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心相通需要“小语种”的支撑

2017-05-08刘欣路许婷

对外传播 2017年4期
关键词:小语种语种丝路

刘欣路+许婷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在该倡议的框架下,中国已经和沿线国家开展了深入合作,建设规模由小到大、范围由点到面、领域由浅入深。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互联互通网络逐步成型,贸易投资大幅增长,重要项目合作稳步实施,取得一批重要早期收获。在这一过程中,相关机构在实践中也愈发认识到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意义,没有民心相通作为保证,其他四个“相通”往往很难推进,深化区域合作会遇到重重困难。

如何实现民心相通?文化“走出去”无疑是其中的关键,只有让以“和合”为精髓的中华文化、以“承认与尊重、凝聚与合作”为核心的中国理念真正“走出去”并“走进去”,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真正做到“民相亲”。习近平主席曾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2016年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再次强调了要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带一路,文化先行”已经成为国内各界的共识,将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理念的优秀文化产品传播出去,对“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的和平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产品日益丰富

近两年来,国内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工作,制定、实施了相应的发展战略。例如,文化部在今年年初正式通过了《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对“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文化交流品牌建设等重点任务做了具体规划。实际上,文化部近年来已经启动了多个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项目,例如于去年10月正式启动的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以及中卡(卡塔尔)文化年、俄罗斯中国文化节等,都受到了各国民众的热烈欢迎,掀起了中国文化热。

主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著作权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着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包括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标志性工程已经初见成效,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了丰富的媒介。

丝路书香工程是被列入“一帶一路”战略的重大项目,于2014年12月5日正式获得中宣部批准立项,涵盖了重点翻译资助项目、丝路国家图书互译项目、汉语教材推广项目、境外参展项目、出版物数据库推广项目等五大项八类,重点对丝路文化精品图书、中国主题图书、传统文化图书、优秀文学图书和原创少儿图书的翻译推广给予资助。该项目吸引了各类文化、出版企业的广泛参与,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图书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五洲传播出版社为例,截至2016年9月,该社124个项目、137种图书入选了“丝路书香工程”,涵盖俄、阿、土、波斯、越南、希伯来、乌尔都、僧伽罗、塞尔维亚、亚美尼亚等十几个语种 。其中,《中国震撼》《中国道路》《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中国伊斯兰教史》等53种图书已经完成,并通过埃及、俄罗斯、塞尔维亚、土耳其等国的主流出版发行机构推广到对象国,为对象国民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理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图书外,影视作品因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旨在推广反映中国现实生活和优秀文化与主流价值的广播影视作品,译配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地语言在对象国播出,成为丝路国家人民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2016年9月,“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成果展”作为第八届西部文博会特设单元在西安展出,从展览中可以看出,该工程自2014年3月启动以来,一期、二期工程已经将《北京青年》《辣妈正传》《舌尖上的中国》等近60部中国优秀影视作品推广到了俄罗斯、约旦、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印度、越南等25个丝路国家。除此之外,在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的框架下,国内相关机构与丝路沿线国家合作了多个影视项目,例如今年年初热映的由成龙主演的功夫喜剧电影《功夫瑜伽》便由中印两国合拍,相关影视机构还与丝路沿线国家合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等多部纪录片。

除了中央层面对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各项安排外,部分省市的地方政府也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纷纷致力于文化产品的输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优势条件制定了行动计划并推出了相应的举措。新疆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已经陆续和蒙古、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耳其、亚美尼亚、摩尔多瓦、巴基斯坦、印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开展了“出版发展与合作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凭借中阿博览会等平台,与沙特、突尼斯、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十多个国家的出版机构开展长期合作,在版权输出、翻译出版、合作发行、数字出版、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突破;地处西南的云南省则在“一带一路”沿线西南方向的八个国家分别建立了八个华文书店和中国文化贸易中心 。

可以看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文化产品数量不断增加,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正在逐步提升,以文促政、以文促经的局面正在形成。

“小语种”高级翻译人才短缺影响文化“走出去”效果

目前,在国家的推动下,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各类文化项目呈遍地开花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项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便是“小语种”高级翻译人才的短缺。

“小语种”是我国教育界约定俗成的一个概念,与“非通用语”含义不同。所谓“小”,并不是依该外语在世界范围内使用人数多少而定,而主要看其在我国的教学规模、教学层次和学习人数。按照这一标准,即便是作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的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在我国也属于小语种,其他亚非拉语言更是如此。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共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40多个“小语种”,而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只能覆盖到其中的20余个语种,尚有近一半处于空白状态,而且即便是已经覆盖的20多个语种,其规模、水平等与英语、俄语、法语、日语等较成熟的语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小语种”教育,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各外语高校加速建设“小语种”。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将在2020年开设100多种外国语课程,覆盖所有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语言。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小语种”课程建设不能等同于“小语种”人才产出,“小语种”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并进而实现“民心相通”所需要的不是一般的翻译人才,而是精通对象国语言和文化、融通中外的高级翻译人才,这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小语种翻译人才尚处于极度短缺状态。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近日就对小语种翻译人才现状表示忧虑,“东欧很多作家都是用小语种写作,学小语种的外语人才是有限的,能翻译文学作品的人才就更有限。不要说小语种了,就连英文的翻译也是如此。据我所了解,能把中国的诗歌翻译成英文版,并能达到相当水平的人不超过20人。大部分人不可以翻译文学作品,或者翻译过去是不可靠的。所以我也期待能出现更多搞小语种的翻译家,他们的工作给中国的作家、诗人,中国喜爱东欧文学的读者提供优秀的经典翻译之作,为我们填补一些空白。”埃及著名汉学家、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穆赫辛教授在接受笔者访谈时也曾强调:“近年来,翻译成阿拉伯语的中文图书数量越来越多,但翻译质量良莠不齐,部分高质量的翻译让阿拉伯读者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国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可惜的是这样的作品还不多,很多翻译语言错误频出,没有照顾到对象的阅读习惯,内容难以理解,让人提不起阅读兴趣。”

总之,如果没有优秀的翻译作为桥梁,那么现有的各类文化“走出去”项目就有可能成为高投入、低回报,甚至负回报的面子工程,低质量的文化产品反而会对中国的国家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关于加强“小语种”翻译建设的几点思考

翻译质量直接决定文化产品的传播效果,只有切实加强“小语种”翻译建设,才能够向“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清晰地表达中国思想、阐述中国理念、展示中国文化。为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要加强小语种学科建设,着力高级翻译人才培养。造成目前非通用语高级翻译人才短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科建设的短板,具体表现在缺乏顶层设计、培养模式单一等方面。

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离不开顶层设计,而外语教育规划是否合理取决于相关政策能否反映、调节和指导外语人才供需关系的中长期变化趋势 。相对于大语种而言,多数小语种就业市场较小,受政策影响较大,可选择的职业限制较多,很多小语种学习者最后往往选择转型。因此,政府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小语种市场的实际供需,对小语种人才的培养进行宏观调控,采取相关扶持措施鼓励具有语言天赋的学生学习小语种,并在教学、区域国别研究、外事等岗位上进行人才的战略储备。

第二,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当前无论专业外语高校,还是民间培训机构,注重的都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事务型人才。但是,建设“一带一路”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够参与商贸谈判、翻译项目合同的实用型人才,同样也需要能够助推中方与丝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高级翻译人才,后者往往需要国家和个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时间去造就和提升。对此,相关高校应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制定培养方案,除加大中外联合培养、本硕连读等政策的力度外,还可以推广历史上有过成功经验的“一条龙”语言学习项目,鼓励在部分中小学开设小语种课程,吸引有兴趣的中小学生从小开始学习,而大学为其中优秀的学习者提供绿色通道,同时政府提供公派留学机会 。这种“一条龙”模式更容易培养出高级翻译人才。

第三,采取中外合译方式,促进文化产品本土化。小语种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要在目前小语种高级翻译人才短缺的情况下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中外专家合译无疑是一剂良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3月7日接受专访时也提到了中外合译的重要性,他表示,“翻译应当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结合,因为中国人自己把握准确性没问题,但是外文不够地道,外国人听起来理解有困难”。国内一些出版机构已经认识到小语种中外合译的重要性,并开始运用这一模式。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例,该社与以埃及最高翻译委员会为代表的阿拉伯翻译界建立了广泛合作,聘请了多位阿拉伯汉学家,其中就包括获得习近平主席颁发的“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以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著名汉学家穆赫森·法尔加尼。目前,穆赫森·法尔加尼已经与国内多名译者合作将《诗经》《道德经》《孙膑兵法》《战国策》《尘埃落定》等多部传统和现代优秀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由于译文既符合阿拉伯人民的使用习惯,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汉语原意,在阿拉伯世界引起较大反响,多个阿拉伯出版机构购买了图书版权。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进一步推广。

第四,建立翻译评价体系,严把文化产品质量关。目前,国内尚未建立“走出去”文化产品的翻译评价体系,“没有对翻译的重要现实问题给予切实的关注,没有对翻译界和文学界存在的某些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观点及时加以引导与澄清,也没有从理论层面针对‘中译外这一新的翻译形式下翻译的标准观与价值观等根本性问题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导致部分文化产品翻译质量不高,部分文化、出版企业没有受到必要的惩戒。对此,国内相关部门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翻译质量评价体系,组建由国内翻译专家和海外汉学家组成的国家级翻译评估委员会,对文化产品的翻译质量进行监督,对翻译质量差的文化产品、多次出现翻译问题的文化企业应给予处罚,以确保文化“走出去”工程切实起到促进“民心相通”的作用。

(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基地项目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丝路影视桥工程”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JDZHB003)

「注释」

①《中国文化走出去要修炼内外功》,中国文明网2016年11月24日,http://www. wenming.cn/wmpl_pd/whkj/201611/t20161124_3903089.shtml。

②缪立平:《“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丝路书香工程》,《出版参考》2015年第7期。

③郑磊:《“丝路书香工程”效益分析——以五洲传播出版社为例》,《出版参考》2016年第10期。

④刘春理:《中央台参加第八届西部文博会“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成果展”》,央广网2016年9月12日,http://china.cnr.cn/gdgg/20160912/t20160912_523131093. shtml。

⑤高山、胡磊:《丝绸之路影视桥成果展开展》,陕西传媒网2016年9月10日,http:// www.sxdaily.com.cn/n/2016/0910/c266-5990268.html。

⑥徐幼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图书出版合作项目的三大特色》,《全国新书目》2015年第5期。

⑦张杰:《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回成都谈东欧文学 呼吁小语种文学翻译人》,华西新闻网2016年12月17日,http://news.huaxi100.com/show-166-840610-1.html。

⑧董希骁:《“一带一路”背景下非通用语教育规划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大名网2017年2月6日,http://www.rsdmc.com/jy/20170206/2437409.html。

⑨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语言战略研究》2016年第2期。

⑩劉云虹:《翻译的挑战与批评的责任——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语境下的翻译批评》,《中国外语》2014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小语种语种丝路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绸都人
“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小语种的重要性分析
小语种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小语种语言的发展
小语种对大学生(非小语种专业)就业竞争力影响调查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
小语种报考,你知道多少?
“一个笑话可能要经过几秒钟才会听见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