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心理基础

2017-05-08张昆张心怡

对外传播 2017年4期
关键词:民心倡议一带

张昆+张心怡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至今,在三年多的发展时间里,持续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依然面临着重重阻碍。其最重要者莫过于“一带一路”辐射地域国家、民族众多,政治及历史文化差异巨大,其目标和诉求也千差万别,加上欧美主要国家的有意歪曲和妖魔化,以至于相关方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存在着相当差异。民心不通,必然会影响到民众的行为和政府的决策。于是在战略发起者与参与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心理落差,无法产生共鸣。

一、“民心阻隔”是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最大障碍

国与国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的心理落差和隔阂会让“一带一路”失去持续推进的心理基础。只有心灵相通,各国才会协力共同参与。而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民心不通,其表现有三:

一是对“一带一路”的不解。新事物的诞生总有一个被民众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一带一路”作为一个体系庞大、内涵丰富的新兴战略,他国民众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领会其内涵。例如,某些国家担心中国能否遵循现有国际规则和标准,是否能够兼顾自身利益与沿线东道国的发展权益,履行作为国家大家庭一员的社会责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等。①

二是对“一带一路”的曲解。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指出,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模式,也并非是对称的符码解读,“交流中对应的理解和误差依赖于符码编码者、生产者和使用者所处的情形和位置而定”“接受的程度取决于符码接收者的文化关系、社会背景和地位利益等等结构差异”。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作为概念生产者的我国对传播效果必然具有相应期望,但由于美国等老牌自由主义国家与我国之间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作为符码接受者的他们习惯采用“对抗性解码”,对事实进行主观歪曲,制造出“一带一路”威胁论、“中国威胁论”等荒谬言论,从而导致对“一带一路”倡议不同程度的曲解。

三是对“一带一路”的误解。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极易受到国际舆论的影响,将中国积极正面的外交行为误解为“霸权主义”。俄罗斯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高层就对强大起来的中国有所忌惮,表现出的特点就是担心和观望。③如某些言论认为:“一带一路”是转移中国“过剩产能”,是中国“乱烧钱”“大跃进”等,这些都是基于对于政策认识不清或不深而产生的误解。④

这种民心不通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首先是造成利益相关者之间彼此疏远。由于精神和心理上的隔阂,彼此的关系自然变得疏远和僵化,势必减少国家间的战略互动与合作。其次,引发了他国对我国的敌意。因曲解和因了解不深而形成的误解,例如“新殖民主义”“中国威胁论”,极易演变为憎恶、妒忌、警惕等不良情绪。再次是滋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彼此间价值观的差别、语言不通容易使他国对合作关系产生误解。例如某些非洲国家认为中非既然是兄弟关系,就有绝对的义务和责任对其无条件提供援助,甚至演变为“无理索取”。

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解、曲解和误解,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客观的现实原因。

其一是个体主观因素。不同国家的民众有着不同的知识积累、教育背景,使得他们的理解能力也深浅不一。若没有权威性和专业性解读,普通民众实在难以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内涵及其意义。除了普通民众,中国政府和中国媒体也存在着对于政策理解不透彻和不到位的问题,以至于在对外传播中抓错重点,过于突出中国如何在艰难背景下实现工业崛起和实力的增强等,反而引发了不少国家的抵触和警惕。⑤

其二是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是对外传播中的一大难点。跨文化交流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一种情景,它的重要和独特之处在于,文化的不同,交流者固有的背景、经历的差异,都会使交流异常艰难,有时候甚至无法开展。⑥“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众多,沿路族群繁多,其政治环境、民族特点、生活方式、人情风俗、接受兴趣、利益诉求等大不一致。⑦这些差异使得他们无法对战略的各方面达成共识与认同,甚至产生误解。例如,在治理制度层面,中企与“一带一路”多数国家最易冲突的是环境壁垒和社会责任壁垒,被抵制甚至驱赶的主要原因是所谓“污染”“人权”等问题。⑧

其三是国家利益多元。国家利益是各国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各国接受境外信息的立足點。⑨俄罗斯对中国崛起存有戒心和疑虑,担心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对其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和现存的跨西伯利亚铁路形成替代,或对欧亚一体化进程形成一种制衡和竞争⑩。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就语带保留。

其四是第三方搅局,刻意妖魔化中国形象。虽然中国一直秉持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推进“一带一路”,仍然有个别西方媒体会罔顾媒体职业道德,扭曲或捏造事实,妖魔化中国国际形象,以此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由于美国一直占据着国际舆论场的主导地位,试图通过左右国际舆论造成中国将会改变现行世界结构的镜像,进而影响其他国家。11第三方的搅局,扰乱了世界各国的民心,甚至还会瓦解原本达成的民众信任。

二、对外传播要立足于打通阻隔,实现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心理基础。而要夯实这一基础,必须借助于对外传播。对外传播是将我国的政治主张、意图、观点、事实晓之于境外公众的过程,实事求是地把我国的现实情况报道出去,以消除外国公众对我国的误解或不解,目的在于说服受传者, 12增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认同和支持,从而形成对中国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1.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对外传播

对外传播不仅是文化交流活动,而且还是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13为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必须建构民心相通的精神基础,在这方面,对外传播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应该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去统筹规划对外传播。这意味着要立足国家战略的根本,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互惠、互利、共赢”;要打造长久持续的传播体系,其内容、形式要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调整而“量身定制”阶段性目标和传播路径;要立足全局,以实现“民心相通”为终极目标,在传播过程中不为计较某一局部或短暂得失而忽略全局。

2.全面化、多元化的详实解读

“一带一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让外国公众全面透彻地理解这一战略的宗旨,对其内涵作全方位、多元化解读不可缺少。在对外传播中需层层剖析,凸显他国对于战略可行性的信赖;宣传已取得的战绩和成果,以提振国民信心;在进行正面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需要“曝光”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比如,基础设施合作往往需要巨量的投资,工期长、施工难度大,投资回报率短期内较低,运营维护的成本很大。在就此问题进行政策沟通时,就可以围绕如何确保投资可持续性和安全,如何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民间资本投入,如何避免出现“烂尾工程”,如何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防范利益冲突等问题进行交流,以彰显中国合作的诚意。 14

3.实现全民“互动”传播

西方媒体对“宣传”和说教甚为反感,他们相信利用整合传播的方式可以淡化“宣传味”,排除公众的抵触情绪。我国外宣媒体在对外传播中应摒弃过去常用的单向“灌输式”传播,加强双向良性互动和合作沟通。15“民心相通”需要民众自发地参与到传播中来。过去我国传播多是官方主导,基本忽略了民间的力量。现行的传播应该做到官民并举。16当今社会,各类新媒体平台,尤其是国际新媒体,是民众对政策进行自由探讨评论,提出肯定或质疑的“主广场”。要善于利用此类平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发布,选取与平民大众相关的话题进行议题设置引导互动,并创立民众意见反馈机制来及时了解民意。一方面,公众可由此加深对政策的理解,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依据民情将政策进一步完善,使之在接受“民心”检验后更接地气,更符合民众期待。

4.结合受众需求实现“在地化”传播

在地化是相对于全球化而来的另一种趋势和潮流,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任何一种经济或商品流动,必须适应地方需求,才有可能加速发展。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面前,如何能使传播的信息引起受众的注意,怎样使传播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地同国外受众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协调,是决定对外报道效果的关键。17为此需要树立面向对象国受众的观念。要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习俗在新闻的传播内容、手法、形式等方面进行“本土化”包装,以实现最大传播效果。例如可通过寻找共同的符号,理解语言运用中的文化变化,在交流中发挥移情作用,记住言辞“受文化约束”等方式来实现。18在在地化对外传播中,国家利益也是传播策略的一个主要诉求点。“一带一路”倡议虽然由中国主导,但绝不仅仅为中国一家谋利,而旨在谋求多国共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光辉说过:“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希望与沿线国家分享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希望沿线国家能够充分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红利。”19

5.亲身体验 整合对外传播

在对外宣传与传播过程中扮演劝服者角色的,既有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书刊,又有新兴的网络媒体;既有专门的信息传播工具,又有其他非专业性的沟通渠道,如政府外交、首脑会晤、旅游、体育竞赛、商业贸易、留学生教育等。作为国际关系的主体,国家必须充分挖掘所有的对外宣传与传播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与传播手段。20围绕“一带一路”的对外宣传不能只停留于让受众接收媒体信息,更要让其亲身体验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战略利好。例如在旅游方面,通过建立“一带一路”旅游景区联盟,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水平,为他国民众提供更多的旅游便利;在购物上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发展跨境电商等新的商业业态,将会直接推动民众的日常跨境消费。这些举措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重要成就,更是直接打通民心的传播途径。民众若能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其为生活带来的便利,那么“民心相通”的实现便会水到渠成。

要实现民心相通,除了在信息传播方面多管齐下,还要举全社会多主体之力促成,而非只是依靠国家和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等,均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传播主体,作为国家流动的名片和代言,演绎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获得各国的信赖和认可。

总之,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进程中,国家、企业、公民都能够发挥自身所长,为打通中外民心助力。这是强化“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心理基础的必要路径。通过有效的对外传播,增强“一带一路”辐射地域民众的共同认知、价值观和利益诉求,从而强化不同国家之间亲密的情感和合作意识,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实现民心相通的目标,不可一蹴而就。事实上我们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但这都是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断优化对外传播路径、方式、方法,最终一定能够达成民心相通的目标,从而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心理基础。

(本文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ZD024)

「注释」

①梁红军:《“一带一路”战略的民心相通研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②武桂杰:《霍尔与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

③李荣:《“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误区及相关对策建议》,《教育传媒研究》2016年第3期。

④何茂春:《“一帶一路”的十大误解》,http://news.xin huanet.com / comments/2015-05/12/c_1115338341.htm,2015-05-19。

⑤梁海明:《“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应如何化解文化冲突与误解》,《对外传播》2016年第5期。

⑥(美)萨默瓦,(美)波特:《跨文化传播》(闵惠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⑦张昆:《传播先行,实现民心相通——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家传播战略》,《学术前沿》2015年第9期。

⑧何茂春:《“一带一路”面临六大障碍 但前途无量必须推》,http://finance. huanqiu.com/view/2014-12/5277437.html,2014-12-23。

⑨程曼丽、王维佳:《对外传播及其效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0页。

⑩吴涧生:《“一带一路”战略的几个问题思考》,《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第6期。

11同③。

12张桂珍 等:《中国对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13程曼丽、王维佳:《对外传播及其效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8页。

14赵明昊:《“一带一路”的政策传播:问题与应对》,《对外传播》2016年第4期。

15胡文涛,林煜浩:《发挥文化外交作用力促“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战略决策研究》2016年第2期。

16同⑦。

17何国平:《中国对外报道思想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18(美)萨默瓦,(美)波特:《跨文化传播》(闵惠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第249-250页。

19安蓓、王优玲:《“一带一路”将给中国世界和百姓生活带来什么》,新华网2015-03-29。

20张昆:《国际形象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猜你喜欢

民心倡议一带
让法治理念根植民心
倡议书的写法
Happy Afternoon Tea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
从“民心河”事件谈城雕
从“民心河”工程回看城雕发展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