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认知起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7-05-05黄丽玲
黄丽玲
学生总是带着各自独有的认知起点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何将这些形式不一、层次不同的认知起点进行较好的归类、总结,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以《路程、时间与速度》为例谈谈我在实践中的认识和感悟。
一、找准起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以及个体学习也存在差异,因此学生的认知起点各不相同。那么,如何才能找准学生学习的认知起点呢?
1.通读教材,探清“起点起步”。
探清学习起点,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一种内在思维意识。《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学习应该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过路程、时间与速度后,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此外,速度单位是一个由时间和长度的单位合成的复合单位,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复合单位,学生在认知上可能出现一些困难。
2.问卷调查,把握“起点程度”。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已经“知道”这个层面,更要关注“有多少学生知道”(广度)以及“他们知道了些什么”(深度)。从这两个维度出发,把握认知起点的程度,进而适当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课题教学的有效性。
经过思考,针对《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节课,笔者设计了如下问卷。
姓名:①体育课上,淘气和笑笑想比一比谁跑得快,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比出快慢?②“电闪雷鸣”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你是怎么知道的?③请先在纸上画一条线段表示80千米,再画一条线段表示120千米。
调查结果显示,87.2%的学生知道跑同样长一段路,比谁用的时间少或是同时出发,同样时间后停下,看谁跑得远。61.8%的学生知道先看到闪电,主要是通过科学书、科普电视节目或者真实的生活经历知道的。89.8%的学生会用线段来表示距离,其中,大部分是用8厘米的线段表示80千米,用12厘米的线段表示120千米。教学中可将学生的这些认知起点作为教师教学的切入点。
二、定位目标——学生需要学会什么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同时,它也是开发教学内容,创造性使用教材,进行科学调控和评价的依据。而把握好学习起点,可以使我们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
根据实验班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笔者将《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初步感知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2.能运用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3.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三、落实目标——从“认知起点”探“有效教学”
在数学教材统一,而学生认知起点各不相同的情况下,教师应即时重组与改造教材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并以整合的方式加以促进,或者创生出新的学习资源。基于这个出发点,我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片断】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是开车来学校的,同学们,你们是借助哪种交通工具来学校的呢?这么多的交通工具,哪一种比较快?
这里的“快”指的是什么很快?(速度)
设计理念:利用学生熟悉的话题导课,激发学习好奇心。同时,也唤起学生的认知起点:生活经验里早已积累的关于交通工具的“快慢”,找到生活中的“速度”。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速度。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三辆小汽车,它们也想来比一比谁的速度比较快。
汽车A 2时 140千米汽车B 2时 180千米汽车C 3时 180千米
接下来,我们要开展一个“比一比”的活动,看谁能做得快又说得准确。
活动规则:请你从信封中任意挑选两张卡片,比一比哪一辆车跑得快,然后再和你的同桌说说为什么?
设计理念:理解速度含义的过程,也是建构路程、速度、时间关系的过程;建构路程、速度、时间关系的过程,就是进一步理解速度含义的过程。因而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问卷调查结果:87.2%的学生知道跑同样长一段路,比谁用的时间少或是同时出发,同样时间后停下,看谁跑得远),创设三次的比较:时间同,比路程;路程同,比时间;时间路程都不同,怎么办?将学生的思考从层次递进带入峰回路转,既有思维上的挑战又激起解疑的欲望。
师:观察汽车A和汽车C,它们的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怎么比出快慢呢?请把你的想法写在学习卡上。
汽车 时间 路程A 2时 140千米C 3时 180千米方法一:计算 方法二:画图
师生共同总结:速度=路程÷时间。
师:速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生活中的速度。(课件展示各种生活中的速度,如:人行走的速度,火车的速度,光的速度)
像这样物体在(每时,每分,每秒……)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设计理念:在学生完成了学习卡后,请解答较有代表性的两名学生上台投影展示反馈。其中,计算的方法涉及到“速度”这个量的计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89.8%的学生会用线段来表示距离,故借此渗透画线段图的方法,这是数形结合的代表方法之一,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学生认识了速度与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后,带着学生一起去领略生活中的速度。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找到问卷调查中题②“电闪雷鸣”的相关知识,前后呼应的教学,也让学生有种“摸得着头”的感觉,更是一种收获知识的喜悦。
(2)认识速度单位。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速度=路程÷时间”。如果老师想要计算一种交通工具的速度,你认为应该先知道什么条件?
交通工具 时间 路程 速度飞机 3分 36千米自行车 4时 48千米
一、二小组的同学计算飞机的速度,三、四小组的同学计算自行车的速度。
设计理念:速度单位是一个由时间和长度的单位合成的复合单位,要让学生真正理解速度的含义,必然会涉及到时间与路程这两种量。这里,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飞机的速度比自行车的速度快。顺利地将复合单位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的矛盾冲突中,引起学生的质疑“为什么飞机和自行车的速度都是12千米?”进而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才能一眼就看出它们的速度不一样?这样,不仅完成了复合单位的教学,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速度的认识。
四、实践反思——“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通过本节内容的探究,我深刻认识到教学中,如果能够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地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起冲突,进入“愤悱”的求知状态中,那样环环相扣的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找准每一个环节中的学生认知起点,以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改善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真正做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