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外延性扩张与区域经济增长
2017-05-09邵学峰梁志元
邵学峰 梁志元
摘要:通过对东三省2004-2014年二三产业增加值、资本存量、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四项数据,采用空间计量分析的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对国有建设用地投入与经济增长关联性进行分析,发现东三省尤其是吉林省长期以来的土地供应和土地财政制度逐步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效率,进而降低了资本使用效率,导致国有建设用地投入和二三产业经济增长出现了负相关。说明东三省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具有可持续性,转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到了关键节点。
关键词:经济增长;土地使用;国有土地管理;空间计量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9.10
中图分类号:17061.5;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9-0041-05
1.问题的提出
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是由供给决定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都是从生产方面进行社会财富增长的研究,正如配第所言“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萨伊更是将财富增长归结为生产三要素,即劳动、土地和资本的共同作用。然而Solow、Swan等新古典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时,认为劳动、资本、技术进步等因素尤为重要,忽视了土地的作用。新古典经济学派忽视土地要素的原因在于土地资源有限,长期供给缺乏弹性,在土地上连续追加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一种弥合两派观点的理论。Miller和Upton将影响经济增长的技术分为“土地密集型技术”和“固定报酬技术”。“土地密集型技术”主要体现在前工业化时期,这一时期技术进步缓慢,由于土地数量基本固定,劳动的边际产出递减,增加劳动和资本投入,总产出增加但人均产出基本不变。“固定报酬技术”主要体现在工业化时期,这一时期技术进步飞速,改变了资本和劳动边际产出递减的趋势,经济增长逐渐摆脱了土地束缚,因而土地要素在这一时期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下降。Hansen和Prescott认同资本、劳动力、土地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并将“土地密集型技术”称为“马尔萨斯技术”,前工业时期的经济增长方式称为“马尔萨斯增长”。Ngai将土地要素纳入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并引入索洛技术,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源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即处在由“马尔萨斯增长”向“索洛增长”转型中,所以中国当前阶段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建设阶段,土地政策与西方国家不同,具有一定特殊性。首先,土地总量虽然固定,但城乡建设用地比例结构通过我国特有的土地转用制度可以变化,使得我国土地要素相对于国外具有一定弹性。其次,在我国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下,通过征地建设用地总量扩张,货币宽松环境下导致投资规模增长,从而社会资本存量增加,进而影响了经济增长。直观经验看,多年来通过“土地财政”我国各地方政府资金充盈,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增长助力很大,土地要素虽然不直接参与生产,但对经济增长有间接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对土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不多,集中在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土地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以及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土地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缺少研究。如王建康、谷国锋基于c-D生产函数,构建中国285个地级市2003~2012年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城市建设用地投入对全国以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认为土地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狄剑光、武康平认为建筑用地代表土地承载空间大小,通过模型计算了我国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谭术魁利用空间面板数据分析了土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认为土地要素投入对当地经济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于带动区域合作,发展规模经济作用有限,而劳动力和资本通过技术、知识外溢等方式对地区经济联动有很大贡献。此外李名峰、楼江、宦曼婷、李静、丰雷、魏丽、蒋妍等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定量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学者都认为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尹峰等利用30个省或直辖市1999-2005年数据进行空间计量分析,得出建设用地投入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结论,但并不显著。钱颖一认为土地要素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主要有两方面:新古典理论中讨论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地理、开放和制度。这种研究结论差异可能说明由于土地并不直接参与生产,只是作为生产的承载空间间接发挥作用,因而土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能存在临界点,即受土地所承载的生产要素影响,而并不是土地要素投入越多产出越多。
2014年,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速度全面下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东三省的经济发展模式简单概括就是一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即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基于土地财政的城市扩容运动。东三省2004~2013年以不变价格计算,固定资产年投资额增长6.7倍,城市建设用地年投入量增长1.4倍,这种投资效率如何呢?生产要素的投入一般要经历从规模收益递增到规模收益递减的阶段,要探究东三省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就要分析土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处在规模效应的哪个阶段以及应采取的措施,这正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
2.模型和數据
2.3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是2004-2014年吉林省9个地级市(包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9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源均为《吉林省统计年鉴》《辽宁省统计年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5-2015)。其中:
经济增长指标Y的衡量标准是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将2004年的数据作为不变价格基期,按照价格指数进行平减,目的是减少物价变动对增加值的影响。
各市资本存量代表资本要素K。资本存量数据估算的参考公式为Kt=(1-δ)Ki+It,其中8代表折旧率,设值为0.096;It代表固定资产投资额,将2004年的数据作为不变价格基期,按照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各市二三产业的从业人数代表劳动力要素L。
各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代表土地要素s。
2.4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的关键是设定空间权重矩阵。空间权重矩阵所代表的是其他区域经济增长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由于近年来东三省经济发展增速缓慢,不同地级市问经济发展相对独立,出现贫困地区与较发达地区经济关联性不高的局面。本文采用基本的二元邻接矩阵来设定权重矩阵,假设条件设定为只有相邻城市间才存在经济关联的现象,这也与Moran指数的情况符合。
2.5空间面板模型的设定
按照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观点,通过空间权重矩阵将空间滞后误差(空间滞后因变量)加入普通面板模型,即转化为空间面板模型。
3.实证结果
3.1空间自相关
进行估计前,首先要测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空间依赖性,本文通过arcgis软件进行Moran I检验完成。以二三产业增加值为滞后变量分别考察2004-2014年东三省35个地级市(不含大兴安岭地区)的空间相关情况。2004~2014年东三省二三产业增加值的Moran I指数均在O.1附近,且P<0.1,说明东三省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即距离近的地级市间存在空间衍射效应。值得注意的是,东三省二三产业增加值Moran指数值偏低,变量聚集度不高,这可能与吉林省经济不发达,各城市问经济联结弱有一定关系。
3.2模型估计结果和分析
本文运用Matlab软件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块(Spatialeconomet)进行估计。2004~2014年全样本估计结果见表2、表3。
从R-squared、Corr-squared和Log-likelihood统计量来看,SLM、SEM两种模型均具有较好的拟合度,表明纳入资本存量、二三产业人数、国有建设用地3个变量和空间相关性的生产函数能较好地解释要素投入与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关系。
空间自回归系数p表明本地区城市间的溢出明显,即要素投入不仅能够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还能通过技术、管理等因素的溢出提高其他区域要素投入的使用效率,进而促进其他区域经济增长。
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对模型的适用性问题,Hansman首先提出了一种检验方法,称作Hausman检验。即把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回归结果相比较,若回归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确定选择固定效应的结果;若回归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确定选择随机效应的结果。从Hausman检验结果看,总体上显著拒绝了随机效应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更好。
SLM、SEM模型的空间相关性系数大多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LR-test结果也肯定了这一点。由于固定效应模型效果更好,仅分析固定效应模型。SLM、SEM的固定效应模型中,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和固定资产投入与二三产业增加值正相关,且多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与增长理论的预测和国内学者的实证结果吻合,本文不再赘述;SLM、SEM的固定效应模型中建设用地投入与二三产业增加值负相关,但不显著。
根据Hausman检验,运用固定效应进行估计效果更好,分省的检验结果见表4。
吉林、辽宁、黑龙江各省劳动力投入与固定资产投入与二三产业增加值均显著正相关,吉林省建设用地投入与二三产业增加值在10%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辽宁和黑龙江无显著相关性。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空间计量结果与国内部分学者的研究有所不同,如谭术魁在全国建设用地投入对二三产业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研究中,认为建设用地投入对二三产业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尹峰通过对全国经济增长和建设用地投入进行空间计量分析,得出建设用地投入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结论,但并不显著;李明月通过对上海市1991~2002年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结论为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有正的产出弹性。
4.进一步讨论
建设用地投入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的影响,其中资本存量是间接变量。相关学者和管理者普遍认为,由于投资的积累导致社会资本存量增加,所以投资增幅与用地规模的扩张呈正相关。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是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既取决于资本积累的总量,还取决于资本的结构和使用效率。
将资本除以产出作为资本使用效率指标,用K/Y表示,可反映出每生产1元价值的物品需要投入的资本额。当技术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较高时,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每一单位产出需要投入的资本额就会减少,反映到K/Y的比率就会下降;当每一单位产出需要较多的资本投入时,K/Y的比率会提高,表明经济结构不合理。Kaldor认为,非因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效率提高产生的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必然导致“资本/产出”比率逐年增加。资本使用效率下降,经济增长只能靠逐年提高投资增长率来保证,而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追加下去。另外,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约束,单位投资的效应必然逐年下降,所以这种增长模式是不可能持续的。
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梳理,同样以2004年为基期,将二三产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平减后按照折旧率为0.096进行资本存量估算,计算资本一产出比率,发现东三省建设用地产出比率具有逐年增加的特点(见表5)。
东三省和上海市資本一产出比率都具有逐年递增的特点,2004年吉林、辽宁、黑龙江、上海分别为0.35元、0.41元、0.29元、0.39元资本存量便可以生产l元产出,而到2014年吉林、辽宁、黑龙江、上海分别为11.28元、11.58元、7.39元、3.25元资本存量才能生产1元产出,资本的产出效率逐年降低。
此外可以发现,除2014年外,吉林省历年资本一产出比率均为最高,即资本的使用效率最差,上海市历年资本一产出比率最低,资本使用效率最高。这就是上海市土地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而东三省土地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负相关的原因,即虽然资本一产出比率随着固定资产投资高歌猛进,各省均逐年提高,但上海市增加幅度小,尚处在生产的规模递增阶段,而东三省资本一产出比率增幅较大,已由生产规模递增阶段进入生产规模递减阶段。
下面分析建设用地增长如何导致资本一产出比率上升:
(1)建设用地规模扩张导致投资增幅过快和投资效率下降。资本存量并不是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增长,其规模和结构需与经济相协调,并不是投资的增幅越多越能够拉动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中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由1980年的20%上升到2005年的49%。张军认为,我国从最初较低的资本产出率上升到2005年的49%,其中1994年是一个转折点。自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分税制改革,使中央政府财力极度分散、中央控制宏观经济能力下降这一趋势得到遏制。但分税制使得地方政府财力大幅缩水,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只能发展土地财政,通过土地出让收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辅以出让金部分返还、税收优惠等措施大力招商引资,拉动地方经济。然而,地方政府在使用土地出让金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时有盲目扩张倾向,即在没有考虑人口、经济结构等因素的情况下,急于壮大城市规模,扩大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产生了一定低效率的投资。此外,部分地方政府还将资金用于兴建楼堂馆所、广场等形象工程。
需要指出的是,在土地财政的逻辑下,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城市规模的行为具有内在必然性,因为只有地方政府不断地征收城郊农地,变农地为国有建设用地,基于土地出让的土地财政才能持续。为了使拟出让地具有招商吸引力,必须通过七通一平变“生地”为“熟地”,但“熟地”并不一定能够马上出让并投入生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投资沉淀。因此,正是这种“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投资模式导致投资增幅过快和投资效率下降。
(2)建设用地规模扩张导致资本存量的物质结构和空间结构失衡。物质结构失衡方面,尹峰认为扩张的土地政策使得土地供应增加,从而减少了建筑的相对成本,即投资建筑的成本相对较低,导致越来越多的资源涌入建筑领域,不断压缩了对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的投入,这使得我国资本存量中反映技术进步的占比不断降低。空间结构失衡方面,投资既可以是外延式的,也可以是内涵式的。对国有建设用地来讲,外延式投资指投资是在新增建设用地上进行,表现为城市面积的扩大;内涵式投资指投资是在原有建设用地上进行,表现为原有城市区域容积率上升。Knlgman认为,在对一块建设用地的使用尚未饱和之前,对其进行连续投资形成产业集聚,对分工协作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够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因而此时进行内涵式投资是有效率的。当产业和人口集聚到一定程度,基础设施被过度使用,生产生活的不便利使生产生活成本上升,這时新增建设用地的使用才能够产生更高收益。
我国目前正处在建设用地规模急剧扩张的阶段,而我国是不是正处在内涵式投资收益递减的阶段呢?黄小虎认为,我国目前并没有充分使用城区土地,控制城市的外延化扩张,进行内涵式投资对城市化进程是有利的。对企业和政府而言,老城区拆迁成本高,在现有土地连续投资的成本高于买新地建设的成本(很大一部分是进行房地产建设,等待房价、地价提高后投机),我国过低的土地供应价格导致地方政府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更偏向于外延式扩张。外延式城市扩张使资本的收益递增还未达到最高点便开始下降,降低了资本的使用效率,既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又不能充分利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集聚效应。
(3)廉价供应土地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市场经济是通过将资源分配给出价最高的需求者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因为最有效率的使用者对土地使用的投入产出比较高,能够接受较高的土地价格,而效率较低的土地使用者对土地使用的投入产出比较低,只能够接受较低的土地价格。当政府不干预土地价格时,市场通过供给需求的状况,自动形成最合理的土地价格,使得土地配给给最有效率的使用者。当政府干预土地市场,廉价出让土地,以量换价追求短期财政收入增长时,市场不能够通过价格机制判断效率高和效率低的土地使用者,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政府来分配土地,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一部分低效率的土地需求者获得了土地,拉低了整体投资效率。
5.简要结论
近十年房地产行业的繁荣,使政府新增建设用地更多地流向了房地产领域。另外,在土地财政的激励下,地方政府通过不断扩张城市外延,大肆招商,廉价供应了大量土地。这两方面因素的结合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成为暴利行业,这种行业间利润水平的变化,导致资金更多地流人房地产领域而不是生产领域,进一步加大了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的阻力。对东三省2004~2014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和建设用地投入的空间计量分析表明,东三省长期以来的土地供应和土地财政制度逐步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效率,进而降低了资本使用效率,使得建设用地投入和二三产业经济增长出现了负相关。我国其他学者对全国数据的研究表明,整体上建设用地投入和经济增长正相关。东三省建设用地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性说明,东三省原有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已到了转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节点。相对于全国来看,东三省粗放式增长已经进入规模收益递减阶段,必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投入量,走内涵式城市化路线,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进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