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外国讲述者讲好中国故事

2017-05-08王泱

对外传播 2017年4期
关键词:外国受众

王泱

“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主席近年来多次提到的命题。当今中国,已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需要主动塑造与国际影响力相匹配的正面国家形象,向世界展示真实的自己;世界渴望了解中国,希望通过了解和研究中国的“何来”“何去”“何从”来借鉴成功经验、破除疑惑与误解。因此,“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命题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都意义重大。

“讲好中国故事”是个系统工程,要依靠全社会的努力,中国人作为“讲述者”主体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国际传播中采用各种方式、借助各种渠道向海外受众讲好中国故事。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外国人群体已经逐渐融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且数量巨大,应该对他们加以鼓励和引导,使之成为中国故事的积极讲述者。

哪些外国人可以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之门的进一步打开,中国与世界在各个方面的交往正在变得热络与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与中国发生联系,他们或研究中国,或在中国工作生活,或通过来华旅游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我们理应给予足够重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成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力量。

普通外国人。在与中国的交往中,他们或收获了美好的回忆,或获得了事业成功,或实现了人生梦想。他们是中国故事最大的讲述者群体。

境外专家。近几年,每年来华工作的境外专家有60多万人次,他们活跃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与中国开展交流与合作。他们是中国故事最直接的讲述者。

对华友好的国际传媒人士。他们或在中国工作,或就职于海外,他们以讲故事为业,也善于讲故事。他们是中国故事最专业的讲述者。

各领域的外国学者。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具有權威性和较高知名度,他们的观点和言论易被接受。他们是中国故事最权威的讲述者。

海外华人。血脉的联系让他们对中国有着自然的亲近,他们既熟悉中国和住在国的情况,又有丰富的国内外人脉资源和国际交流经验,是中国故事最积极的讲述者。

为什么要鼓励外国人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相比于中国讲述者,外国讲述者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无文化障碍、易交流、好接受。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差别造成了受众在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方面的地域性差异。而让外国讲述者来讲中国故事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地域性差异、提升传播效果。原因就在于相同的成长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让外国讲述者在与海外受众,特别是其母国的受众交流时,没有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障碍,更为顺畅、讲述内容更易被接受。

《中国日报》的高级记者聂子瑞已在中国生活工作十年,过去十年,他的足迹几乎踏遍所有的中国省份,在对中国偏远地区的采访中,他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在扶贫、缩减贫困人口方面做出的努力,并为之震撼,因此他的报道在关注贫困的同时,也更加注重阐述和解读中国治理贫困的政策和经验。在他看来:“中国在治理贫困方面的努力是一个非常了不起却不为外界熟知的中国现实,是一项令人惊讶的中国经验。中国扶贫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理应成为描绘‘何为中国的最恢宏的画面。”多年来,聂子瑞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了真实的中国,他的中国故事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

亲身经历更具说服力。讲自己的故事远比讲别人的故事可信,在海外受众看来,外国讲述者讲述自己在华的亲身经历说服力更强,可信度更高。

1986年3月来到中国的威廉·林赛,已经在中国生活了30年。1987年他用160多天的时间徒步从长城嘉峪关走到山海关,并以这段经历写下了《独步长城》,此书1989年出版后在英国、美国和德国引起了巨大轰动。之后的30年里,他又先后出版了《两个威廉与长城的故事》《万里长城·百年回望》《我的长城生活》等书籍。在他的组织和感召下,12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与他一起参与了声势浩大的“我美化了长城”活动;他成立的“国际长城之友协会”目前已拥有来自中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50多名固定会员,赴长城捡拾垃圾的志愿者已达上千人次。威廉·林赛在用自己的文字与行动唤起更多人对长城保护与研究的关注和重视。

外国讲述者更容易把握海外受众的视角与需求。世界渴望了解中国,其中最希望了解的就是中国的何去何从,相比于中国讲述者,外国讲述者更容易把握海外受众看待中国的视角和希望了解的内容,更容易切中要害。

约翰·奈斯比特是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他1982年出版的代表著作《大趋势》目前已在全球销售超过1400万册。中国经济的崛起深深吸引着这个未来学家,无论是中国的GDP、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还是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2009年,约翰·奈斯比特把握住了世界的关注点,以《中国大趋势》再次掀起热潮,《中国大趋势》站在全球的高度,精辟地提出了“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在全球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解读中国的又一力作,获得了几百万的销量。

外国讲述者讲述中国故事相对客观。所谓“旁观者清”,外国讲述者作为非以中国为母国的群体,只要他们能够真正以客观公正为原则来认识中国,他们在讲述中国时就能更有效地避免主观倾向性的影响,观点和言论也会相对客观。

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沃尔夫冈·顾彬多年来一直以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思想史为主要研究领域。2006年,德国之声记者曾对他进行专访,他在肯定中国当代文学成就的同时,从外国学者的视角毫不客气地指出,当前中国一些所谓“美女作家”的作品不是文学,是垃圾。不久之后,他的话被国内媒体局部转载,引起轩然大波。对国内媒体的误读,顾彬十分遗憾,他表示:“中国文学当然也包括当代文学,差不多是我的生命所在,正因为喜欢它,我才会采取批评的态度。”顾彬的批评不可谓不严厉,他在用客观公正之心研究中国文学的过程中,看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不足,并且直言不讳,他用这种“责之切”表达了他的“爱之深”。值得注意的是,在事后搜狐以“是否同意‘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为题所做的民意调查中,超过85%的网民投了赞成票。

外国讲述者讲述中国故事可以讲什么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在这块土地上从来就不缺乏可以讲述的故事。外国讲述者可以把哪些素材用作讲述中国故事的内容?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可以讲述中国秀美多样的自然风光,也可以讲述中国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可以“讲古”,也可以“说今”;更可以讲述他们与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讲古”讲的是中国的“历史文明”。中华文明自有文字记载以来4000多年未曾出现断代,历史悠久且灿烂辉煌。既有秦汉唐宋这些曾站在世界顶峰的历史朝代;也有长城、故宫这些古代建筑奇迹;还有《论语》《诗经》《孙子兵法》这些思想文化精髓。这些中华文明的闪亮名片是中国历史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内容。

“说今”说的是中国的“现代文明”。当代中国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中国成立60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神舟”“天宫”已经遨游天际;华为、联想、阿里巴巴已成为世界级的巨星企业。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中国现代文明最引人入胜的内容。

如今的中国已经积累了讲好中国故事的丰富资源,外国讲述者可以将“讲古”与“说今”二者结合,向世界讲述中国“何来”:即讲述中国的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传承关系,阐述中国发展进步的路径、轨迹和原因。讲述中国“何去”:即讲述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向,介绍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讲述中国“何从”:即讲述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战胜挑战的措施,表明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发展进程中的困难和矛盾,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中国的“何来、何去、何從”是中国发展历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内容。

友谊没有国界,外国讲述者可以通过讲述他们与中国的友谊,将中国人民的善良好客、中国社会的开放包容展现在世人的面前。2015年5月8日下午18时,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前夕,专门会见了42位俄罗斯友人,他们既有原苏联援华专家及亲属代表,也有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国政府友谊奖的专家代表,还有国家“千人计划”外专项目入选专家代表,他们所在行业或领域涉及科技、教育、工商企业、医学、政府等。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引用中国老话“吃水不忘挖井人”代表中国人民感谢为中国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俄罗斯专家,称他们是中俄两国和平的使者,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原苏联建筑专家、北京与上海展览馆等建筑项目负责人托罗普采夫之子谢尔盖·阿尔卡季耶维奇·托罗普采夫,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所长、2012年第二批“千人计划”入选人、2013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菲利普·叶菲莫维奇·哈托维奇先后发言。他们回忆了父辈和自己在与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日子里结下的深厚友谊,高度评价当前俄中两国人民联系日益紧密、两国关系高水平发展的大好形势,同时表达了俄中永远做好邻居、好朋友的真诚期望。中国与外国友人的真挚友谊是中国故事中最感人至深的内容。

如何帮助外国讲述者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责无旁贷,那么作为“讲述者”主体的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外国讲述者讲好中国故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以真诚打动人心,让外国人成为中国故事的主动讲述者。外国人作为中国讲述者和海外受众之外的“第三方”,愿不愿意成为“讲述者”,愿不愿讲述真实的中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要依靠真诚沟通,只有用真诚的沟通打动外国人,获得他们的接受,才可能进一步使他们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愿意主动讲好中国故事。

2014年11月17日, 习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发表演讲时曾这样评价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澳大利亚联邦人文学院院士马克林教授,他说:“马克林教授以不懈努力和真挚热情,为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搭建起一座桥梁。”1964年,25岁的马克林首次来到中国。从那时起,他开始主动认识这个陌生的国家,了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思考中国的过往和现状。接触越多了解越深,马克林逐渐爱上了中国。50余年来,马克林访问中国60余次,当年的青年学者如今已是著名汉学家。他从中国不断变化发展的鲜活社会现实中汲取养分,收获新的研究灵感,研究领域拓展到中国少数民族、中国传统戏剧、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以及澳中关系等众多方面。2013年,马克林出版了新书《我看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他认为,日益增多的民间交流架起了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对树立真实的中国形象非常重要,双向的民间交流有助于西方人更直接地了解中国人、中国文化和社会。热爱中国并研究中国的马克林如今已出版《变化中的中国》《中国少数民族与全球化》《1900-1949年中国的变化》等43部学术专著,他用这些专著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变迁。

从贴近海外受众接受习惯出发,帮助外国讲述者挖掘合适素材。中国故事的素材浩如烟海,我们在帮助外国讲述者从中国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历史文明、当代文明中挖掘素材时,既要注重素材对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也要从贴近海外受众视角、符合海外受众接受习惯等方面出发,为外国讲述者提供帮助。

2016年夏季,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公映之后,立刻赢得广泛好评。这是一部由奥斯卡奖获得者、迪士尼金牌制片人罗伊·康利担任制片,中国导演陆川执导,100余位来自法国、英国、美国、德国的顶级电影工作者和野生动物专家组成团队共同拍摄制作完成的自然电影。整部电影紧扣家园与亲情这一最美的主题,以生活在中国西部的大熊猫、雪豹与川金丝猴三个野生动物家庭故事为主线,以丹顶鹤和藏羚羊的家庭生活为副线,用这些平行于人类生命的动物视角讲述生命的轮回和生命的快乐。中外制作团队运用了符合海外受众接受习惯的叙事方式和电影语言,通过从个体到整体、由细节描述引发深度思考的渐进手法,在讲述朴素主题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观众思考并接受“珍惜和爱护地球家园”这一隐含在故事背后的理念。

在国际合作中“借船出海”,用国际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的文化精品需要推广给世界,一方面要靠我们的主动传播与展示;另一方面也可在国际合作中,实现将中国文化精品作为内核,包装以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的中西融合,把中国文化精品用“借船出海”的方式在国际平台上介绍给海外受众。

2016年9月10日晚,英文版歌剧《红楼梦》在美国第二大歌剧院——旧金山歌剧院成功完成了首演。29日,最后一场演出落下帷幕。据旧金山歌剧院初步统计,6场演出共售出18268张门票,上座率高达97%,部分场次甚至出售了站票,观众中60%是非亚裔。此次操刀完成英文版歌剧《红楼梦》创作演出的并非中国团队,而是由作曲盛宗亮、导演赖声川、编剧黄哲伦、服装设计叶锦添、主要演员许芳宜等一批有着良好英文背景的华裔艺术家组成的国际“梦之队”。他们通过3年多的改写与编排,将有着120个章节、400多个人物的文学巨著《红楼梦》浓缩为一台2小时20分钟的歌剧,在旧金山歌剧院的舞台上呈献给没有读过原著的西方特别是美国观众,让他们在了解18世纪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同时,领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与西方歌剧融合后散发出的巨大魅力。

组建国际化传播团队,搭建国际化传播平台,加快媒体“走出去”步伐。在社会舆论生活中,新闻媒体因其专业性强、资源丰富、影响力大的特点而具有话语权优势,是信息传播理所当然的主力军。中国新闻媒体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融入国际传播大环境,在自己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充分利用外国讲述者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中国新闻媒体要加强自身建设,通过组建高水平的国际化传播团队,让外国媒体人在提升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新闻媒体要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海外媒体影响力,为外国讲述者讲述中国故事提供国际传播平台。

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中国日报》旗下聚集了500多名来自海内外、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新闻从业人员,常年聘用近百位来自美、英等国的资深新闻传播人才从事新闻报道的采编、策划工作,并且建立了面向全球采编发行的十余种纸质出版物和基于互联网的网站、新媒体、移动客户端等数字化信息传播体系。同时《中国日报》充分发挥自身国际语言、传播渠道和品牌资源优势,积极利用海外媒体的影响力,与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彭博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卫报》《环球邮报》《费加罗报》《国际先驱论坛报》以及英国广播公司、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等广泛开展稿件互换、人员交流、合办活动等合作。为中国声音以更地道的表达、更广泛的覆盖面、更及时的传播速度传递给海外受众提供了保障。

在“议题设置”中帮助外国讲述者讲好中国故事。“议题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要对某些问题予以重视,为公众安排议事日程,那么就能影响公众舆论,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在国际传播中,谁最先进行了“议题设置”,谁就在话语权争夺中占有了先机,就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方向引导国际舆论。因此,我们需要主动设置议题,讲述真实的中国,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破除误解与疑惑;需要抓住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聚焦点设置议题,大胆宣讲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讲述中国的伟大成就和存在的不足,回应国际舆论的关切;需要围绕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设置议题,提出中国主张、表明中国立场,与国际社会广泛开展对话和合作,充分展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外国讲述者可以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成为重要借力。

2013年,中国领导人首次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目的是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基础上,通过与沿线国家加强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积极支持和参与的态度,中国已同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倡议提出以来备受世界瞩目,成为各国竞相研究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在认可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对此,中国政府抓住国际聚焦点、主动设置议题,以国际论坛等形式邀请海外专家学者及国际人士就“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讨论,在思想碰撞过程中,阐述、分析、解读“一带一路”的基础、内容、目的、意义和做法,积极破除误解与疑虑,加深沿线各国对建设“一带一路”的理解,推动沿线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今中国已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需要向世界展现真实的自我,世界渴望更好地了解中國,讲好中国故事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方式。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除了依靠中国人自己,也要善用外国讲述者这个群体,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外国讲述者的各种优势,帮助他们选择最能反映真实中国的故事素材,并与他们一起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把中国的好故事讲述给海外受众。

猜你喜欢

外国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外国小朋友怎样过春节
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自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聚合”与“分化”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外国幽默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