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实用类文本教学艺术研究
2017-05-08潘亚
内容摘要:实用类文本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常常忽略它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只是关注它考试得分的目的。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实用类文本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在许多学校实用类文本教学名存实亡。为了解决实用类文本教学现状的隐忧,需要肯定其教学价值,掌握实用类文本教学艺术。
关键词:中学语文 实用类文本 教学艺术
“实用文”是和文学文相对的概念,涵盖了应用文、说明文、新闻等多种体裁。实用文重在实用,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内容常常涉及自然、社会、科技等多方面。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议论类文本”的文本三分法。王荣生认为实用文体不是通常所说的应用文,而是和文艺性作品相对的概念。实用文要教给学生什么,是教学设计时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在实用文教学内容的研究方面,王荣生教授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裸》、《语文教材建设新探》、《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等多部著作以及《撑起另一方天一小学语文的实用文阅读》等期刊中,都有王教授关于实用文教学内容的阐述。他认为,实用文教学艺术、观课评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结于教学内容上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到:“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中学生学习实用文是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
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由于现在的应试教育,师生只看重分数,高考的考卷中对于此类文章的考查只是简单的几种类型,有规律可循,可以按照固定模式来总结,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解题策略,甚至细致入微地解剖了每一个考点的提问方式和答题组织模式,所以课堂上只是讲授对于此类文章的做题技巧,而非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实用类文章的掌握,对以后在实际生活中的实践也不利。这种只着眼于高考的功利做法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学生对于实用类文本没有明确的概念,只知道高考中会出现此类文章的试题,只是将重心着眼于考题上,并不掌握其内涵。不仅学生不愿意学,觉得枯燥无味;老师也不愿意教,认为内容死板。所以如何探求适合于实用文的教学芝术,将枯燥的课堂生动鲜活起来,发挥实用文独特的教育价值,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摆脱目前这种边缘化的教学状态,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除了一些应试策略,准确地把握实用文的教学内容,是改变这种现状的关键所在。对于实用类文本教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充分结合教学实际,满足学生的需求
一节好的语文课,不在于可以制造些什么。恰似厨师做一盤好菜,重要的不是全席,不是山珍海味,而是能对人胃口,让人吃得舒心、吃得愉快。实用文阅读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即从文章的语言出发,达到对语句的深刻理解、悟透文章,最后归纳和总结,学习精华的内容。语文课堂里,鉴赏语言为学习的关键。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比如《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文章,讲的古老的建筑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熟悉家乡的建筑,通过看那些保留了传统风格的建筑,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又如当学生面对一篇看似平淡无奇的实用文而学习兴趣不高时。如果教师能够运用精彩的导入语,就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营造出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在这方面,当代语文教育名师钱梦龙先生无疑是一个杰出典范,他执教的《死海不死》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提示:这篇文章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1):《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
生(1):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
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
生(2):同意。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在上述教学片段中,钱梦龙先生没有直接吿诉学生要学习的课文标题,而是抓住这篇课文标题与众不同的特点,给出一些提示,让学生自己猜课文。“这篇文章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一语道出课文标题独特巧妙的特点“看谁猜得快猜得准”抓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导入语根据课文内容而设,活泼自然,将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有趣。在学生得知了学习的课文之后,钱梦龙先生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猜出课文的依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看似矛盾实则巧妙的课文标题,让学生注意到说明文标题也能够这样精彩。学生在知晓标题的妙处之后,自然会像大多数读者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文章神秘的面纱,探寻“死海”究竟为何“不死”。所以,“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灌输式的讲解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活跃课堂,讲完之后可以播放纪录片,进一步感知文章;或者选择一篇类似的文章进行巩固与拓展。
二.多角度分析实用文,避免教学模式单一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原有基础应为教师合理利用,转换一下视角,就会看到一片崭新的天空。如在讲解演讲辞时,可选取《我有一个梦想》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演讲辞的要点进行详细讲解。教学时应遵循实用文文体固有的特点,引导学生明确它的特点以及对应用文基本的文本格式的学习。根据实用文选文在实际生活中所对应的读者,进行角色转换阅读。比如教师可以搜集校园中的通知,公告等,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校园活动,社团活动等写作相应实用文,如海报、广告等,在班级进行展示、通过班级同学的阅读,指出写作的优劣和需要改正之处。在实践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用文的功用和价值。
三.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促进跨学科交流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实用文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为重要。因此,可以考虑将实用文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可以转换角色,从讲授者变为倾听者,让学生来组织实用文教学。学生在多学科的、综合性的教育中成长。比如,《宇宙的未来》的作者以讲演的形式在剑桥大学演讲,让人们思考认识宇宙究竟有哪些奥秘呢?文章开头讲了大量的历史故事,文学与物理学的融合,可能依据科学的原理,虽说否定了古代的一些说法,但感兴趣的学生选择看其他相关的书籍,如与之相关的书籍《天体运行论》、张衡的《浑仪注》等。文章中相关的物理知识,物理老师做详细的背景介绍,这样两者的结合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促进跨学科的交流,可以有利于知识的融合渗透。这种跨学科交流既可以是教师之间的,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的。同时有效利用社会提供的丰富的科学技术资源,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体察学生情感和师生平等对话,适时进行评价获得情感共鸣
学生在文本学习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体察学生的内心情感,并且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适时的引导。下面是著名教育家于永正先生執教说明文《新型玻璃》的一处精彩片段
“如果你托我买回去,安在门窗上,你家就不用买什么空调、电风扇了。因为我可以在夏天挡住阳光,冬天挡住冷空气,所以如果你家有老年人,夏天就不会中暑,冬天就不会感冒、得关节炎什么的。现在知道我的用处了吧!愿你把我买回去,我会大大地为你效劳。”师:又来个“大大地”!你是不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笑声)把“大大”改成“热情”,不要老是用“大大地”。你愿意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你没忘了老年人,很善良,大大的——好!(笑声。)孔子的学生问他的志向,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愿天下的老年人能安度晚年。你这句话虽然是以新型玻璃的口气说的,但是可以看得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用词欠妥的地方,于老师及时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提示,并且对学生的朗读和情感给予评价,继而针对学生关爱老年人这一难能可贵的品质,引用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教育学生继承敬爱老的传统美德。于老师的评价,不仅关注语文基础词语的规范,更注重对学生情感上的人文教育。尽管学生措辞不当,但于老师并没有批评,而是幽默地化解,主要关注学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凭借自己博学的文化知识,循循善诱,引经据典,在肯定学生美好心灵的同时,更是给学生上了一节情感教育课。在这实用性较强的课堂上,于老也为我们完美地诠释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他针对所执教的实用文文体特点,联系我们的生活,精心雕琢教学语言、用情感滋润母语课堂、巧妙设计、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把看似枯燥无味的实用文,演绎得如此精彩生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实用文所带来的知识启迪和精神熏陶。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该如何面对“语文教学内容”问题?[J].语文学习,2010(10).
[2]杜莉.实用类文本教学应重视整合和实践[J].语文月刊,2011(6).
[3]李初升.科学之光闪耀在何方—关于论述类、实用类文木教与学的一点反思[J].学术研究,2012(12).
(作者介绍:潘亚,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