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香熏炉的文化功能探究
2017-05-09彭思提
彭思提
摘 要:香薰炉的发展源远流长,秦汉时期香文化初步发展,汉唐时期形成,两宋兴盛,明代成熟。于高峰时期的宋代,因为用香形式和文化审美的改变,香薰炉的造型也有所不同,除了实用功能香薰炉还承载着具体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皇宫贵族——君权专政的体现与身份地位的象征;宗教阶层——强化宗教意识,有利于宗教的传播;文人阶层——身份的象征,精神的寄托与追求;世俗生活——增添生活情趣。
关键词:宋代香熏炉;文化功能;審美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在宋代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宋代的香熏炉有着独特的形制和美学意蕴,细腻淡雅,平易近人,背后隐藏着不同的文化功能。本文对宋代香薰炉文化功能的研究涵盖了使用香炉的各个阶层,从高堂寺院进入寻常百姓家,用香平民化趋势遍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宫廷宴会、婚礼庆典、茶房酒楼、书室闺阁、生老病死等各类场所都用香而且讲究用香的仪式和规范。文人墨客雅集成风,每雅集必焚香唱和,一批文人闻香悟人生,留下了许多能与唐诗媲美的不朽词句。宋代香道的繁荣标志着中华香道进入了高峰时期。一是香料充足,质地层次货真价实;二是官民共享,各个阶层都可以用香;三是香具制作精美,各种样式出新出奇;四是香道理论集成;五是香道技巧与技艺趋于完善;六是出现了许多官方烧制的陶瓷香炉,发明了许多与香道精神一致的香印,更好地体现了人的审美追求。被后世称道的人文四雅事(品香、听琴、插花、赏画)就是宋代形成的。
图1为著名的宋代画作《清明上河图》上,贩卖珠宝香料的商店,其中一家“刘氏上色沉檀拣香铺”的招牌就呈现在主干道显眼的位置。
一、皇宫贵族
苏轼在《书赠孙书静》云:“今日于叔静家饮官法酒,烹团茶,烧衙香,皆北归喜事。”可见北宋初年,焚香即使是在皇宫贵族里也算是奢侈品,上层贵族用香的具体事宜有着多方面的体现,使得香炉风靡起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祭祀行礼
祭祀是皇室用香的重要活动,以显示作为焚烧香料的载体-香炉被上层统治者仪式化,成为精神层面的物化。在带有浓厚政治意味的礼佛祭祀活动中,香炉的形制有着特殊的意味。如《番王礼佛图》(图2),其中一个供养人手捧炉身装饰着刻花的高足杯式炉,样似耀州窑制品。
(二)权贵雅宴
宋代有专门的四司六局办理权贵们聚会中的焚香之事,赵佶的《听琴图》里面描绘道具除琴案外,仅一几,几上置薰炉,香烟袅袅(图3)。
统治阶层用香以显示威仪,加强君主专制。狻猊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一种形象,是兽中王,常被放置在朝堂之上,形制较大,彰显天子的威严。
(三)设香药局
《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唯香之为利博,故以官为市焉。”北宋时期,泉州、杭州、广州等地设置了市舶司,是重要的海上贸易进出口。当朝政府规定了多种香料只能由政府专卖,不得在民间私自交易,从中可以窥见到当时的香料用量之大。
二、香炉的宗教意识形态功能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发生关系,宗教人士对意识形态的强化由于唐末时的灭佛运动导致宋朝佛教逐步衰败,而本土兴起的道教却在宋代发展起来。在宗教器具设计中,将具代表性的宗教元素使用在器具的设计上,成为强化宗教意识的主要做法。佛教与道教香炉种类丰富,佛用香炉根据用法可分为手持香炉与供奉香炉。手持香炉如长柄香炉,供奉香炉形制繁多,如莲花香炉、百宝香炉、多足香炉、高足香炉,等等。另外还有与道教文化息息相关的博山炉。不同形制的香炉都是宗教意识具象化的表现,升腾萦绕于山峦之间,好似仙境中的神山,其形制和纹饰都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
三、文人阶层的精神意趣追求
宋代政治上的重文轻武,文人阶层的丰满使得整个文化气息变得风雅。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数位“雅致”皇帝对整个社会文化审美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熏香器具常出现在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中,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里“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醉花阴》里“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词中的“金猊”、“金兽”都是这种用来熏香的器具。宋代文人地位的崛起给香炉的发展带来一股清新之风。文人使用香炉主要在于彰显身份地位,满足精神追求。读书时燃上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
宋代香薰炉的性制和审美意蕴受多方面的影响:金石学的理念使香炉出现、器形仿古流理学的盛行、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的主导。
(一)“器型仿古”的香炉造型理念
北宋提倡恢复礼制,因为在建朝之初,面对这势力强大的外族侵略,欲“凸显自身国家的合法性轮廓,张扬自身文化的合理性意义”,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以三代为蓝本重整礼制”是当时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出现了古物收集热潮。欧阳修的《集古录》、刘敞的《先秦古器图》、吕大临的《考古图》等都是相关研究代表。宋代出现了大量仿青铜器造型的瓷香炉,如鼎式炉、鬲式炉、簋式炉、尊式炉等。
(二)“朴素为贵”的造物风尚
“师道退朝,必引当代英俊宴集园池,而文会之盛,当时莫比”[3],可见当时文化交流之盛,“燕居焚香”已然成为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随着审美趣味的改变,宋代香具的形制也悄然发生变化,从质地来说,陶瓷器的实用取代了富丽堂皇的金属器,体量也随着变小,讲究“重出香忌出烟”。容积太大则容易使空气过多造成火力过旺,使得香料焦灼,容积太小则易形成暗火,使火力过弱造成出香不充分。宋瓷香炉的装饰特点趋向简洁、清丽,端庄、不多作装饰痕迹,恰到好处,充分体现出宋代审美含蓄空灵的雅文化品格。
四、普通民众的生活情趣需求
早期的用香多出现在皇宫贵族里,为他们的日常品,普通平民百姓是无福享用的。从宋之后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已十分密切。宋代的史书到明清小说的描述都可看到这一时期,和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香饼、香丸、线香等,还广泛使用“印香”。
(一)世俗生活的风雅化
香炉初生之时,就是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存在,后逐渐衍生出各种基于精神层面的文化功用。然而,当返璞归真回归现实生活之时,香炉的普适性与实效性才是最为真实的。宋代人喜欢随身携带香逑、佩戴香囊、香球。不仅可避邪、装饰,也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此外,逢宴会时喜焚香助兴,轻歌曼舞时香烟缭绕,增添了宴会庆典的欢乐气氛。
(二)传统生活方式的传承与延续
跟官用香炉相比,民用香炉少了附丽价值,却多了普适价值,香炉与香料的药用功能与熏衣被的实用功能也正是其传承和延续的具体表现。用香炉熏衣被不仅能让香味弥久不散,还去潮除湿。这种生活中真实的使用场景被书画记录,成为生活意趣的艺术符号,留给世人遐想。
五、结语
宋代作为继汉代后另一个香熏文化的发展高潮。由上述可知香炉承载的不仅只有燃香功能,还有宋人的精神。从功能角度了解香具造型特征,同时了解宋代人特殊审美风尚和工艺技术的发展,并丰富现代对宋代香具造型的研究思路,为今后对宋代香具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也为现代香具的造型设计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以熏香具为载体,了解用香的方式与香的价值,对香道的继承与拓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宋史·礼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张采民,张石川注评.庄子注评[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330.
[3][后晋]刘咰等.旧唐书·卷六十三·杨师道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2383.
[4]杨万里.“烧香七言”[M].全宋诗(册四二):181.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