狼”里体会苏轼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在舒婷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里感悟爱的真谛。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技能目标,同时学生在实践中陶冶了情操,学会“做人”。

学生可以从语文课本中领略朱自清的父子情深,老舍的猫的让人怜爱,冰心的小橘灯的通明彻亮;可以让学生认识为国尽忠,为义捐躯的屈原、文天祥和史可法“有重于社稷”的“匹夫”;可以让学生感受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刘和珍、殷夫、布鲁诺等人的磅礴正气。这些与教材有关的古今中外的形象,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这种生命的脉动和汩汩血流的跃动,感受到这种生命价值的提升。如给学生讲述“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故事,可以使学生钦佩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精神;阅读《将近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拿来主义》等作品,可以让学生感悟美好的未來靠自己去奋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奋然表白,“匕首和投枪”显示出一种人格独立的精神,一种人格的尊严和不屈的意志,从而培养了学生追求人类尊严,人格独立的人文精神。

可见,语文教学过程应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担负起”树人”的责任,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学生。这就是说,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职业学校应该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正确认识,高度重视学生职业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教育,培养其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足够的合作意识,建立对群体和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和文化底蕴。在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他的未来。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中职语文成为人文教育的枢纽作用。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中职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