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让幼儿园课程多姿多彩
2017-05-04赵静
赵静
摘 要:现今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幼儿的教育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使幼儿课程更加丰富多彩。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善于挖掘身边有利的教学资源,创立适当的教学场景,而乡土资源作为一种可有效利用的资源,将其融入教学课程中必定可以使课程更加精彩,以重庆市农村幼儿园为例进行深入的探究,希望对其他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土资源;幼儿园;多姿多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为每个幼儿提供丰富的玩具、图书和可操作材料能给幼儿提供多种感官、多种方式与事物不断互动的条件,为他们创造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勇于并善于应用身边的资源,为学生创立合理的教学课程,在增加课程精彩度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
一、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本地乡土资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想将乡土资源有效地融入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于本地所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一定的发掘,在广泛搜集的基础上再选择那些可以融入教学的资源,从而有效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笔者所在的重庆地区拥有农耕文化、山歌以及橘乡等这些具有地方特点的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些乡土资源与我们教学的主线是切合的。例如,通过农耕文化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粮食得来的过程以及农作的辛苦,从而达成教导学生不要浪费粮食等物品的德育目的。这样对于乡土资源的前期发掘能够为接下来的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课程的丰富度。
二、妥善利用资源,进行教学整合设计
在前期对于乡土资源发掘的基础上,下一步就需要发掘这些乡土资源中可以应用到教学中的部分进行将其与教学进行整合,从而使乡土资源的应用能够真正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这也是通过乡土资源增加课程多彩性的关键一步。笔者在教学调研的过程中,就发现很多区域虽然说是将“乡土资源”融入课程,增加课程的丰富性,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地给学生传播一些乡土文化的知识,对这些知识有什么含义,对于教学有什么作用,如何提升了幼儿园课程的精彩度却没有深入地思考,导致最后反而取得不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此幼儿园教师必须加以重视,要重视教学与乡土资源整合的有效性。
如何将乡土资源与教学有效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探索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办法(以将农耕文化有效整合到课程中为例):
1.首先选择适当的教学课程,发掘教学资源与农耕文化相符的地方,这样才有结合的可能性,例如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传统农耕文化中的勤俭节约与“天道酬勤”是与幼儿园课程中“培养情感、态度等各方面协调的新时代儿童”的理念是相符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农耕文化的应用就要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课程的设计。
2.在确立了教学设计点以后,教师将教学设计落到实处,从而将想法贯彻于现实,通过实际操作真正地让课程多姿多彩起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确立了教学的设计点以后在考虑到所在幼儿园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利用幼儿园前的空地,模仿田地,并准备了一些类似于农具的教学器材让学生在中午的时候从事一定的体力劳作(因为本地区的农民很多时候也是这个时间锄草),刚一开始学生对此还感到非常有趣,但是时间一长很多学生就感到非常累,但是这个时候还要鼓励学生坚持下去,等太阳快落山的时候结束课程。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去进行自由讨论,自由谈论结束后教师对于今天所进行的体力劳作进行一定的扩展,让学生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农耕劳作的大背景农耕文化能够有更清晰的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能够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种通过实践再总结的教学设计在丰富课程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三、进行教学反思,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完成教学过程后,教师要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反思,要总结乡土资源与教学整合的有效性,并结合学生的需求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修正,从而使乡土资源的引入能够真正地提升教学的精彩度,能夠真正为教学服务,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从事劳作以及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还存在一定的懈怠性,很多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也到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乡土资源的引入并没有达到整体性的效果。针对这一点,笔者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如果让小朋友组成学习的小组,并通过“发小红花”的形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从而使课程真正地丰富起来,作为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也要思考如何去解决,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利用乡土资源使幼儿园课程丰富多彩的目的,就要求幼儿园的教学对于乡土文化本身加以一定的挖掘,找出其与教学相符的地方,从而将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在让课程更加多彩的基础上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巫俐群.试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新趋势[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
[2]孙莉莉.谁是幼儿园课程真正的主人[J].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2014(3).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