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课程生活化的思考
2017-05-04孙蓉
孙蓉
摘 要:幼儿园中班课程生活化的实质是通过课程让幼儿在自己生命世界和学习生活中更健康有活力地成长。主要研究了目前幼儿园中班课程安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为幼儿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幼儿生活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中班
生活质量提高就是在不断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提升,而生活的体验来源于活动,幼儿园中班课程生活化主要是强调把课程安排和生活融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激发幼儿的感官和潜能,使他们真正处在一个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教学环境中,使幼儿生活生命力更具活力更具成长力。中班的幼儿已经能充分地感觉到生活中的情绪变化,而生活化课程安排有利于帮助中班幼儿充分地能感受到生活中的正能量。
一、幼儿园中班课程安排中出现问题
(一)课程安排缺乏生活化
一般情况下幼儿中班课程安排中主要是由户外活动、集体教学、室内和室外的游戏为主线进行对幼儿的教育。这样的碎片化的安排不够科学,造成幼儿不能长时间地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说在照顾植物集体活动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们选择感兴趣的植物照顾,幼儿没有相关经验,所以在选择过程中长时间处在被动的位置。要让教材内容贴近生活,我们就要以幼儿的心态去观察。比如孩子们发现车胎是圆形的,而房子屋顶是倾斜的;每天身上穿的衣服的扣子形状大小是不同的;幼儿园玩具的形状、颜色、大小是各异的;幼儿园的餐具也是有秩序的,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发现才可以使学生从生活场景中得到知识,并增加求知欲望。
(二)缺乏幼儿与老师之间的互动
幼儿中班课程应该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完成的,老师能够从幼儿的活动表现中发现幼儿的成长和挖掘幼儿存在的潜能,并且根据这些设计下一个课程。但是从教学和活动中可以发现,在课程安排中老师较少参与幼儿活动,也不太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如何玩儿和怎么玩儿,老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比如,在搭积木游戏中,老师只是将积木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己搭建,其实老师完全可以根据孩子搭建的积木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改进学生作品或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以此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善幼儿课程生活化的对策
(一)回归幼儿的生活
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精心地安排活动和游戏。比如幼儿对动物特别感兴趣,那么老师可以组织以“动物”为主题的活动,在陪幼儿做游戏的过程中,让幼儿了解动物的一些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老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有准备地进行活动。老师在安排一些课程活动时,如果认为幼儿对课程安排内容有困惑,那么老师在安排课程活动之前,要进行相对应的知识补充,在幼儿充分了解活动的基础上再开展。
例如,在三八妇女节时,老师组织学生为妈妈制作贺卡或小红花等礼物,表达对妈妈的关爱,但是只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很难理解妈妈工作生活的辛苦,老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导演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通过设计教学方法来完成,可以让孩子体验一天妈妈怀孕的辛苦,让每个孩子在衣服里放一个气球进行一天的学习活动,并要求他们时刻保护气球,通过一天的体验,孩子们一定可以感受到妈妈的不易,进而增加孩子与母亲的感情。
(二)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首先,在安排课程之前,老师应该认真地观察每一位幼儿的性格特征和智力发展程度,并详细记录以便日后作为课程安排的参考,不断地推敲每一个课程小节中衔接点的合理性。其次,老师应该在幼儿的经验基础上,设计适合他们发展的课程活动,老师应该机智地判断出幼儿在下一个课程活动中需要哪些体验,促进幼儿对活动的体验度。最后老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表现情况,及时和幼儿沟通,充分地了解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为进一步提高课程安排的科学性提供参考。
(三)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老师在日常的活动环节中,要习惯用简单而又形象的话语解答学生的疑问,例如老师组织孩子们到塑胶场地上滚轮胎。小朋友们在滚轮胎时发现轮胎里水的变化,于是问老师轮胎里的水是不是也会走,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大家实验讨论。孩子们在推着轮胎前进的过程中由于速度的不同,轮胎内的水有的洒出,有的随着轮胎转动,在孩子们观察完现象之后老师可以告诉他们这是“惯性”的原因,进而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了解惯性的原理,这就做到了将知识与生活中孩子们的兴趣相结合,帮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的实际场景中运用知识。
课程生活化教学本应该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生活化课程安排遇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生活和教学之间出现脱离,容易造成幼儿缺乏生活的意识。随着教学观念和理念的变化,这样的问题逐渐被各界学者关注,经过老师和专家的共同努力,推进幼儿课程生活化教学将会打开新的局面,为提高幼儿教学品质和质量奠定關键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婧,庄薇.在自然化、生活化、游戏化的课程实践中促进幼儿发展[J].学前教育,2016(5):14-17.
[2]刘红.幼儿音乐融合生活的艺术教育实施策略[J].江苏幼儿教育,2016(2):15-17.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