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镇卫生院统计工作的问题及目标管理方式分析

2017-05-05黄仁深

中国市场 2017年11期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统计工作目标管理

黄仁深

[摘 要]乡镇卫生院在农村普遍存在,作为一种基层卫生组织,乡镇卫生院主要帮助指导乡镇的卫生医疗工作。统计工作在乡镇卫生组织管理体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完善统计制度、加强统计管理对于提升我国农村卫生水平、促进乡镇医疗管理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卫生院结合乡镇医疗组织特点进行相关统计工作,明确管理目标,完善管理体制,制定科学的管理方式,带动卫生院医疗工作的良好开展,促进乡镇卫生机构的持续化发展。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统计工作;目标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2.309

1 乡镇卫生院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卫生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管理机构的逐渐发展,乡镇卫生院的统计在医疗工作中的比重逐步增加。统计工作在管理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乡镇卫生院由于位置及发展相对落后,统计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制度不完善、缺乏系统的管理班组和理念是统计工作的通病,多数乡镇卫生院由于患者原始资料保存制度不完善,统计工作中相关数据无法查阅,或者在统计过程中不符合卫生院报表制度要求,对员工进行划分时未参照具体工作目标,导致病人住院登记记录缺失、病区工作日志不完整等现象的发生。卫生院统计报表需要及时上报,各种医疗资料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相关人员对资料进行核查时需要严格遵循相关规范,保证资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领导的充分重视是完成统计工作的重要因素。管理人员需要提升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帮助卫生院在实质上解决统计工作中的难题,加快统计工作的发展,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另外,医务人员之间的良好配合是提高统计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医护人员承担了主要的统计资料收集工作。统计工作中,医务人员需要积极对待工作细节,按时完成相关医疗报告,为统计人员及时提供原始医护资料,保障统计工作的顺利实施。端正统计人员的工作态度,是统计工作落实的基础。态度决定效率,统计人员需要秉持务实、严谨的工作态度,明确自身工作目标,保质保量完成工作,才能充分体现管理工作中的各项职能。

加大检查和考核力度,确保统计工作规范化运行是另一个影响因素。管理部门可以将统计工作与医院等级评审、绩效评优等相关工作进行有机结合,统一纳入医院考核标准,定期组织员工对统计工作结果进行评比,依据评审结果对相应员工进行奖惩,体现出院领导对统计工作重视的同时促进统计工作的规范化运行。

提升统计人员专业水平是完善城镇卫生院统计队伍的基础,卫生院应当提升统计工作人员的选拔强度,组织录选人员在正式上岗前进行相关业务培训,确保从业者具备从事统计工作的技术能力,在工作阶段定期组织业务学习与技能考核,考核结果与员工统计职称的评定相挂钩,达到提升工作人员责任心、激发员工不断进步的目的。

2 乡镇卫生院目标管理方式

卫生院管理工作的良好运行需要工作人员明确相关医疗机构的基本设施与管理制度。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设施及体系主要由专职医务人员、分管科室专项人员、专用医疗器材构成。原则上,每个中心卫生院必须设立一名专职统计员,卫生院容许开设兼职,但该兼职人员同时担任职务数目不能超过两个。作为统计工作的核心部门,统计办公室具体人员安排应由卫生院长直接分管,室外须挂牌明示并配备相关工作器材。

统计制度主要分为岗位责任制度、统计工作制度和病案管理制度。统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主要用于帮助统计人员以及病案管理人员认识自身的工作职责,明确工作目标。建立统计工作制度能够促进统计人员在资料收集。回档等过程中的规范化和细节化。病案管理制度则主要包括病案保管和相关病历资料借阅制度。

統计工作十分繁杂,多数医疗工作都属于统计范畴,例如预防接种、医疗设施配备、医务人员工作用品等相关内容。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核心部分,统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保证统计数据准确无误,加大审核过程的监管力度,仔细核查后按时将各类报表依次从上级、本院至科室三个层面进行填写,并绘制相关动态分析表,力求更直观的反映院领导及相关科室具体状况。为了保障统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参照度,统计人员编辑分析报告的最长周期应为半年一次,可采取因素分析、统计预测等实用方式,依据统计学理论科学分析相关资料,提高资料利用率,帮助加深院领导对本院卫生医疗数据的理解。医疗资料归档管理主要包括对院内各科室原始统计资料、账目报表等进行整理分类。病案归档要设置专用的封面,对特殊档案在其封面进行标注,力求整齐有序。

为了有效实现乡镇卫生院的目标管理,相关主管部门和院领导需要加强对与统计管理工作的关注度,稳定队伍结构,提升专职人员业务水平,降低工作人员流动性。其次,为考核结果优秀的统计职员提供深造平台,创造良好学习条件,对于相关统计设施实施规范化管理,统一配置工作器材并印制相关数据报表,为优秀统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统计工作更加规范。

良好的目标管理方式对专职人员职业素养的培育更加注重。乡镇卫生院管理部门可以定期制订科学化的检验及考核标准,参照考核结果给予相关员工奖惩,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及责任感,确保统计工作顺利开展。

3 乡镇卫生院管理分析

完善乡镇卫生院管理制度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目标的一部分。目前,卫生院在多数乡镇已经成为主要医疗服务点。管理工作是否得到有效的落实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乡镇居民在医疗过程中能否得到合格的卫生服务,对乡镇医疗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对自身医疗水平认识不足、相关医务设备缺乏具体统计、卫生人员对于专业医学知识掌握不充分是当前多数乡镇卫生院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卫生院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监管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流程。管理问题的研究需要从实证入手,尤其注重对于动态变化的分析,多角度的剖析乡镇卫生院的工作机制及管理性能。我国乡镇卫生院在以下两个方面还有待加强:

3.1 卫生院在筹资后的综合功能

多数乡镇卫生院在获取筹资或者人力资源之后,缺乏对医疗功能和人员配置等功能的具体分析。现有的服务功能是否能够满足不断更新的医疗目标,医务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都是完善卫生院管理体系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新医改体制的出台,针对乡镇卫生院的具体定位、功能界定等一系列相关政策陆续实施,新资源的介入对于卫生院原有配置以及综合功能的影响需要管理人员进行适当调控,促进院医疗体系的持续化发展。

3.2 卫生院总体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是乡镇居民在医务服务中的主要关注方面,也是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的最直接体现。近年来,随着公众对基本卫生服务的认识增加以及政府加强了乡镇卫生院相关政策的落实,我国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功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是在医疗供给和人员结构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部分乡镇卫生院对于上级医疗拨款以及药品零差率销售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国家给予的医疗保障资金到位不及时,医务设备匮乏,相关卫生服务缺少保障,影响部分医疗功能的正常开展。另外,卫生院人员结构未进行合理调整,医务人员缺乏相关专业培训和医疗实践,护理人员整体服务素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卫生院院人员编排机制不合理,降低卫生院医疗工作效率,影响了整体服务功能的提升。

当前,乡镇卫生院在医疗领域中的定位正逐渐转变,基本医疗的服务范围也随之扩大。相关政府部门开始加大医疗服务改进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乡镇卫生院管理体系的完善对我国开展符合自身国情发展的医务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提升管理人员对乡镇卫生院统计工作的认识,推动医疗机制健全化、持续化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汉双,何宜华.乡镇卫生院统计工作目标管理初探[J].中国医院统计,1994(3):182-184.

[2]王淑瑗.实行目标管理 抓好卫生统计[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88(6).

[3]杨莉.统计工作在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商界,2012:247-247.

[4]程巧云.目标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9):154-155.

猜你喜欢

乡镇卫生院统计工作目标管理
关于乡镇卫生院糖尿病护理工作的探讨
关于加强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探讨
乡镇卫生院财务绩效评价优化分析
如何发挥新时期统计工作的作用之我见
目标管理在国土资源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探讨强化和完善水利统计工作的相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