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欣赏课中有效聆听的策略与研究

2017-05-08赵京燕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欣赏课动作创设

赵京燕

【摘 要】 在音乐课堂中有效聆听,能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能更好地表现音乐、创编音乐,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在实际的课堂中,滥用聆听、无效聆听依旧存在,它们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违背了新课标所提倡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关 键 词】 有效性;聆听;欣赏课

《小学音乐课程新标准》中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美国学者艾伦在他的《怎樣欣赏音乐》中说“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聆听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聆听”。他们都充分的揭示了聆听的重要性。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有效地聆听音乐,培养其敏锐的听觉,良好的习惯,提升其鉴赏能力呢。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关注的教学目标。

一、对于“有效聆听”的再认识

什么是“有效聆听”,是指欣赏主体主动聆听、接受音乐音响,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审美体验,获得美的感受。

随着课程标准的改革,教育教学都非常关注有效教学。结合音乐课程的特点也就提出了“有效聆听”。何为有效?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有没有学到新的知识或者掌握得好不好。从广义上说,是指学生实际学到知识后的进步和发展。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聆听,能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能更好地表现音乐、创编音乐,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音乐不同于语言,它是听觉的艺术,如果没有审美主体去聆听、品味,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而聆听的“有效性”直接决定聆听的程度,决定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所以,要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就要注重“有效聆听”,实践“有效聆听”。

二、小学欣赏课中聆听有效性的思考与探索

(一)创设多样情境,提升聆听效益

欣赏课曲目较长较大,一节课的欣赏比较枯燥,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创设一定的情境,能使学生的情感更加投入,充分激发聆听兴趣。一堂有效欣赏课的前提就是要有一个适合学生聆听的氛围。

1. 给学生创设一种心情

(1)美好的教学环境。美好的环境总是会给人美好的心情,美丽的教室环境同样能给学生给音乐课堂带来美妙的心境。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生机盎然的植物,童趣的布置,美妙的音乐,会让学生爱上音乐教室,爱上音乐课。给学生创设一种聆听的心情。

(2)多变的座位安排。新的多变的座位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新鲜感,他们会很开心。不同的座位与坐法会让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身体和心灵都得到放松,这样才会静心去聆听音乐。

2. 给学生创设一种兴趣

(1)故事牵线,引起兴趣。在小学低端音乐欣赏中运用语言手段能把抽象的音乐变得形象些,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与表现音乐作品。通过语言描述,将音乐与故事融合在一起,使孩子联系已有经验产生新的联想、展开想象,激发产生对所欣赏音乐的兴趣。教师对语言的调节支配,能让孩子感受体验到美、兴奋、难过,从而产生喜爱、欢乐、悲伤等情感。

(2)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多媒体对于现在的音乐课堂是一件不能缺少的教学工具。它带给学生的是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多媒体可将乐曲中的音乐形象,音乐语言通过图片、影视等手段告诉学生,让学生听有所想,看有所思,说有所指。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多种感官的参与比单一感官参与,认识事物的深刻程度要大得多。”多媒体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的感知,更有利于学生对乐曲和音乐形象的把握与理解。

(二)视听动相结合,提升聆听效益

1. 通过舞蹈、动作等肢体语言的参与,帮助孩子欣赏音乐。运动(特别是大肌肉的运动)对于音乐感知的效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支持的强化作用。所以可通过为音乐创编动作,利用动作理解音乐作品。同时,教师尽量鼓励幼儿创编动作,但也不要要求过高,简单的动作让孩子容易成功,从而更大胆地创新,同时获得自信。如二年级下册第一课的欣赏曲《春晓》,春晓共四句话,每一句话就是:夜来风雨声,(双手头顶挥挥)花落知多少。(双手举高做花瓣飘落的感觉)这几个简单而又符合乐曲线条的动作,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音乐,更能激发他们欣赏的乐趣。

2. 通过绘制图谱让视觉参与,帮助孩子欣赏音乐。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图画。音乐是流动的,稍纵即逝。所以我们可通过绘画将音乐呈现在纸面上,从而可以反复的欣赏、观察。通过绘画帮助孩子充分的感受体验音乐。同时,以绘画的形式展示自己音乐欣赏的成果,满足了幼儿的成就感和直观的需求,而且也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让幼儿的音乐欣赏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一年级下册第一课的欣赏曲《杜鹃圆舞曲》,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首比较大的曲子。特别是第三部分旋律流畅而连贯,极富舞蹈性,旋转舞动的3拍子的感觉非常明显。

3 - -│3 - -│3 #2 3│4 #4 6│5 - -│3 - -│

2 - -│2 - -│2 #1 2│5 4 2 │1 - -│1 - -│

师:听听小动物们一起在美丽的森林里干什么了?

(师合着音乐画图谱?学生边看边聆听!)

通过结合图谱的聆听,学生能够很自然地体验到音乐的流畅性和舞动感。并积极开动脑经为乐曲创编动作(大圆圈—转圈,曲线—左右摇摆)。

3. 通过语言引导,帮助孩子欣赏音乐。语言是有节奏、有高低、有情感的,作曲家在为一首好诗好词谱曲的时候都会反复斟酌这文字中的抑扬顿挫。如二年级下册第四课的欣赏曲《加沃特舞曲》,该曲是荷兰音乐家歌赛科创作的。这首曲子笔者主要让学生感受的是音的高和低。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八度的高低关系还有音阶的三度关系。在乐曲的A部分反复的出现这样的音高概念,那么怎样来帮助孩子体验呢?

起初设计动作:图片一:拍 拍│腿 脑袋 腿0 0│

图片二:拍 拍│腿 肩膀 脑袋 0│

结果学生跟不上音乐,更别说感受音乐。于是就改,怎么改呢?加入语言?!

改进设计:图片一:手:拍 拍│腿 脑袋 腿0 0│

嘴:0 0│低 高 低0 0│

图片二:手:拍 拍│腿 肩膀 脑袋 0│

嘴:0 0│爬 楼 梯 0│

通过语言的高低,爬楼梯给学生一种上下高低的感觉再结合肢体的动作,很快学生就熟练掌握了。

(三)准确提问,提升聆听效益

课堂上,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初听、复听、分段听、完整听,每个阶段都有聆听的重点与要求。根据聆听深度的不同需要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用问题来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聆听去发现。如二年级下册第八课和第九课的欣赏曲《天鹅》《蜜蜂》,这2首曲子表现是动物,用音乐画出来的动物。设问:小朋友肯定画过很多小动物,你们都给谁画过?你们都是用什么画的呀?(引导)你们觉得音乐会画画吗?(设置疑问)

用这类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孩子一步一步的探索音乐,认真地去聆听音乐。

(四)不吝啬表扬,提升聆听效益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表扬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学生则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认可,尤其是低段的学生,特别希望老师能够关注他,表扬他。

用放大镜来观察学生的聆听能力。音乐是时间空间的艺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所以只要学生不偏离整体的音乐形象、音乐情绪,他都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笔者认为坚持长期的正面表扬激励学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

三、结束语

聆听伴随音乐始终,有效聆听也将伴随课堂教学始终。走在音乐新课改的路上,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守着一颗平常的心,冷静地审视和反思当前教学现状,实实在在地开展具有实效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蔡萍.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解析[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刘均逸.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策略[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赵树辉. 小学音乐教学100問[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欣赏课动作创设
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个动作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探讨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