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寻且品“科学味”
2017-05-04唐佳文
唐佳文
摘 要:如何让科学课充满浓浓的科学味,应该是每位科学教师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以亲历的一堂优质课比赛来阐述自己对“科学味”的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味;教材安排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同时,我又是一名科学教师。有时往往前一节是语文课,接着马上就是一节科学课,不同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如何在这种快速切换的节奏中找准学科的定位?如何让科学课充满自己的“科学味”呢?我想应该是每位科学教师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最近刚完成一次优质课比赛,下面就赛课内容《磁铁有磁性》一课谈谈自己对“科学味”的追寻和思考。
一、教材安排中的“科学味”
《磁铁有磁性》是《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是在学生对磁铁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磁铁。本课有三个探究活动:一是用实验活动的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从而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二是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三是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通过实验,要帮学生建立的两个科学概念:一是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二是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三年级的学生几乎都认识磁铁甚至玩过磁铁,对磁铁能吸什么,不能吸什么和磁铁能隔物吸铁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在认识上可能是模糊的,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本课重点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经历一个“预设—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在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并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科学品质。
二、材料取舍中的“科学味”
合适的科学实验材料是顺利进行实验活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它的有效选择与组织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探究过程,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形成。从教材插图呈现来看,三个活动所需准备的材料有:一是磁铁和被测物体十数种,二是辨别用的硬币、水龙头、茶叶筒等,三是隔着的材料纸片、薄木片、橡胶片、铝片等。再加上自己用来课前游戏的材料和实验前装材料、做实验时放材料的器具等。短时间内准备齐全这么多的材料,就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因此,我必须从中进行有效地选择和取舍。
三、教学过程中的“科学味”
1.课前游戏
师:同学们好,初次见面,我想送上两份惊喜。第一份惊喜,请低头看一下自己的抽屉,发现有2个信封(1号信封装的是材料,2号信封装的是磁铁)的请起立。恭喜你们,你们将是本节课的实验组长,同时也请你们在开始实验之前保管好他们……
师:第二份惊喜,老师昨天整理女儿玩具时发现了这三样,课件出示(磁性画板、磁性积木拼装组合玩具、磁性钓鱼玩具),大家一定都玩过是吧?今天就来重温其中的一个玩具(拿出磁性钓鱼玩具),请两位同学来比比谁是钓鱼高手……
师:两位真是旗鼓相当啊,采访一下,你们有什么秘诀吗?
生:快速吸住鱼嘴巴上的铁块。
师:拿什么地方吸?
生指了指钓鱼线端绑着的一块磁铁。
师:哦,这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能吸铁?
从而引出本课研究中心——磁铁。
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如果能让学生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疑是这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我觉得教师应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从心理上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
2.环节过渡
过渡一(活动一到活动二):知道了磁铁有磁性之后有什么用呢?老师这里有一套收藏的硬币,想请大家帮忙鉴定一下,他们是铁材料做的吗?
过渡二(辨别出硬币材料之后):生活中有很多像硬币一样的物体,仅仅靠眼睛很难分辨是不是铁材料做的,这个时候如果利用磁铁的磁性来判断就更可靠些了。比如这两个易拉罐……
过渡三(活动二到活动三):刚才大家已经用实验证实磁铁是不会吸纸的,对吧?现在我想表演个魔术,(拿出一张纸盖在几个回形针上)看仔细了,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从这个魔术中,你发现了什么?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会自主地深入思考问题,继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创设情境”和“用魔术”的过渡处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当然也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
3.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活动一:认识被测物体之后提出问题“如果给你们这些材料,再给你们两个实验盘,打算怎么做?”学生按猜测物体能否被磁铁吸引的情况分别放进不同的实验盘。交流预测结果,发现铜片和铝片存在争议,怎么辦?搁置争议,让它们待定。接着制定实验计划,开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最后发现并明确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而不包括铜、铝等金属。
活动二:用实物投影介绍新旧两个版本的硬币之后提问:“你认为哪些硬币是铁材料做的?”请学生上台来“摆一摆”。“看来用眼睛不太容易分辨,怎么办?”请学生上台来用磁铁“吸一吸”。然后补充介绍有关硬币材料的知识,证实借用磁铁来判断铁制品是比较可靠的方法。最后用同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易拉罐和中性笔中的铁材料。
活动三:从魔术中发现磁铁隔着纸能吸铁后提出问题“想知道磁体隔着其他物体是否也能吸铁吗?”开始实验,可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开展实验,也可以找身边的其他材料进行尝试。然后交流实验发现,总结归纳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尽量亲自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验“过程的生成”,这不仅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还遵循了科学探究活动的规律。
4.应用延伸
想一想:公路上一辆装满铁末的车驶过,铁末撒了一地,其他车子的轮胎可要遭殃了,快想个清除铁末的好办法。(本地是轴承之乡,路上的铁沫经常随处可见。)
做一做:刚才在清点回形针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枚回形针掉进了水杯。你能不碰水取出回形针吗?(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磁铁隔着水也能吸铁。)
科学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科学课教学应具有开放性和活动性,使教学不局限于校内、课堂和书本,而是开放教育空间、拓宽教育渠道,进行开放式的教育活动,使教学活动由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反思《磁铁有磁性》一课的教学,我认为所谓“科学课”的“科学味”就是首先要对教材有一个科学的理解和把握,设计出贴合学生实际的、具有科学性的探究活动方案,然后应当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和构建科学性的知识,最后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当然,通过一节课就见“科学课”的“科学味”,或许只能说是管中窥豹,一知半解,但是如何使科学课拥有更浓的“科学味” 应该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标。我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意识,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用科学的指导思想处理教材和材料,指导教学活动,不断思考在教学活动后学生有没有收获,一定要尽力让自己的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科学的痕迹。让我们共同努力,构建真正的科学课堂,让课堂中弥漫的科学味道愈加浓烈。
参考文献:
陆飞剑.让科学课更有“科学味儿”[J].江西教育,2013(27):61.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