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朗读教学 培养语文素养
2017-05-08白显兰
白显兰
根据大纲要求:“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重培养朗读的兴趣。”由此看来,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充分认识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 朗读是训练学生注意力,理解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而老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2. 朗读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思维有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推动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3. 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任何一篇课文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读出来,因而教师可以通过听学生朗读来衡量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检验学生朗读水平。
二、小学朗读教学很大一部分只是一种形式,没有落到实处
朗读是达到教育更高境界的基本手段之一,但有一部分教师仍认识不到朗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 以讲解和分析代替朗读。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对课文的理解只是简单地停留在故事的情节和词的表面意义上。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仅需要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解,还必须注意形象的示范。
2. 朗读只是走過场或者忽视这个环节。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教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循秩序渐进的过程。
3. 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待提高。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模仿性和易于受暗示性,以教师的言行举止为自己的榜样。
三、重视朗读,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小学生对于朗读往往有一种急切的心情,希望一拿到课文就立刻念得既流畅又富有感情。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朗读,学生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感悟朗读中的不足,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2. 师生互动,让学生喜欢朗读、感受朗读的兴趣。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感情,像在生活中一样,只有朗读时真正产生了这种情感时,才能从语调里自然流露出来。因而教师要运用启发性原则,跟学生一起朗读,或者借助多媒体,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3. 教师范读。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启发学生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
4. 反复训练,提高学生在朗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指导他们反复练习是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全面指导后,应采用多种形式来组织学生练习,让学生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
5. 及时鼓励,方法引领。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足,适当点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们逐渐实践中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指导,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