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小学生作文教学
2017-05-04李菊
李菊
摘 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所以语文老师应从多方面着手,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和困惑,指导学生写作应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一提到作文,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皱起眉头:老师感到无法开口——不知道怎样去教;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写。于是往往是敷衍了事,模仿抄袭的现象屡见不鲜,久而久之,作文就成了老大难了。笔者发现,有很大部分老师的作文教学简单粗暴:仿写、规定字数、死记范文应付考试……于是,病句、错字连篇,标点符号不会,甚至连基本的书写格式都出现错误,最终就钻进谈起作文师生都头痛的死胡
同了。
一、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自信心是重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协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让学生感知到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他们积极地思考,从而产生想要表达的欲望。观察能力不仅是写作能力构成的第一基本要素,更是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这一问题的金钥匙。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学生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养成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课文插图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基本的观察方法。课外,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观察生活中花草树木的变化,观察自己生活周围环境的变化等等。学校组织各种活动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活动中自己感兴趣的人、事……
2.培养习作自信,让他们乐于表达
小学生初学写作,不要定什么条条框框。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有什么话要说,把自己说出来的话记录下来就是作文。起点要低一点,要提供机会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相信自己:习作没有想象的那么难,自己也能写好作文。
3.善于发现闪光点,激发写作激情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上进心强,期盼得到别人尤其是老师的好评价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共同心理,教师没有理由不去欣赏自己的学生。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发现了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和微小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一个刚刚学会的新词语的运用,抑或是一个其他学生都不知道的生字,都应该毫不吝啬地加以肯定和鼓励。只要老师能找到孩子们的闪光点,就应该及时为他们心灵窗户送去一缕温暖的阳光,让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肯定,激发他们继续写作的激情。
二、习作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不同年龄段的习作侧重点
1.低年级应注重看图写话训练
看图写话,是低年級的主要作文训练形式,为中高年级作文打好基础,将直接影响学生日后写作的兴趣。我们根据此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可以选择寓言故事画、漫画、动画、想象画等,让他们乐意接受老师为他们准备的素材,并按照“看—想—说—写”的步骤,指导观察,启发想象,自由表达,开心记录。我们不能苛刻地要求如何通顺精彩,能看明白,有话说就行。
2.注重“起步”指导,会写中年级“过渡作文”
小学中年级学生处于从低学段向高学段的发展阶段。中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正式”作文,可以说是一二年级的只言片语的习作与高年级成篇作文的过渡期。中年级的习作指导课尤为重要,是启发引导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期。指导课重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激发表达欲望,解决“为什么要表达”“表达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有话要表达”“有话可表达”。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特别是三年级“起步作文”,我们仍然要遵循从说到写,降低难度,切不可以“范文”“优秀作文”为标准,想一蹴而就,结果就是事与愿违。
3.鼓励自由表达,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作文明确提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作为高年级学生,他们的生活圈子已经很大了,并且因年龄变大而有了自己的主见,愿意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文字的方式来表达。笔者以为:纪实作文源于生活,只要留心生活,及时记录,多读课外书,多写读书笔记,那么就一定有说不完的话,“40分钟写400字以上”就不再是难题了。
三、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这完全颠覆了传统作文单一的评改模式。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外互相评价、教师面批面改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自评:可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增加自信;他评:可以集合众人的智慧,提高能力;面批:可以因材施教,直接沟通,及时反馈,为自评与他评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王杰.作文教学要注意培养读者意识[J].江苏教育,1992(24).
[2]陈书瀛.试谈作文教学全过程[J].小学语文教学,1995(5).
编辑 薄跃华