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节有趣的动手操作课

2017-05-08段广银

新课程·中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段广银

摘 要:在大多数学生心目中,数学给他们的印象都是枯燥乏味的,整天都是定义、定理。因此,很多学生从心理上无形之中就会产生恐惧感。他们听到数学课,就会不由自主地皱起眉头,看到数学老师就会无形之中产生莫名的压力,孩子们有了这样的心理压力,如何能够学好数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能通过有趣的、实用的手段,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初中数学中几何知识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完全避免无聊的讲解,而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和掌握一些几何知识和定理。下面,笔者就八年级的一节几何课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操作一: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每人准备剪刀和长方形的纸板。课堂上,教师让每位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板,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剪好后,学生观察:同位两位同学所剪的三角形都能重合吗?

同学们会立刻把同位的三角形拿过来一下,有的可以重合,有的不能重合。同时,教师又设下疑问:怎样才能使同学们剪下的所有直角三角形都能够重合呢?学生纷纷把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拿到一起去比较,很快他们就得出了一个答案:能够重合的三角形,他们的三条边和三个角是一样的,因此,只要同学们所剪的三角形三条边相同,三个角相同,那么这些三角形就能重合。

操作二:

教师让学生剪一个一条边是5厘米,一个角是60度的三角形,问:这样的三角形重合吗?

学生在老师的问题的引领下,迅速剪起来,剪好以后把自己的和同学的三角形进行了比较,很显然每一位同学所剪的三角形都不可能一样。学生面对自己和同学们所剪的图形,马上明白:一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不可能全等的。

教师又让学生重新剪一个角为60度,这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的三角形。学生拿出圆规和直尺迅速地剪出了这个三角形。教师又让学生把自己的三角形和同学们的进行了比较,很快他们就发现了,这次,大家所剪的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

教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或“SAS”。

操作三:

告诉学生上图中用纸板挡住了两个三角形的一部分,你能剪出这两个三角形吗?如果能,你剪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剪的三角形能完全重合吗?

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都忙着剪起来,不一会功夫,大家每个人手里都拿着自己所剪的第一个三角形,孩子们把自己的三角形和别的三角形放在了一起,很显然每个人的三角形和别人的是不能重合的。

于是,教师又让大家剪第二个三角形。剪完以后,孩子们还没有听到老师布置,都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的进行比较,结果全班所有同学的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孩子们都很惊讶,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因势利导:那么,大家思考一下,在你刚才剪三角形的过程中,有没有考虑,为什么大家所剪的第一个三角形不能全部重合,而第二个却能全部重合呢?

学生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第一个三角形,我在剪的时候只能确定它的一个角的度数,其他条件一个都不知道,而第二个三角形,我从图上可以量出其中的两个角的度数和它们中间的一条边的长度。

老师听了孩子们的议论,笑了。是呀!第二个三角形,大家根据图上的条件,就可以知道它的两个角的度數和之间的一条边,然后大家根据这个条件所剪出来的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另外一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角边角”或“ASA”。

学生瞬间明白了原因。个个兴趣高涨,纷纷要求老师再说几个让他们剪一剪。于是,教师又让他们剪一剪,并思考:

当两个三角形的3条对边或角分别相等时,它们全等吗?

教师根据学生操作的结果,向孩子们一一讲解了三角形全等的其他几个判定定理。

如:“AAS”,“SSS”以及直角三角形的“HL”。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操作,也深刻地理解了每一个判定定理的意义。

整节课下来,从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可以看出他们完全没有以前的沉闷和不快乐,更没有以往的厌倦和讨厌。整节课下来,他们个个显得兴高采烈,干劲十足。孩子们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是孩子们所向往的,也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所追求的理想的课堂教学,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周继光.初中数学思维方法[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08.

[2]李建才.初中数学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