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永远充满“?”
2017-05-10徐英
徐英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培养创新精神的根本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并乐于提出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内化。本文从更新教育理念出发,探索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入手,探讨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必要性及具体做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 质疑能力 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进”。从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看,任何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都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学习亦是如此,“疑”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创新思维的开始。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就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诚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质疑,就是学会创新。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会解题,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主动积极的学,要善于思考,并能自主提出问题,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重新审视问题,从而产生思维的动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培养创新精神的根本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而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内化。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很少看到学生会质疑老师,或质疑学生的回答,更是很难看到学生会提出问题,而现代教育的学生观则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看中西方家长在孩子学习上的态度,中国的家长最常说的是:“上课要认真,不许随便讲话。”“今天你答对了老师的几个问题?”而西方的家长则会问:“今天你给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 同样是家长,我们却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中国家长只关注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而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是否进行了思考,有没有自己的创见。由此可见,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质疑,成为学习的主人。
1.在教学思想上
反对僵化式,坚持发展式,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要善于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2.在教学方式上
反对封闭式,坚持开放式,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实践提供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和自我体验的机会。
3.在教学方法上
反对注入式,坚持探索式,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在教学内容上
反对本本式,坚持生活式,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有问可提”。
5.在教学评价上
反对分数式,坚持多元化,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坚持从多角度评价学生,重过程,轻结果。
二、鼓励积极思考,培养问题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会问”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只有带着疑问,在“为什么会这样?”的情境下,思维才会开启,在“要怎么办呢?”的情境中思维才会深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要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如:在《圆的认识》时,在导入部分,老师给学生分别出示了两种不同的“汽车”:一只小狗开着一辆方形车轮的小汽车,一只猴子开着一辆圆形车轮的汽车。视频一出现,学生就哗然大笑,于是老师问:“笑什么?”同学们纷纷说这不科学。这时,老师没有急着揭示课题,而是停下来,留给充裕的时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什么车轮做成方的就不科学呢?”“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就能滚,就跑得快呢?”“圆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再顺势点拨,更显得水到渠成了。显然,这一贴近生活的情境创设,很容易就激发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也能提出问题,并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好的掌握了数学知识,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见其十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联系实际,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想问”呢? 首先,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出问题创设好条件;其次,教学中可将教材与生活实际进行重组,让学生有问题可问。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份小研究:调查记录:(1)走进超市,记录下你看到的百分数;(2)阅读报纸,记录下你看到的百分数;(3)打开电视,记录下你看到的百分数;(4)观察你记录下的百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和问题?学生在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时,一方面让学生对百分数有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另一方面,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好百分数的欲望。在课上,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争先质疑问难,提出了较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表示食品营养成分时,为什么都用百分数,而不用分数或小数?”“百分数的分子为什么可以是小数或可以比100大?”“百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以约分吗?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百分数为什么都不带单位名称?”等问题。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培养了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想提出问题,有问题可提。
3.构建成就动机,让学生“敢问”
老师在小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極其崇高的,教师对学生所作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能被老师认可。因此,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价值大小,都应宽容处之、妥善思考、及时鼓励、及时表扬,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来表达自己的赏识之情,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如:有一次,上公开课《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出示课题后,老师就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呢?”也许是因为后面坐着很多老师听课,心里紧张的缘故,问题一出,竟然没有一个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时,老师没有放弃,而是用信任和鼓励的眼光注视着同学们并说:“同学们,不用紧张,你想说什么,就起来说,老师相信你!”这时,发现有一位同学慢慢地举起了手,但一会儿又放下了,这样反复了几次,还是勇气不够,于是老师再次用信任的眼光看了他一下并微笑着点了点头,他终于站了起来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我想知道什么叫三角形?”“问得好。”老师高兴地说:“同学们,我们为这位同学能提出第一个问题而鼓掌,更为他的勇气鼓掌。”听課的老师和同学们都鼓起了掌,这位同学呢,当然非常高兴。这时,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把手举的高高的,“老师,我想知道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老师,我想知道三角形可以分成几类”……“数子千过,莫如奖子一长。”给学生善意地表扬,让学生获得内在的满足,交给学生信任地钥匙,开启学生心灵智慧的大门。
4.促进知识内化,让学生善“辩”
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会问”“想问”“敢问”,还要让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中学会“争辩”,在“争辩”中再次质疑,从而真正达到知识的内化。学生不是被动的机器,而是有主观能动的活生生的人,学生学习知识都要通过自身的内化活动来实现,而光靠简单的自我提问还不够,还需要与同伴间进行质疑、争辩,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知识的内化,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学生便是通过不断质疑、争辩而总结出来的,从“只要个位上是3的倍数,就能被3整除”,到“只要一个数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到最后讨论得出:“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其间同学们通过质疑、争辩、验证,一次一次推翻,又一次次总结,逐步获取新知,得出规律,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只有放手让学生去提问,去质疑,去争辩,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才会浓厚,学生的思维才能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才能得以激发,才能真正尊重学生个性,才能让学生永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