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的课堂才是“精”的课堂

2017-05-04王根梅

新课程·小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品德课堂精彩真实

王根梅

摘 要:儿童的真实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真实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贴近儿童的真实生活。真实,是小学品德课堂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理想追求。一堂“精彩”的品德课应该是“真实”的,以真目标统领课堂,以真体验沉淀课堂,以真感情升华课堂,以真选择催化课堂,以真评价激活课堂。这样的课堂能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真问题,从而获得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关键词:品德课堂;真实;精彩

笔者有幸在2016年12月1日参加了衢州市小学品德青年教师(农村)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活动中认真观摩了7堂风采各异的品德课堂,聆听了专家老师的讲座。一天的学习让我有了这样的感受:“真”的课堂才是“精”的课堂。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我们的品德教学要根据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真实的品德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实实在在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能到能,使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中获得生命感悟和生命成长的过程。

一、“真”目标,统领课堂

很多时候,我们的品德课堂会追求高、大、全,容易把教学的目标预设得过于笼统、空洞,过于理想化。叶澜老師曾经说过: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的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的分析基础上,目标要有“弹性区间”。小学品德课堂不应追求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而应给每一位学生一个真实的可以实现的目标。“学会系鞋带”“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能说出身边同学的优点”,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恰恰是我们需要帮助孩子解决的真问题。

在“热闹非凡的市场”的教学中,老师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调查和分析,明确了“三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市场非常熟悉,但仅限于现代市场”这一事实,设定了“通过观看介绍片,了解从古到今的市场交易变化”这一目标。在了解学生“有过很多的购物经历,但缺少购物的学问”这一现状后,又制定了“通过辨别三无产品,学会正确购物”的目标。这些目标的设定都是建立在对学生真实的了解基础上的,这样的真目标容易实现,也容易让孩子们体会目标达成的欢愉。

在“集体处处有规则”教学中有一个“通过制定班级公约,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目标。在课堂教学的这个环节中,当老师宣布小组讨论一起制定班级公约时,我听到有两个学生一直在轻轻地强调着:“我们班已经有班规了!”我想老师也应该听到了,但却只能按照预设的环节按部就班地继续。这是老师在备课时没有对要借班上课的班级深入了解的结果。如果老师知道已经有了班级公约,那么这个环节就可以改为“针对班级公约,小组里的同学对照交流自己做到的有几条?自己没能遵守的班规有哪些?”也许有人会问:课堂中呈现学生没能遵守的班规,会不会产生“瑕疵”的感觉。叶澜老师说过: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但我们的课堂宁愿要真实的缺憾,也不要虚假的完美。

二、“真”体验,沉淀课堂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建议我们:老师要尽量挖掘社会生活中的真现象、真榜样、真活动等作为学习的素材,让儿童讲述他真实的经历,抒发他真实的感受。也许孩子的语言并不华美,也不流利,也许他讲的故事不那么吸引人,甚至有些漏洞,但他的体验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体验一定比任何精致完美的场景都更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也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在“集体处处有规则”中老师和学生一起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老师用自己的拳头大为由,非常赖皮地说自己不仅赢了学生的“剪子”和“石头”,还赢了所有的“布”。学生在非常委屈的心境中真切地体验到了“没有公平规则”的游戏是不行的。

在“竞争与合作”中,老师组织了两次小组的竞争活动,让学生在对比中真切感受到第一次竞争由于缺乏合作失败了,而第二次大家分工合作竞争就成功了。这种“竞争离不开合作”的体验是任何语言表达都不能及的。

在“热闹非凡的市场”中,为了让学生体验电话购物的方便,老师在上课现场就拨打电话为学生购买奖品。孩子们发出了一声声“呀,真的打电话了”的惊叹,所有听课老师都为这位老师的真实演绎而暗暗喝彩。可最后,为孩子们送来奖品的却是这位赛课老师的同事。孩子们一眼就认出了这位老师,随着一声声“假的,假的!”,我们分明看到了孩子们的失望与失落。

虚假的完美曲解了品德课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也完全忽略了这种只说不做、言行不一的做法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真”感情,升华课堂

品德课堂中,有些学生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往往用成人所期望的道德价值观念应对老师,在课堂上“口是心非”或“作秀”。他们会揣摩“老师希望我回答什么?我怎样回答才能令老师满意,受到老师的表扬?”这样的察言观色,掩盖了他们的真情实感。课堂上的这种非真实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严重阻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甚至导致“人格扭曲”。

为了使学生在品德课堂上能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课堂上老师主动向学生敞开心扉,这就能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把真实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看法如实地讲出来,把自己的迷茫、困惑真切地说出来。

“集体处处有规则”中,老师让学生针对“上下楼梯靠右行”“不随地乱扔垃圾”“上课认真听讲”三条校园规则,统计“自己每次都做到了”的人数。老师一再强调:“不是要批评你们,只是做真实的调查!”所以孩子们也就实话实说,统计的数据比较真实。

在“生活中的你我他”中,老师开始就营造了一个非常轻松与自由的课堂氛围,在后面的调查全班同学喜欢的职业情况中,很多学生很真实地述说在他们眼里,清洁工人、建筑工人的工作又脏又累,所以不喜欢。老师正是借助学生这些真实的感受,引导他们去体验,这些职业虽然脏、苦,但却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要尊重这些劳动者。

四、“真”选择,激活课堂

在品德课教学中,我们不能让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的道德价值观。如果老师所讲的道德价值观与现实社会发生冲突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从而怀疑甚至否定教师灌输的道德价值观。

在社会急剧变化、价值多元的今天,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宗旨已经不仅仅限于让他们接受某种价值标准,更要培养他们选择并确立自己价值观的能力。

在“遇见危险我不慌”一课中,老师课前就以调查形式让学生进行开放式的选择。“身边的陌生人中好人多,还是坏人多”“是否接受陌生人的东西”“陌生人敲门,开还是不开”。课堂中,老师就用条形统计图的形式,非常直观地对学生的选择情况进行了统计的展示。水到渠成地利用图形的导向,引领学生重新審视自己的选择。

在本课“问路”的这个环节中,老师又创设了“面对这个叔叔要求带路的情形,你选择带还是不带?为什么?”同样的开放式交流,让学生首先真实表达,独立选择,然后在交流中进行价值观、道德观的思辨,最后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所以,教师不能强令儿童应该具有什么价值观,而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选择的机会,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做出真实的选择。同时教师还要巧妙利用本身的权威性和大多数学生的向师性,帮助学生权衡选择的后果,减少价值混乱,从而形成教师所期望的价值观。

五、“真”评价,催化课堂

品德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性和期待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一句振奋人心的激励话语、一个欣赏关怀的动作对学生都将是莫大的鼓舞。真诚的评价是学生情感体验提升、道德认识加深的催化剂。然而如果教师回避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一味不切实际地表扬学生,或者指向性不明确、表述不清楚的表扬,都不利于学生道德的形成。

纵观本次活动的7节课,老师们都运用了很多激励的语言、奖励的手段。如“从调查中看出,你是一个遵守规则的孩子。”“你们组的默契合作为你们赢得了一份奖品。”“你们能想出这么多的自救逃离的方法,你肯定做到了遇到危险我不慌。”但也有几句评价语言显得模糊、空泛、不切实际。如在“竞争与合作”中,学生在算对几道口算题后,老师说:“你真是小博士。”我觉得此时老师更应该说:“你敢于竞争,抓住机会,并获得了成功,祝贺你!”这样的评价更真实,指向性更明确。

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奉承,是真意而不是虚情,是尊重而不是盲从,是引导而不是回避。平实而真诚的评价语是教师对学生负责任与尊重的表现。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品德课堂要回归真实,“真实”是一种艺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它也应当是品德课堂追求的一种常态。失去了真实,品德课堂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更谈不上精彩。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7.

[2]齐佩芳,邹连方.真实:思想品德课堂的生命[J].当代教育论坛,2007(1):74-75.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品德课堂精彩真实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物理课“精彩”的要素徐文超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