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兴趣实现小学篮球训练的高效教学
2017-05-04管昌荣
管昌荣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只有文化知识的学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体育是促进小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重要学科,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篮球运动的普及,篮球训练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愈加重要。激发小学生对篮球训练的兴趣,以兴趣促高效成为现代的重要课题。对如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展开高效的篮球训练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小学;篮球训练;高效教学;多样化的训练内容;个体差异;学生实践
篮球训练能够综合训练小学生的跑、跳等协调能力,是增强小学生体质的重要教学内容。然而,很多学校由于没有考虑学生的身体状况,学校的篮球器械、场地装备不足等多方因素,使得小学生所接受的篮球训练的教学效率比较低下。而不恰当的篮球训练,不仅不会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还会损害他们的身体。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展开针对性的篮球训练课程,使小学生能够对篮球训练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高效教学。下面,笔者从设计多样化的训练内容、尊重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三个方面,讨论小学篮球训练高效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设计多样化的训练内容
小学生对一个事物的兴趣,直接决定着他们是否会主动从事某项活动,那么,激发小学生对篮球训练的兴趣,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当务之急。现在的小学篮球训练课堂上,总是以老师讲解技术要点,学生模仿老师的方式进行。虽然大部分小学生在刚刚接触篮球训练的时候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热情,但长此以往,他们的热情便会被这单一的训练活动逐渐消磨殆尽。因此,教师应该设计多样化的篮球训练内容,比如设计一些充满趣味性的篮球游戏、展开竞争性的篮球比赛等,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活动都应该在老师备课的时候确定并准备完全,为实现高效教学提供有力保障。比如,我曾经组织学生玩了“踩线追逐”的游戏,即让全班同学在篮球半场上踩着线奔跑,老师先在线上追捕,学生在跑步时不可跨线。如果我抓住某个學生,那么这个学生要成为追捕人。学生们在这个游戏中,体会到了篮球走位的重要性。另外,在刚刚教授小学生学篮球的时候,我还让他们学了篮球操,使他们了解并熟悉球性。事实证明,这种多样化的篮球训练的教学效果远远大于传统的“灌输—接受”式教学。
二、尊重个体差异
现在的小学生从小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他们受到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影响,对篮球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比如有的小学生从小便跟随自己的父母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所以他们对篮球有着一定的了解;还有一部分小学生由于从小对篮球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参加过专业的篮球训练,掌握了基本的篮球技能;也有一部分小学生体质较差,他们从小对运动不感兴趣,从未接触过篮球训练,使得他们对篮球这一运动全然不知等等。因此,教师在展开篮球训练时,一定要尊重个体差异,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每个人都能够通过篮球训练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体质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老师也应该根据这个变化适当调整篮球训练课程的难度,让小学生接受科学、合理的篮球训练教育。我们班有一部分小学生的手臂力量不足,所以他们在运球时总是使用腕力,这不仅会损伤他们的手臂肌肉,也无法提高他们的运球能力。于是,针对这些同学,我对他们的运球手法进行紧急辅导,同时让那些已经掌握运球技能的学生在篮球场上进行练习。
三、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篮球是一门技能型运动,要想真正学会篮球,就必须要让小学生亲自参与,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高效课堂的评价是以小学生所获得的发展与进步为唯一标准的,增加小学生动手机会,可以让老师及时发现小学生在操作篮球技巧时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问题,使每个小学生都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在实际的训练中,我在讲解每一个技能要点的时候,都会配有相应的篮球运动,让学生们直接观察。讲解完毕之后,我会立即让学生们进行练习,并在班级中巡视,耐心指正他们的问题。除此之外,我还会选出一些姿势标准的学生在全班面前展示动作要点,让学生指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在体育课程中加入篮球训练,可以实现体育锻炼的多元化,培养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多方兴趣。为了真正增强小学生的体质,使每个小学生都能够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教师必须要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实现篮球训练课程的高效性,促进篮球训练课程的健康发展。教师要设计多元化的篮球训练内容,激发小学生对篮球训练的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小学生的设计需求,让每个小学生都得到实际所需的篮球训练;教师要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及时发现并解决小学生的操作问题,促进高效课堂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韩明,孙杰.浅谈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以篮球训练为例[J].科技资讯,2014(29).
[2]刘栓成.浅谈体育高效课堂教学的思考[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6).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