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身图案符号传达对傣族审美文化的研究与保护

2017-05-08毕晓琳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统习俗文化特征文化符号

毕晓琳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最精华部分,是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统文化可以变异、创新、重构,但文化遗产却只能保护其原形态,不能重新创造。

透过文身图案、符号传达的丰富生动的信息,可以解读出傣族先民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

傣族文身成为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方式。文身不仅只是原始巫术咒语护身的方法,而且成了膜拜佛祖,推行佛学佛理,利用佛教礼仪,符箓令牌护身的法宝。

关键词:文化特征;文化符号;审美意义;传统习俗;图案传达

在现代社会中,文身、穿孔、镶嵌等既被视为另类的先锋艺术行为,又被看作是人体自残的装饰。在这种近乎自残装饰的背后,却深深地烙着上千年历史的印记。在世界的许多民族中,文身曾经是古老文明中构成早期宗教与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傣族男性长老身上文身的图案则是“百越”民族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特征,是傣族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种类繁多的文化艺术中最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审美意义。透过文身图案、符号传达的丰富生动的信息,可以解读出傣族先民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然而,现在100多万傣族人口中,把这种标志性图案文遍全身者已寥寥无几,局部文身者也不太多见。傣族文身图案的文化符号快要消亡的这一点就能得到充分的验证。

一、傣族文身的文化发源及意识象征

傣族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积淀丰厚,由于傣族聚居地所处的特殊区位和汉文化、东南亚文化、印度文化的影响和交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对傣族祖先来说,自然界一切都带着神秘的色彩,当复杂多变的自然灾害威胁他们的生命时,他们除了本能的躲避外,唯一能求助的就是幻想中的神灵。为了求得神的庇护,他们除了把所能获取的食物供奉给神,还以自己认为最能表达对神的敬畏的虔诚方式--音乐舞蹈和“断发文身”等方式来求得神的欢心。这样就形成了奇特的习俗--文身,傣语叫“沙墨”。男人们在腿、胸、背、臂等身体部位,一针一针刺出各种纹饰,再在皮肤上涂以蓝靛或动物胆汁等使皮肤按照针刺的纹饰变成青色而终生不褪,近乎自残的针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通常文身者要忍受发炎、肿胀的身体痛苦。但出于对神灵的信仰,认为文身的纹饰能让神灵的庇护围绕在身边,所以傣族的传统审美观念认为“是男人就要文身,越多越好。在宗教思想和审美观的支配下,男孩进佛寺当了和尚长到十一岁以后,就可以文身了。 男孩在父母的安排下,让文身的师傅,傣语称“波虎”为男孩文身。波虎通晓傣文,还要具备巫术、医药等方面的知识。波虎把文身图案样本让文身者选好喜欢或需要的纹样,便在选定的日子举行仪式进行文身。也有的是由当地德高望重的大佛爷或祜巴画好咒符、咒语然后由文身师傅照图文刺的。

文身是打开傣族古代社会文化神秘之门的钥匙。古代社会中的傣族先民,处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局限性,对许多自然现象的解释都带有极其神秘的色彩。如傣族的“呼拉”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是傣族群众心目中既深奥难测,又充满神秘色彩的知识宝库。其中的天文历法、巫术、占卜、风水,往往是相互结合,互相联系在一起的。 “波虎”能把由图案和咒语组成的文饰符号,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表现出来,例如:文在身上,画在纸上,打刻在铜牌、手镯上,作为饰物佩戴在身上作护身符,亦可打在黄金、白银的薄片上镶在皮肤下面。其中,写画在纸上的可以烧了吞进肚里。据称,凡是这样做的人,都有一种超出常人的感觉和神力,除了能消灾避祸,还能预测吉凶;凡是把黄金、白银的薄片上镶在皮肤下面有“谚”的人,都会有一种超出常人的功力,力大无比。身体也会变得特别的热。所以,镶过“谚”的人一般过几年就要取出。此外,“谚”还有特别的功能:某男追求某女不成,如果请波虎文上某种咒语或符箓再去追求,就能如愿以偿,等等。

二、傣族文身图案特点及文化符号的融合

文身是傣族的传统习俗,是贝叶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袭于百越族群远古习俗,是族群识别的重要标志。文身也是残酷的原始艺术,文刺过程中要承受巨大痛苦。傣族文身与宗教巫术相结合,派生出以黥、刺、文、墨为主的多种文身方法,即在皮肤上刺纹,留下印痕或图案;镶嵌,就是把皮肤切开,将刻有图案的金属片或金银宝石嵌入体内,等皮肤长合封口即成;也有将图案刻在金属片上或画在纸上,用布包裹,系绳线挂在脖颈上或戴在手臂或悬在腰间;还有将图案画在布上,缝制成挎包挎在肩上;若遇战事,则将图案画在一件件白色“神衣”上,出征时披挂在身,以求神灵护佑等。文身与巫术结合,过去盛传它有“逢凶化吉”、“刀枪不入”的神奇功效。

(一)文身是傣族男子的重要特征,相当于“种族证”和“身份证”。在古代,不文身则被认为是背叛傣族,不再承认他是傣族子孙,将受到社会特别是妇女的歧视。男子文身是壮美的标志,是勇敢英武的象征,极受女人青睐。

(二)傣族文身成为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方式。文身不仅只是原始巫术咒语护身的方法,而且成了膜拜佛祖,推行佛学佛理,利用佛教礼仪,符箓令牌护身的法宝。例如,认为文文虎王“帕雅奢轰”图案的人即可防身护体,“刀枪不入”;文孔雀“糯永”图案的人就会越来越漂亮好看;文佛经书名《阿拉罕》的人就可以得佛祖保佑,没有磨难;在胸和背上文巴利文和咒语句,就永保平安,无灾难的含义等。文身名目繁多,不仅仅为了好看,主要是靠它驱邪护身,是人们幻想中的“护身符”。

(三)西双版纳傣族同时信仰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文身图案也就具有二元宗教文化的特点。文身图案种类多,表达文身内容的图案种类也十分丰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形式:(1)线条花纹,有直线条、曲线条、水波纹线条等图案花纹;(2)有圆形、椭圆形、云纹形、三角形与方形图案动植物花纹装饰;(3)有虎、豹、鹿、象、獅、龙、蛇、猫、兔、孔雀、金鸡、凤凰的动物图案;(4)各种热带植物花卉为主的装饰图案,(5)巴利文、傣文、缅文、暹罗文等字母或成句构成的佛经、咒语、符箓等;(6)还有人形纹、半人半兽纹、佛塔纹、工具纹等。(7)还有一种画有图案、符箓或写有咒语的白色短褂,叫做“色谚”,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神衣”。“色谚”的作用比“谚”还要大,除了具有“谚”的作用外,还有刀枪不入的功能。文身及其中的咒语,在傣族中是非常神圣和被崇拜的,能读懂它的人,深知其中禁忌,绝不解释给别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猜你喜欢

传统习俗文化特征文化符号
春节的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还保留多少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传统习俗历久弥新 不变的年味是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