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语文知识体系 促进教师内涵发展
2017-05-08胡文新刘洁
胡文新+刘洁
【摘 要】 现在,随着国家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已经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回归教育本质、回归学科本源无疑是改革的方向。要想让语文回归到学科的本源,教师的素质是关键。提升教师素质的关键又在于建构语文知识体系,促进教师内涵发展。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也主要是建构知识体系的要求。
【关 键 词】 建构;语文;程序性
建构主义(又译为结构主义)的代表布鲁纳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它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懂得基本原理可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有利于记忆,适于迁移;能够缩小知识间的初、高级水平层次的间隙。他认为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最有价值的。他主张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因为学习的任何一门学科,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能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学科,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布鲁纳的这些思想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新课程计划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该说工具性是语文学科最“语文化”的内涵,表现为“技”,更具同一性,即在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操作技能上,我们可以追求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大致相同的母语言说程序。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精神内涵,表现为“道”,更具个性化倾向,即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思想内涵的积聚上,我们应尽量根据其独特的生活、学习经历使其个性化。
学生学好,首先在于老师能教好,引导好。那么语文教育者必须全面把握大纲,深入吃透教材,熟练掌握本学科知识学习规律,细心研读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范围,掌握各个知识点,弄清重点、难点,全面建构语文知识体系,精心指导学生进行全面学习实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最终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学习体系。
因此,我们必须建构起科学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才有利于我们语文教育在岁月的发展中抗击风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认识,将需要建构的语文学科的知识分为语文陈述性知识、语文程序性知识、语文策略性知识三部分。
建构语文陈述性知识,是指建构足以让学生参与母语交际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且有利于其终生发展的语文学科知识和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应建构四大板块,即语言知识、文章知识、文学常识、人文基础知识。
语言知识,主要包括古今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古今文字差别等,现代汉语知识即通常所说的字词句段篇语修逻等知识。
对于古汉语知识,学习它的目的在于消除古今语言障碍,从而有能力去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并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适当借鉴。我们既要重视古今汉语差别的教学,也要注重古今汉语源流的梳理。古今汉语的确有着较大的差别,诸如句式的差别、词义的差别、通假字等,对于这些,我们都应该尽量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一个个的例子去把握,特别是对于文言實词、虚词不能让学生去硬背含义、用法。一切要求以使学生具备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为标准。对于古今汉语的源流,是我们过去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实际上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进行一些诸如说文解字、实词虚词用法探源的讲解,回归汉语本源,比如偶尔还原一些繁体字或写一下小篆,既使学生记得深刻用得灵活,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箭双雕。
文章知识(这里的文章是指广义的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即关于文章的语言、结构、中心、体裁、材料、表达等的知识。高中语文学习是以文章的阅读和写作为主的,新高考也特别重视阅读和写作,因而文章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阅读学研究认为,一个人对文字材料的解读是从辨别体裁开始的。这一点对于中国文字的阅读更是如此,因为我国历来就有重视问题的传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有《辨骚》《明诗》《诠赋》等篇章。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各种文章体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文方式,语文教师作为中国文化的继往开来者,无论是解读还是写作,都必须对这些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顺利的达到掌握母语的目的。
文学文化常识,主要包括与知识结构相当的文学和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包括中外文学发展的脉络、作家履历及创作风格、文学流派等,对于中国文学史要求形成粗略的“史”的线索,对外国作家知道国别大致了解即可,对中国重要的作家,如司马迁、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关汉卿、鲁迅、老舍、巴金等,则要求学生对其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文化常识主要是指向古代汉语阅读的,它包括在解读古代汉语时常用的我国古代的天文、律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等。这类知识的建构,对学生的要求不求系统,主要是抓住一些常见的在文言阅读中容易遇到的加以讲解,引起学生重视,以减轻他们在文言阅读中的失误率。
人文基础是指能够正常的解读和写作与其学习水平相当的文字材料所必须具备的相应的人文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对于社会人生的价值取向、现有的思维水平和现已积累的语言材料。在高中语文阅读中学生不能解读某些文字材料往往不是由于他们理解不了文字的意义,而是由于他们对文字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或生活经验而造成的。例如在引导学生解读《赤壁赋》里“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一句,应该说高二学生对这个句子的字面意思理解是没问题的,而且还能够翻译,可对句子内在的含义他就不能真正理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他们何曾有过失意的人生体验呢?这就需要他们尽量寻求自身或借助他人类似的人身体验来解读之,方可深入。
建构高中语文程序性知识,是指建构教师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需的用以指导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有关操作程序的知识。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学生来说,最大的困惑就是“开卷了然,闭卷茫然”。譬如读一篇文章,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对句子的理解乃至于对结构的分析似乎也都不存在较大的问题,粗略的读读,明白个大概,是没问题的,一听老师分析也觉得条条在理,可自己真正要深入进去却又没了办法。这是为什么呢?要如何操作才可进一步深入下去呢?当我们考虑重建高中语文知识体系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把这些知识进行梳理、论证,使之科学有序的进入高中语文教学,让母语学习有章可循。
对于高中语文程序性知识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去建构,一是基本程序层面,即建构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中所需的最一般最基本的程序性知识,诸如对一个语段的解读一般要经历“语句确认——语义整合——句间关系的把握——语义要点的筛选——语义内涵的拓展”的过程,文章写作一般要经历“写作冲动——材料的收集——对文章的预见——写作成文”等,对这些我们应该对其加以较为科学的研究,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常课,常抓不懈,让学生受用终身;二是具体语境操作层面,即建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语文活动操作程序。主要是指在语文阅读活动中,对于各种文体的解读的一般程序一般是不相同的,如散文解读程序、诗歌解读程序、记叙文解读程序就相(下转30页)(上接28页)去甚远,如小说解读程序,应始终抓住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和主题展开;文章写作活动中各种文体的文章写作程序是大不相同的;在口语交际中自由谈论和辩论、演讲和朗诵其操作程序都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整理研究,形成系列,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文活动掌握住,进而形成稳定的语文能力。
建构语文策略性知识,是指建构在語文活动中能够为学生指引思维方向、提供思维策略的有关知识。
如果说,语文程序性知识更多的是指引工作流程的话,那么语文策略性知识则为这些工作流程提出了具体的操作要求和规范。我们要较好的掌握本民族的语言,继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我们就必须对本民族的思维习惯有一定的了解,从中总结出主要的特点将其传承下去,这是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语文教育者应该做的工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般都应该提醒学生这样一些原则:总体把握,不可断章取义;尽量了解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推己及人;入情入境,涵咏体味等。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从思维空间拓展思维之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为心声,发诸真情等。这些知识体系的建构,对于学生运用语文程序性知识进行语文活动是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的。
总之,建构语文知识体系,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完善的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教学相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内涵发展,从而引导学生自我建构语文知识体系,进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胡志勇. 高中语文知识表解[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2] 杨建峰. 通晓语文知识必读手册[M].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3] 牛胜玉. 高中语文知识大全[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