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

2017-05-08边思元

祖国 2017年7期
关键词:发展趋势

摘要:留守儿童犯罪相比较其他的犯罪来说,虽然比率仍然较低,但是近年来却成为了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未来的新农村建设也将受到极大的不良影响。是以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要尽量探求其主要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且更有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犯罪 犯罪特征 发展趋势

一、当今留守儿童犯罪的主要特征

(一)留守儿童的犯罪人员特征

从违法犯罪的留守儿童自身条件可看出,当今留守儿童犯罪人存在着以下几个特征:

1.留守儿童大多是处于比较特殊的家庭之中。对这些性格敏感的留守儿童而言,他们需要更多于常人的关心。但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或者是离异所造成的家庭结构不完整,更甚者父母双方都已死亡等现实导致的经济状况不乐观,使他们往往比其他同龄人要多承担一部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家庭责任的重担。为了寻求温暖,他们往往会通过对其他人付出更多的感情。这样一来就会使得他们容易被不良分子所利用,从而发生犯罪行为。

2.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由于家庭和自身的特殊原因,他们较早的辍学,因此并不能进行良好的教育,也不能形成一个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虽不能否认有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仍然进行犯罪的现象,但根据调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的犯罪率低于未受过系统教育的人的犯罪率。辍学的留守儿童流入社会后又没有工作和固定的收入,只能从事一些预期奢望的高水平生活不配套的较低层次职业。若是控制力又比较差,他们就会通过一些不法的手段去获取利益,最终导致犯罪的产生。

3.现如今较多留守儿童还是农村户籍。在我国即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封建社会刚刚结束一百年,“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农村依旧根深蒂固。女孩子除了不被重视、不能学习之外,他们一般还都过早承担家庭责任。当这些留守儿童走入大城市打工时,很容易就贪图灯红酒绿的生活,向往“鲤鱼于跳龙门”成为“城里人”。更有甚者由于贪图享乐,直接用犯罪的手法来谋取利益。

(二)留守儿童犯罪人的个性特征

不同于一般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犯罪人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早期的变态心理”。

1.虚荣心和嫉妒心。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往往不能被严格管教,甚至相反被过分溺爱。由于受到了不良三观的影响,一些留守儿童过于贪图享受,但相反其家庭条件并不能全部满足其所欲。因此当他们看到别人有自己求而不得的东西,虚荣、嫉妒心就会作祟,因而为了得到这些物欲而不择手段。

2.強烈的好奇心。多数留守儿童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有些留守儿童特别是女性,因为没有被及时引导,再加上外界淫秽物品的毒害或者是不良男性朋友的引导,她们对性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因而可能会过早的品尝性爱的滋味,一旦失去了贞操,就可能会自暴自弃,陷入犯罪泥潭。

3.巨大的报复心。留守儿童犯罪人会因他们之前受到了伤害从而产生“打击报复他人”的心理。留守儿童犯罪人会在一定时间内突然的爆发其在日积月累的凌辱、虐待下,产生的不良情绪。此时他甚至可能会更加变本加厉的伤害他人,报复社会。而这时,他也从被害人转变为施暴者。

除了以上几个较为突出的几种个性特征之外,有些留守儿童犯罪人还有暴躁、易怒、自私自利、等较为极端的性格。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使得在该类留守儿童群体中更易发生暴力事件。

(三)留守儿童犯罪人的行为特征

1.留守儿童犯罪人所加害的对象基本上都是与其同龄的其他留守儿童。由于其自身弱势,他极少有可能去欺负比他强势的人。因而,留守儿童犯罪多是以强凌弱或者是以仗势欺人的方式采取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的目的。

2.性犯罪是留守儿童犯罪最基本的类型。古希腊神话中就曾讲到夏娃是由亚当的一根肋骨变成的,由此可见男性在女性心目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但是留守儿童如果过早的经历性行为,就会可能对自己的身体不加保护,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身体去换取某种利益。

二、留守儿童犯罪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犯罪数量增加,且年龄趋于低龄化

自有犯罪现象以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比率一向都是非常低的。现如今,留守儿童犯罪虽然说与其他未成年人犯罪相比较仍然处于较低的比率,但是近些年来数量却持续上升,而且其犯罪的年龄也越来越低。大量的案件表现出来:留守儿童首次触犯法律的平均年龄从的16至17岁逐渐的提前到13至14岁,甚至于一些留守儿童在8至9岁也存在有不良的犯罪行为。

(二)独生子女犯罪所占比重上升

由于我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如今留守儿童犯罪人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也开始逐渐增大。作为家庭中唯一的后代,其更是受到整个家庭的过度溺爱。但是留守儿童的性格也会因此而变得叛逆、自私自利等等,性格开始极端就更容易引发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苏]巴格丹诺娃.犯罪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J].冯麟译.国外法学,1981,(05).

[2]常大地,程芳微.论青少年女性犯罪的思想改造[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9).

[3]林少菊.浅析女性犯罪人由被害到犯罪的“恶逆变”[J].公安大学学报,2002,(01).

[4]王丹.论女性犯罪的原因及心理矫治[D],吉林大学,2011.

[5]赵学军.女性犯罪的社会原因及预防[D].中国政法大学,2005.

(作者简介:边思元,法学硕士在读,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研究方向:刑法学。)

猜你喜欢

发展趋势
湖北省P2P借贷行业发展趋势研究
浅析暖通设计的问题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简析住宅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机械自动化技术运用和为来趋势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