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发问的困惑”及其原因分析

2017-05-10李振熠

新课程·中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课堂问题问题意识

李振熠

(甘肃省庆城县陇东中学)

摘 要:问题引入是教师引入课堂教學常用的教法。因问题而生疑,因疑惑而思考探索,这是师生喜爱的教学过程。但学生生成疑惑并不容易,既需要一定的情景和知识基础,又需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在提问之前,教师需要做好铺垫,将学生逐步引入“问题”的疑惑情境中,使其渐生疑窦、形成问题,这时展开教学就顺理成章。

关键词:课堂问题;问题意识;问题困惑症

学生面对课堂问题,无论是教师提出来的问题,还是他们在课本中看到的,觉得“不知道在问什么”,这种心理现象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他们在观看地图、听取一堂讲解或解答习题时,不同的学生所感觉或意识到的“问题”不同,对其思维影响也是不同的。一堂课中,学前有疑难,学时有印象,学完有所感,这才是富有成效的学习。

在目前倡导的教学过程中,“启发式”特征的教法最为流行。在教学过程开始时,教师不再直接讲述相关知识,而是首先设法使学生进入思维矛盾或意识困惑、疑难状态,接着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思考探索状态,开始课堂的学习过程。因此“设疑”和“提问”就成为教师实行的主要启发、诱导方式之一。

为了达到间接启发学生动脑思维的目的,一般采取“以问题造疑,以媒体造势,以分析言语引导”的做法。因此,课堂上教师首先发问,学生随之开口响应的“问答式”教法是很普遍的。在一节课中的大多数时间里,学生总是处在“面向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活动过程中。问题是学习活动的“核心”,而“设置问题,循序渐进,导向答案”就是课堂主导者的主要教学环节。但教师在备课时能否设计出恰当的“问题及其组合结构”,是这类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为了设计出良好的“问题及其组合结构”,在进行教材分析时,教师先将学习对象分解成一个个小模块,然后设计出一系列关联的问题,形成一个“问题序列”,让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并逐步达到学习目标。

“问题困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对于教师的发问,无任何疑难感觉或疑难意识,老师究竟在问什么或他所问的问题是什么意思?(2)教师的发问与本节课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甚至觉得这是一个与本节课学习几乎无关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肯定有道理,但这些问题对于我而言是难了点,该问题与我的知识水平之间跨度太大,我不知从何处去找答案。(4)那么明摆着的事情也会成为一个问题?上述困惑,使一些学生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受益,更谈不上理解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没有将学生引进相关问题的思维情境中

人们常常是在行为中先遇到了麻烦,然后才意识到思维中出现了问题。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行为过程与出乎意料的问题不期而遇,才会深切地感觉到问题或遇到了疑难。学生思维中,问题能否生成,不是教师一问就能形成的。思维中生成问题或疑难,需要许多条件与环境氛围。况且一节课时间有限,教师给出了许多问题,学生还有一个理解问题的过程,在一些学生未能明辨问题之前,即要求解答,其结果可想而知。

二、学生自身知识方面的缺陷,这主要是所谓的“概念不清”

概念不清主要指以下两点:

1.对于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文字、符号等层面上,而没有将它与所学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结果是学得的概念仅有其名而不得其实。

2.只关注具体事物而不善于概括,具体事物难以归类、概括,使之系统化,结果仅仅得到了零散的个别知识。而真正的、有用的概念是:“图形、符号、术语—语言表证—具体事象”等几个方面的密切关联。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什么、知什么、会什么的目的,才能学以致用。

三、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心里只觉得“这与自己目前或以后的生活无关或用处不大”,找出答案又有何用

实用性是学习的心理动机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地理科学具有显著的空间特征与综合性特征,其实用性不仅仅对个人的生活有用,更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把握全局、关注社会总体状态的能力形成与发展方面。对于区域性的社会问题由“感兴趣”发展到“关注或担心”,表现出一个人的社会价值观的发展过程。

所以,学生对于知识“有用与无用”的认识,不完全是知识方面的疑难,而且关联着个人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即单纯地从学习方面而言,社会价值观念影响着他们对于事关社会或地理环境全局性概念的生成,相应的社会价值观就显得必不可少。这类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显然需要相应的社会价值观来支持。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问题”的产生并非一句话就可以引起心理感应,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首先创设“使学生生成问题的情景”,而后让他们的思维一步一步地陷入疑惑、形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教师要明白,要在别人心中形成一个问题,是一件复杂的双向交流过程。而只有通过问题,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其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顾润生.浅议学生主动发问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0.

[2]李莉.教学中发问的几点思考[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8.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课堂问题问题意识
提问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探讨课堂中问题的有效性
高中政治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选择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